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动物所研究揭示普氏原羚的警戒行为模式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动物所研究揭示普氏原羚的警戒行为模式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    发布日期:2012-05-04    浏览量:36

  研究动物的警戒行为对于了解动物如何预警和平衡警戒与其他重要行为,以及对于保护濒危动物有着重要意义。著名学者Gilbert Roberts曾指出,“群体大小效应在动物警戒行为研究中普受关注,而其他很多复杂的效应可能被忽视”。
  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是中国特有种,是亚洲草原区最濒危的羚羊类物种。针对上述问题,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野生动物与行为生态组于2008~2009年期间,综合研究了繁殖状态、社会地位、性别和群体大小对于普氏原羚警戒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普氏原羚的警戒行为有着复杂的影响,雌性个体的警戒水平随着群体大小增大而降低(群体效应),而雄性个体不表现群体效应;雄性的警戒水平高于雌性;与非繁殖期(夏季)相比,繁殖期(冬季)的普氏原羚警戒水平更高;在繁殖期,社会地位较高的领主雄性主要精力在于发情交配行为,而其警戒水平要显著低于非领主雄性。此研究与之前本组对于普氏原羚警戒行为的研究(Li et al.2009)一道揭示了其警戒行为模式及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即性别、群体大小、捕食压力、繁殖状态和社会地位。
  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最近一期PLoS One上(Li C, Jiang Z, Li L, Li Z, Fang H, Li C & Beauchamp G. 2012. Effects of Reproductive Status, Social Rank, Sex and Group Size on Vigilance Patterns in Przewalski's Gazelle. PLoS ONE 7(2): e32607. doi:10.1371/journal.pone.0032607)。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