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对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情况的分析和思考

对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情况的分析和思考

信息来源:江西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5-07    浏览量:16

  自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全省上下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实现绿色崛起的目标,以调结构、上水平、增效益为主线,结合本省省情,依托资源优势,狠抓产业招商、鼓励科技创新,力促项目推进,抢抓发展机遇,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35.31亿元,比去年增长39.0%,呈现活力迸射、快速发展的良好运行势态,但也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部分产能可能过剩的隐忧。

  一、新兴产业投资运行呈现五大特点

  1、投资总量不断扩张

  2011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十大产业投资”)达2135.31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下同)的24.4%,占比较去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十大产业投资增长39.0%,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增速高11.3个百分点,比去年增速提高2.8个百分点,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1.6%,拉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个百分点。十大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不仅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推动江西产业升级转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我省在发展中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两难目标的金钥匙。

  2011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势态图

  2、十大产业九增一降

  分产业看,2011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九增一降”,其中以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光伏产业投资增长尤为突出。

  2011年,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从年初开始就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态,各季的增长速度都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三甲之列。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全年完成投资144.51亿元,增长89.8%,增速位居十大产业第一位,投资额占十大产业总投资的6.8%,对十大产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11.4%。

  光伏产业逆势上扬。2011年是光伏产业的转折年,从5月开始,多晶硅价格急剧下降,从每吨70万元迅速下降到21万—25万元,跌幅近70%。价格的持续下跌以及利润的下降导致供需相对失衡。据有关资料,光伏行业需求与产能比已经从2010年的16.7∶41.0下降到2011年的21.0∶63.0。在相对严峻的发展环境中,以赛维LDK公司为首的江西光伏产业集群凭借资源优势和技术创新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为江西的光伏产业争取到领先地位, 逆势上扬。2011年,全省光伏产业投资207.71亿元,增长59.1%,占十大产业总投资的9.7%,对十大产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12.9%。

  风能核能产业完成投资108.51亿元,增长54.2%;文化创意产业完成投资510.96亿元,增长52.3%;半导体照明产业完成投资66.89亿元,增长34.3%;绿色食品产业完成投资487.25亿元,增长31.7%;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完成投资198.47亿元,增长25.1%;生物产业完成投资131.84亿元,增长22.3%;金属新材料产业完成投资262.50亿元,增长21.4%;仅航空制造产业投资下降,全年完成投资16.68亿元,下降20.1%。

  3、资本投向区域性聚集

  随着国家和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相继出台,全省各地纷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托资源优势,引导企业集聚,加速产业发展,掀起了新兴产业发展的热潮。

  从十大产业投资总量上看,2011年,南昌市完成投资412.66亿元,宜春市完成投资273.96亿元,上饶市完成投资251.35亿元, 投资总量在全省排前三位;从十大产业投资增速上看,2011年,景德镇市投资增长1.15倍,上饶市投资增长62.8%,萍乡市投资增长54.6%,投资增速位居三甲;从十大产业投资占各地区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占比最高的三个设区市分别是景德镇市、宜春市、上饶市,占比分别为41.0%、35.1%、30.3%。

  具体分产业看,光伏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新余、上饶、九江、南昌、景德镇五市,2011年五市共完成投资143.05亿元,占全省光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8.9%,形成五大产业集聚区;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重点布局南昌、景德镇、上饶、宜春、赣州五市, 2011年五市共完成投资92.60亿元,占全省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4.1%;航空制造产业以南昌航空工业城和景德镇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两个核心区域为发展基础,不断壮大投资规模,2011年两市的航空制造产业完成投资9.98亿元,占全省航空制造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59.9%;半导体照明产业以南昌高新区为核心区,加快向景德镇、萍乡、吉安等地辐射,2011年四市共完成投资44.74亿元,占全省半导体照明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6.9%;金属新材料产业主要集聚在南昌、景德镇、萍乡、吉安四地,共完成投资185.46亿元,占全省金属新材料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70.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资本投向有针对性的集中,产业集聚格局进一步显现。

