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科技特派员擎起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大旗

科技特派员擎起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大旗

信息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5-07    浏览量:7

黑龙江大学科技特派员张彦龙博士后在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藏民巴桑家的黑木耳栽培基地里

  唐晓明 阎志金 刘佩海 本报记者 李慧颖

  今年中央发布的新世纪以来第九个一号文件,提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出路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希望在科技。科技部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意见》,号召全国科技系统深化农村科技管理改革,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2012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指出:全面推广科技特派员创业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到农村去创新创业,建立一个由100个法人单位和1000名自然人组成的科技特派员队伍,依靠科技服务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省科技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省农委、省工信委、省教育厅、省林业厅、省银监局等十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实施意见》,鼓励掌握技术、管理、信息、资本等农村经济发展亟需要素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积极组织科技人员以法人单位和自然人的身份到广大农村创新创业,为农村和农业的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刊将相继编发我省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激励引导全省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到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大潮中去,在服务全省产业项目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支撑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扎根服务农村的“洋科特派”

  赵绘博士生于1970年,于1992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后于1994年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留学,并先后于1997年及2002年分别获得工学硕士及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高薪稳定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条件,作为黑龙江省海外学人回到了大庆,以大庆市首批科技特派员身份,在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留学生创业园注册成立的“大庆高新区华美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物(SODm)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工作,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在赵绘博士带领自己的团队研发即将取得成功的时候,出现了研发资金短缺的问题,看着自己的研发过程将要停滞不前,赵绘以及研发团队的成员们开始了四处的奔波。在关键时刻,该项目得到了大庆市政府、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支持,获得了科技项目扶持资金50万元,为SODm的继续研究提供了保障。2005年12月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SODm肥料增效剂。2006年起,先后在山东、山西、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省份进行SODm产品对玉米、水稻、小麦、花生、大白菜、番茄等作物应用效果研究试验。实验表明使用SODm肥料增效剂后,农作物抗病、抗逆能力明显加强,农产品品质得到有效改善,增产幅度在5%-20%不等。他们还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主持新型尿素产品——SODm尿素的开发工作并获得成功。

  2007年1月,SODm尿素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化化肥厂试生产5000吨,并在大庆市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大庆市五区四县的高标准现代化农田上应用面积达13.17万亩,分别在玉米、水稻、大豆、花生、马铃薯等作物上进行了用量、效果试验并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全市14个实验、示范平均看,四县一区玉米等量处理平均亩增产28.7公斤,增产率为6.3%;在肇源县、杜蒙县、林甸县水稻田上,等量处理比对照亩增产39.7公斤,增产率为6.8%。同时还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积极合作,在其下属的8个分局分别进行了试验、示范,试验区增产10%以上,示范区增产5%以上。

  2007年—2011年,SODm尿素已经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大庆石化、宁夏石化、兰州石化、乌鲁木齐石化、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累计生产100万吨,累计推广面积约为7000万亩。对SODm尿素在玉米、水稻、大麦、小麦、棉花等作物的使用情况和作用效果进行田间应用效果跟踪结果表明:SODm尿素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强农作物抗病、抗逆能力,平均提高作物产量5%以上,至少增加农民收益2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11年9月,SODm尿素顺利通过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持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SODm尿素创新性强,填补了国内外化肥领域的市场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年,获得大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2年SODm尿素计划安排产量180万吨,其中,大庆石化、宁夏石化、兰州石化、乌鲁木齐石化已经全部将普通尿素升级为SODm尿素,丰富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结构,带动了产品升级。

  肇州:多社联合协作互补

  2008年,农村致富带头人——黑龙江大庆兴和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兴和组织召集肇州县实现万寿菊合作社、富美佳养鸡合作社、菁品饲料合作社、兴和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及兴隆农民资金互助社共五个专业合作社,发起创办了肇州县兴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龙头带动,五社联合,形成一社带多社、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打造农民自己的“航空母舰”,成为辐射基地农户的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群体。

  兴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打造形成了万寿菊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蛋鸡养殖、饲料加工、蛋品加工销售产业链,农村土地机械化规模经营、玉米等作物统一种植、管护、收获、加工产业链等3条产业发展链条,联合社各分社间和入社会员间的生产形成了合作共享的利益链,一个社的产品可能是另一个社的生产原料或投入品,享有高于市场价格的保护价收购优惠,又能通过分社间相互入股、入社会员交叉持股,形成了风险共担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人人关心联合社,人人维护联合社的局面。

  联合社创办了菁品饲料合作社,通过其收购入社会员及农户手中种植的玉米,经特殊工艺配方处理后,为蛋鸡养殖提供安全、优质、充足的饲料,确保了优质蛋鸡生产,吸纳转化增值了玉米原粮,进一步完善拉长了产业链条。申办并获批了肇州县首家农民专业资金互助社——兴隆农民资金互助社,已发展吸纳会员农户75户,投入股金318万元,融资规模达3000万元以上。

  联合社成立以来先后实施了“现代绿色循环农业生产及加工模式示范”等6个国家与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创新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极大地促进了联合社跨越发展。联合社注册的“兴和生态”和“菁品”蛋品品牌成省级名牌产品。富美佳养鸡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三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级蛋鸡技术体系试验站和江南大学蛋品加工实用技术示范基地。通过合理分工,集约经营,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如将擅长开拖拉机的农民安排进农机作业合作社,根据机手机耕质量面积绩效来支付工资,多劳、优劳就多得。联合社本着自愿原则,将社员土地作价入股,促进土地规模集中连片经营,并进行机械化联合作业,开展社外有偿机耕服务,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土地产出率,把更多的农民从粮食种植中解放出来。大庆兴和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被评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联合社成立四年来,共创办了万寿菊加工厂、标准化蛋鸡养殖场、蛋鸡混合饲料厂、现代农机合作社和资金互助社等5个经济实体,累计发展农民会员1680户,累计实现产值870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万多元,向参合成员分红返利1235万元。

  将黑木耳从塞北种到雪域高原

  黑龙江大学博士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彦龙,六年如一日,一个科技特派员带起了一个高层次的黑木耳产业科技特派团,从黑龙江省东宁县到祖国西南西藏林芝,从输血到造血,闯出了一条以项目为纽带、以人才为支撑、合作共赢、拓展服务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之路,无愧于科技特派员这一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中国黑木耳第一县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

  2006年12月,张彦龙博士后刚赴东宁县挂职科技副县长,就针对当地黑木耳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撑乏力的现状,把黑大的生物领域老教授贾树彪请来,把他的课题组成员杨凤山、曾伟民、雷红、赵丹丹等专家带来,把省微生物研究所专家张介驰拉来,组成了一个服务东宁县黑木耳产业的教授科技特派团,筹备建设了食用菌研究所,引进了液体菌种生产和黑木耳工厂化温控规模生产技术。2008、2009两年间,大搞试验示范,使木耳单片栽培、春秋连作、越冬耳等新技术得以在全县大面积推广,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和滑子蘑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开发项目也纷纷上马……当地黑木耳产业技术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黑木耳袋栽产量由过去的35克增加到40克,销售价格由过去的每斤十六七元提高到近40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这个科技特派员团队组织实施了“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促进平台”等一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有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东宁县培养了200多名基层技术人员与“田秀才”,为黑龙江大学提供了一个集学生实验实习、教师科学实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有5名黑大毕业生到县食用菌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供销社等单位任职。在他的努力下,东宁县一跃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并作为全国(全省)县(市、区)唯一代表分别在2010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和全省科技奖励暨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成为全国依靠科技强县富民的一面旗帜。

  黑木耳产业科技特派团扎根雪域高原。

  2010年,张彦龙同志积极响应国家科技部号召,邀请黑龙江大学微生物学专家和东宁县食用菌技术服务人员,组成了黑木耳产业援藏项目科技特派团,在省科技厅的组织安排下,连续三年无私地开展黑木耳产业援藏工作,填补了青藏高原人工袋料栽培黑木耳的空白。