  2011年各设区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设区市

完成投资(万元)

2011年比2010年增长(%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新兴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

2011

2010

南昌市

4126613

3008308

37.2

20026616

20.6

景德镇市

1618570

753112

114.9

3944664

41.0

萍乡市

985520

637553

54.6

5772917

17.1

九江市

2444911

2214813

10.4

10065434

24.3

新余市

1465642

1140313

28.5

6263773

23.4

鹰潭市

778885

651390

19.6

2768623

28.1

赣州市

1637849

1105852

48.1

8195475

20.0

吉安市

1810925

1389553

30.3

7392346

24.5

宜春市

2739633

1913067

43.2

7794590

35.1

抚州市

1231121

1000512

23.0

5531173

22.3

上饶市

2513456

1543919

62.8

8284593

30.3


  4、民间投资贡献突出

  从投资主体来看,十大产业投资中民间投资高速增长,成为推动十大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的第一推手。2011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有投资219.50亿元,增长17.4%;非国有投资1915.81亿元,增长42.0%;其中,民间投资为1810.65亿元,增长46.2%,占十大产业总投资的84.8%,比去年占比提高了4.1个百分点,对十大产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95.4%,拉动十大产业投资增长37.2个百分点。

  5、重大项目强势推进

  进入“十二五”以来,全省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2011年举办了多场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其中,仅10月份在宜春召开的开工仪式上,全省就有116个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计划总投资达790亿元。截至2011年底,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亿元以上在建项目702个,比去年同期增加40个,完成投资1145.52亿元,增长50.2%,对十大产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63.8%,拉动十大产业投资增长24.9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304个,比去年同期增加20个,完成投资476.33亿元,增长60.0%。这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强势推进,有力地夯实了发展基础,为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十大产业的投资规模不断跨上新台阶,在拉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快速增长、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江西经济跨越发展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长期发展来看,投资结构中内涵性投资比重偏低,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产能过剩等问题,值得关注。

  1、内涵投资比重偏低

  内涵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代表着资本投入的含金量,高占比的内涵投资容易带来更多的潜在效益,而投资效益则是资本持续投入的根本动机,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我省新兴产业的内涵投资虽然增速较快,但投资总量相对偏小。

  2011年在十大产业投资中,内涵投资仅占13.5%,比重明显偏低。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中,除了要继续保持大规模投资,还要着力提高投资中内涵投资的比重。否则,一个行业仅仅是在同一技术水平上反复投资、重复建设,在不断增加该行业生产能力的同时,带来的很可能是更加激烈的竞争、潜在的产能过剩以及效益的降低,难以有效地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

  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重大“瓶颈”是技术创新,以光伏产业为例,虽然目前我省光伏产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但主要的半导体原材料和设备均靠进口,而且在晶体太阳能电池的后续研发以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内涵投资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占总投资的比重代表着产业发展中科技投入的含量,对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提高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投资结构同构带来产业同构隐忧

  产业同构化是指在某一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间结构高度相似的趋势,这种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增强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将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2011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新兴产业投资遍及全省各地,各地在发展新兴产业中虽然有所侧重,但仍存在同构化的隐忧。以南昌和景德镇为例,两地均重点发展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航空制造产业、金属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业,几个行业总投资占本地区十大产业投资比重几近相同(均为60%左右),投资力度的同构化带来的很可能就是未来产业发展同构化的趋势。

  3、产能存在过剩隐患

  在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后,各省纷纷制定了相关的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竞争日趋激烈。从产业分布看,有相当多的趋同点。这些行业投资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将导致产能高速扩张,需求能否跟上供给存在隐患。以半导体照明为例,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新建LED,如果这些在建的LED都建成投产,是否有足够市场需求来消化?再看光伏产业,据有关资料,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全球多晶硅产量20万吨,我国占近9万吨,但95%的市场都在国外,国内的应用还是十分有限,市场需求增长远低于产能的增长。