  张彦龙带领科技人员仅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就帮助西藏林芝地区完成了黑木耳工厂化生产一期工作任务。他们先后采集西藏野生木耳进行分离筛选出“黑大一号”优良菌株,完成二级菌种的生产试验,将价值10万元的栽培菌种及相关物资运抵林芝,帮助林芝地区完成了3万袋栽培菌种的生产任务,顺利完成田间栽培管理阶段工作任务。据估算,仅黑木耳栽培一项就可以帮助林芝地区百姓实现每亩地十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米林县米林镇帮仲村科技特派员巴桑说:“这一技术将实现我阔步奔小康的梦想,十分感谢张彦龙带来的科技特派团队,扎西德勒!”

  2011年,张彦龙在东宁县挂职结束后回到黑龙江大学,一直没有放弃对林芝地区的黑木耳产业技术服务支持,甚至自己垫钱十几万元支持黑木耳援藏,帮助林芝地区规划长远的黑木耳产业发展方向,为林芝地区培育黑木耳产业本地人才,确保了黑龙江省的黑木耳产业援藏工作人不走、情永驻、快发展,成为藏南地区的产业富民的造血工程。在他的组织下,王守发、刘佩顺等我省3位黑木耳技术人员和乡土人才在林芝地区长期服务,帮助林芝科技局建立起了食用菌研究所和试验示范基地。当地人可以自己生产黑木耳菌种了!黑木耳的菌种成活率达到95%以上!

  今年年初,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正式和黑龙江大学签署县校合作协议,黑龙江大学将正式派出张彦龙教授挂职米林县政府副县长。

  肇源:企业科特派促农增收致富

  黑龙江省天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树明多年来带领他的科技特派员团队致力打造高端绿色罐头生产企业,创新创业,快速发展成为地产原料加工为主的外向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

  开发上游科技链,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助推地方农民致富。2008年,孙树明围绕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公司+农户(基地)+标准化”的经营模式,成立了“肇源天源番茄种植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户建立了基地技术服务部,配备了6名专职技术人员,与东北农大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东北农大为依托、基地为基点的技术服务体系,从面积落实到品种选定、从播种定植到田间管理以及后期收购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技术指导与服务。组织举办各种培训班10期,培训人员达1000人次,建立了原料种植标准化推广指导网络,形成了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体系,基地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8%以上。

  善于经营,带领基地农民致富。每年春耕前,孙树明都会在“企业能承受、农户愿接受”的前提下,与农户协商确定“春定秋不改”的市场保护价,以此来保障基地农户的利益。对于基地农户生产所需的种肥、农膜等,全部采取赊欠的办法下放到户,以此扶持农户;对于农户生产中遭遇的困难,他也会果断伸以援手,携手农户共克时艰。2010年8月份,二站镇、薄荷台乡两个乡镇的部分基地农户遭受了严重雹灾,他立即采取措施,对受灾程度较轻的提前收购,对受灾程度严重的按平均每亩效益的50%给予经济补偿,仅补偿金一项他就拿出10多万元,受灾农户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壮大下游科技链,做强特色番茄企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特派员团队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一手抓老产品生产规模扩大,一手抓新产品研发,新上了番茄沙司、整番茄、调味酱、番茄丁等系列制品,加快研发了番茄红素、番茄复合纤维膜等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实现了产品不断提档升级。从产品原料的采购到生产制造工艺的各个环节,全程坚持严格的检验检测控制,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标准运作,并顺利通过了QS食品安全生产市场准入,成功打造了“双燕”名优品牌,“双燕”牌商标先后被评为“大庆市知名商标”、“黑龙江省著名商标”,“双燕”牌番茄酱、茄汁黄豆罐头被评为“黑龙江省名牌产品”。2011年,企业拥有5万亩的番茄种植基地,税金126万元。