  2011年以来,在大规模投资持续的推动下,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能进一步扩张。全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568.32亿元,比去年增长21.6%。其中有机硅单体产能达到30万吨,为亚洲最大;铜产量列全国第一位;铜材加工列全国第三位;玻璃纤维纱产量居全国第五位;稀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列全国首位;电池级碳酸锂销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中成药是国内六个规模过百亿元的省份之一;有机食品品种数量列全国第四位。成绩斐然的同时,我省要清醒地把握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形势,超前拟定应变对策,防患于未然,以应对潜在的、可能产生的产能过剩危机。

  三、对策和建议

  1、四项对策避免产业同构

  产业同构既是隐忧和挑战,又是发展的基础和机遇。如果能通过多种手段来应对和解决,形成不同的产业分工结构,延伸产业链条,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突出产业聚集效应,反而能提高产业整体水平,从而快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

  (1)科学引导,加强控制协调

  一方面,政府要以促进经济发展、助推产业升级为中心,纵览全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产业互补型、区域互补型的高度一体化产业体系,真正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落到实处。同时在发展新的产业高地时,注意控标准、控技术、控品牌、控资本。

  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政府间的联系会议制度,建立起定期评估报告机制,增强相互间的协调交流,了解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动态。

  (2)细化分工,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千方百计开发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

  二是各地区要充分构建有地域特色的、能够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链,以此作为吸引资本投入和细化分工过程中外部化和社会化的基础,进而形成低成本、高服务的供应链,在提高各地区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新兴产业的整合度,提高新兴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3)市场竞争,引导优胜劣汰

  一方面,及时把握市场导向,通过市场竞争和自然选择的优胜劣汰机制,淘汰竞争力不强的弱势企业, 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引导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通过市场引导,使新兴产业集群既竞争又协同,集群内企业与外部相比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4)错位发展,谋求区域共赢

  错位发展,是实现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相对高度化”的必然发展道路,是解决产业同构化问题的金钥匙。

  一是地区错位发展。各地区在激烈的新兴产业市场竞争中要把握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构和现状,确立发展方向和重点,扬长避短,形成区域间的产业互补,从而助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企业错位发展。发展基础较好的企业应着力发展高端道路(技术创新型)集群,将发展精力投入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和国际竞争中,把上游市场份额承交给低端道路(低成本资源型)集群。而新建或发展基础相对较差的新兴产业企业则需努力完善现有的低端发展道路,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提高同领域、同层次上的产业竞争力,抢占高端道路集群让出的市场份额,并以收益为资本循环投入,向高端道路靠近。这样,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结构的细化和升级, 并且在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形成有差别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三是竞争错位发展。对于处于产业发展优势地位的地区来说,要构建与其地位相符合的新兴产业集群并将其融入全省一体化的大集群之中,力求避免与其他地区在相同产业领域和层次上的激烈竞争性。

  2、两项建议应对产能过剩

  科技创新是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投资效益、应对产能过剩危机的根本途径,也是我省新兴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前提,更是江西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关键因素。当前,我省应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提高内涵投资比重

  一方面,在投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技术革新的投资力度,提高内涵投资占比,优化投资结构。另一方面,在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投资的时候,加大项目审核力度,鼓励高端技术型、科技创新型项目的落户和发展,适度限制低端资源型项目的进入。

  (2)积极实施科技创新

  一要深化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领先的技术武装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迈向高端发展轨道。

  二要突出重点,着力开发应用技术。紧密结合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际,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着力开发应用技术,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竞争力。

  三要研以致用,加快成果转化应用。要迅速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新兴产业的竞争能力,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

  四要以人为本,培养造就创新人才。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引进人才与自主培养并举,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备人才、学科带头人、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完善落实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速各类人才集聚。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