  大庆科技特派团农村科技创业

  2009年,大庆市科技局、大同区人民政府、大庆农科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共同组建科技特派团,并搭建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八井子特色果蔬研究所”,标志着大庆市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专项行动进入新阶段。科技特派团让1.3万户农户受益,促农增收2.4亿元,户均增收1.8万元,使大同区的果蔬特色产业成为全省最大的果蔬生产基地和设施农业区(县)。

  局院区合作共建,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2009年,大庆市将支撑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指导和项目扶持、区域管理和生产环境创建、科技创新推广和师资支持等要素集合起来,组织协调市科技局、大同区人民政府、大庆农科院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建,抽调选派精干力量组建科技特派团,并成立了农业科技合作的法人实体——八井子特色果蔬研究所,聚拢五指、攥紧拳头、形成合力,由科技特派员的单兵作战集成为大兵团集群作战的科技特派团。帮助大同区确定了农业产业体系建设“4213工程”,即:4条板蓝根产业带、4条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带,在每个乡镇内重点科技扶持2个特色农业生产示范区,指导建设1个规范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为每个乡镇培养3名以上落地式农民技术员。他们还组织编写了大庆市大同区现代生态养殖基地项目规划等近20项专项规划,指导规划建设了高台子草莓采摘园、大同镇果蔬专业生产区等17个特色农业生产小区和八井子农业科技主题公园等7个生态园的规划建设以及4000余栋棚室,解决了老山头乡康家苇子村棚室小区农户大棚春甘蓝种植抽薹、早西瓜整枝、蔬菜套种等技术难题。

  良种良法结合,狠抓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科技特派团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盐碱地发展生态型设施农业的思路,开发的“种养结合式生态节能型日光温室”专利技术得到大同区高度重视,投资80万元建设了4栋示范型温室。“双生态节能型日光温室”与“适用于近农区盐碱地的秸秆物料循环利用方法”正在专利申请中。指导建立春瓜、秋豆加茄果、叶菜、甜玉米、草莓、西芹的五年高效轮作模式。帮助大同区规划设计了新型生态循环农业与盐碱地修复性利用示范区。实施了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3个国家项目,南瓜、西瓜 、薄皮甜瓜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等10个省市级项目,完成了8个作物种类、近100个品系的全省区试、生产试验任务,引进示范羽衣甘蓝等名优新特蔬菜品种10种、300多份,建立无籽西瓜新品种示范基地500亩,推广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草莓架式栽培等先进实用农业技术6项。其中北方薄皮甜瓜育种保持国内领先地位,育成了ZT-8甜瓜和08-1早熟西瓜新品种,与陕西航天五院、八一农大等研究机构对接培育了航茄、航椒、航豆等12个大庆首批拥有自主产权的“航天时蔬”品种。

  筑巢引凤聚人才,大力实施科技创业活动。科技特派团依托八井子特色果蔬研究所,组织各类实习实践学生近300人次到大同区进行生产实习、教学实践和社会调研等活动。通过其中的挂职科技特派员,建立“东农学子创业园”,形成了“半就业半创业人才引进及培养模式”,为6名有意愿的园艺专业本科毕业生打通了深入生产一线参与实践的渠道。依托东北农大“种养结合式生态节能型日光温室”,在双榆树乡开始规划建设3000亩的“现代生态设施农业园区”,已投入资金100万元,建设完成2栋种养结合式生态节能型日光温室、8栋钢骨架塑料大棚;引进EM菌剂生产等3项科技成果,帮助毕业生申办了属于学生自己的公司——“大庆市大同区农园达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申报了“东农学子”农产品商标。

  近三年来,大庆科技特派团共举办培训班200多场次,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先后编印了《果蔬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近10种农业技术实用手册,免费发放到户2万多份,开展了多项瓜菜、花卉水雾培训等科技成果展示,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庄稼院里“流动的教科书”和把财富装进农民兜里的“智多星”。果蔬研究所已成为中国农民大学的教学基地、培训新型农民的绿色课堂。

  东宁:科特派助农增收赚“洋钱”

  东宁县号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菜篮子”和“果盘子”,每天有近300吨果菜运往俄罗斯,这也正是东宁县果蔬总站联结了上百名农业技术专家,亮出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坚持十几年以对俄星火科技项目影响、带动、扶持了一大批果农菜农瞄准俄罗斯市场增收致富的鲜明写照。

  派下去,俄罗斯人喜欢上了东宁果。九十年代中期,东宁县果蔬总站就成立了东宁县果树研究所,承担省级科技计划苹果梨等优质水果的开发项目,引进并培育了俄罗斯人喜爱的苹果梨、早酥梨、南果梨、K9、寒富苹果等水果新品种。2001年起,果蔬总站通过驻到村、帮到户、包到人的形式,将全站21名技术人员全部派到果树生产基地和基地大户结对子,大面积推广对俄出口水果生产。成立了县果农协会,吸收了近百名乡土人才,大力研发推广果树人工授粉、疏花蔬果、巧施肥、无公害和研发果园种草、防治蛀果蛾等先进适用的新技术。科技特派员郭金洪经过12年时间精心培育成功的金富红苹果一上市每斤售价10元。

  科技特派员年均服务对俄果树面积13.5万亩,推广近百项适用的果树生产技术,培育引进200多个水果品种,带动当地年对俄出口水果40万吨。东宁镇万鹿沟村自从与县果蔬总站签订了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合同后,10000多亩水果年年在下果前就已被对俄企业订购一空。东宁镇农民技术员王景森从辽宁、新疆引进了花王梨、中华桃等新品种22个,当起了“高档水果专业户”,成为俄罗斯朋友的“观光园”。大肚川镇农民陈柏玉每年生产的1万多公斤伏果和5000多公斤苹果梨全部对俄出口。

  请进来,俄罗斯人餐桌上的东宁菜。东宁果蔬总站请来一批又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担任科技特派员,谋划实施了20多个对俄出口蔬菜产业项目,带动1.2万户农民从事对俄出口蔬菜生产,为农户赚回“洋钱”近10亿元。其中,中俄农业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对俄出口优质无公害果菜基地建设项目和对俄出口优质蔬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项目被列为省科技计划,吉信集团被列为国家首批星火外向型龙头企业。东农博士团和科技服务团定期到东宁县提供果菜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农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有知识的“科技特派团”。秦智伟、李景富、王超、许向阳、王勇、周秀艳……一连串的科技专家的名字都深深地印在东宁县果农菜农的脑海里。

  东农的科技特派员将李景富教授选育的对俄果菜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引入东宁试验示范,成为中国人在俄罗斯蔬菜种植的主打品种,仅东农710等番茄系列新品种就为当地菜农每年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入。东宁东良集团利用东北农大许修宏教授研究的废弃菌料生产有机肥技术建成了有机肥厂。科技特派员累计推广蔬菜新品种21个、新技术50多项,建起幸福圆葱等12个出口蔬菜基地每年带动基地农民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走出去,东宁人在远东地区的菜园子。在东宁,科技特派员不仅在东宁本地是“香饽饽”,还成为出国搞境外农业的企业“抢手货”与“座上宾”。在科技特派员的支持下,东宁外出劳务人员在俄罗斯建设了380多个境外蔬菜生产基地,境外蔬菜开发面积达到16万亩,直接增加农民收入2000元以上。东宁县天马公司、蓝洋公司的2万亩出口蔬菜备案基地所产蔬菜全部达到出口要求。高安村村民权仁培、全吉男与科技特派员结成对子后,在俄罗斯经营着6棚5000平方米的蔬菜和80垧旱田,年收入30多万元。

  科技特派员为三岔口镇幸福村引进了卡木依等圆葱新品种深受俄罗斯客户欢迎,支持幸福村圆葱协会张增山等126人在俄罗斯境内建起了4500亩的圆葱种植基地,帮助村民王会仁培育了“福星二号”圆葱,圆了他“王百万”的梦。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