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广东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5-14 浏览量:6
摘登
关键词:“好”字当头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
加快转型升级是广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重要路径,是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一场硬仗。必须把加快转型升级作为广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加快转型升级的实质是“好”字当头,是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
关键词: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必须把创新作为核心推动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的责任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要重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全面落实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质量强省战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改革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体制机制,打造国家级创新人才高地。促进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和投融资环境,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形成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支持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发展。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型升级,必须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战略重点
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继续提升“广东制造”,大力强化“广东创造”和“广东服务”,加快构建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要优先发展服务业,尤其要加快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建成金融、创意、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网络服务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优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汽车、造船、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石化、钢铁、重大装备等一批重大项目。高度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有一定技术和知识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产业联盟,大力发展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引导转型升级的方向。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必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实现科学发展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未来五年,我们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取得重大突破。既要适当缩小区域间人均发展水平的差距,更要努力实现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把新型城市化作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升“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水平,促进珠三角优化发展、东西两翼振兴发展、山区生态发展,构建区域协调、城乡统筹、海陆联动的发展新格局。加快“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促进“汕潮揭”同城化和“湛茂阳”临港经济圈发展。高度重视海洋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落实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强省。
关键词:内外需协调拉动加快转型升级,必须促进内外需协调拉动
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内销平台建设,提高“广货”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培育并规范发展民间融资。要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推动市场多元化。实施进口促进政策,规划建设一批大宗商品进口分销基地,把外贸优势转化成服务全国的优势。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率先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高水平打造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以及广州中新知识城、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东莞台湾高科技园等重大合作平台。
关键词:绿色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必须强化绿色发展
深入推进国家低碳试点省和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下大力气解决灰霾、河涌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环境突出问题。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实施珠江清洁水系、重点水源地保护、沿海沿江重要绿化带、北部连绵山地等重点生态工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关键词:“三农”基础加快转型升级,必须夯实“三农”基础
加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巩固和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热议
参与全球竞合 配置创新资源
“正如汪洋书记所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的责任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要重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让创新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实践,使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创新者利益得到有效保障。”昨日下午,省直机关代表三团报告审议现场,拿着《南方日报》发言的省党代表、省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傅朗说。
傅朗说,汪洋书记曾经指出,如果广东满足于地缘优势,习惯于传统发展模式,满足于‘拿来主义’的一时富足,不思创新和进取,就会‘饮鸩止渴’,必须通过创新打破‘资源诅咒’,突破发展瓶颈。
傅朗结合《南方日报》昨日见报的《金砖之国:以创新转型破“资源诅咒”》,畅谈报告审议意见。为了迎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助推广东转型升级,省外办与《南方日报》等深入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开展国际调研,推出“外眼探粤·金砖之行”系列报道。傅朗认为,这组报道正好契合了报告的主题精神。发言时,傅朗频频引用报道原文,“加快转型升级,政府大有可为。”
“我们经济总量非常大,但是人均GDP很低。我发现,有些人一讲到我们的人均GDP,仿佛家丑不可外扬,不愿多谈。其实,推行转型升级,不仅要有创新思路,更需要有切合实际的认知;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统一思想上,更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来。”傅朗说。
走创新之路,政府和企业应该如何扮演好各自角色?“以前我们常说‘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要走高层路线、‘导演’好创新这出大戏,企业则要唱好‘主角’,在挑战和竞争中保持最佳状态。”傅朗强调,创新还必须尊重草根的首创精神,这样才能永葆创新活力。
在创新过程中,人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傅朗认为,“金砖之国”经验告诉广东,要想拥有牢固的创新人才队伍作为坚强后盾,培养本地人才很重要,“拿来主义”是大忌。而创新努力开花结果后,必须要有严格的知识产权来保护产业和企业。
广东主体功能区规划有望出台
生态区将获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和碳排放交易两种补偿
加快转型升级是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其实质是“好”字当头,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昨日的小组讨论中,围绕汪洋书记所作报告中关于加快转型升级的阐述,就如何做“好”,代表们纷纷献言献计。
区域协调不是各地同步同质发展
在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被摆到了全省转型升级主攻方向的高度。省发改委主任李春洪建议:“协调发展并不是同步同质发展,建议把这个意思加入到报告当中去。”
李春洪说,现在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些欠发达地区压力比较大。“有的地方提出要用10年或15年时间追上珠三角,每年GDP增幅也提到了15%甚至20%以上”。他认为,这说明有的干部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每个地区的自然禀赋不同,现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也划分了4类不同的功能区,特别是生态区,如果照样天天要项目、上工业,显然是不对的。”他说,“区域协调发展应该是全省作为一个整体,总体发展结构保持合理,但各地区有不同的功能、发挥不同的资源优势,局部要服从总体利益。”
“当然,如果有的地方为了保护生态而牺牲发展,就应该整体协调,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保证当地老百姓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与发达地区没有太大差别。”李春洪说。
他还透露,为促进区域协调,广东将有两个大动作:一是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预计很快获批出台;二是除了通过转移支付补偿生态区,广东也正考虑利用市场机制,比如采取碳排放交易的方式补偿,“如果你碳排放超标,就要向生态区购买指标,从而实现了市场化的转移支付”,而这项工作,“目前广东也在做规划”。
研发投入用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
报告提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推动力。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立即用了一组数据佐证这一观点。
来自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省一直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全省研发投入由2007年的405.5亿元翻番增至2011年的超1000亿元,技术自给率也从2007年的53.9%快速提升至2011年的66.8%。在政府的引导下,发明创新不断涌现,并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李兴华说,转型升级是广东的必由之路,而转型升级无非涉及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存量,就是大量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需要技术支撑;增量部分,就是我们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新的‘三驾马车’都离不开技术创新。所以一定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推动力。”
不少省内高校“掌门人”则把目光投向了人才培养上。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表示,加快转型升级,激发创新活力,就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报告中提到“落实自主创新条例”、“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建设”等,都为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认为:“不是所有高校都能做世界顶尖、前沿重大需求的研究,省内高校可立足区域、行业发展。”在她看来,在新一轮转型升级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把转型升级和教育部、财政部刚刚联合部署的“2011计划”结合起来,利用高校已有的资源优势,与龙头企业一起,为广东区域的转型升级、自主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李兴华还谈到创新投入体系的建设。他说,尽管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每年都在大幅增加,但对于全社会企业创新的需求来说还是杯水车薪。“如果只是盯着财政,财政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自主创新的工作就一定干不好。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协同起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创新的活力才能充分激发。”
加快转型佛山、茂名石化争当排头兵
在小组讨论现场,不少省党代表还就报告中关于转型升级的要求纷纷表态。
佛山市市长刘悦伦则就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发言:“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佛山要走在全省最前列。”他介绍,广东500强项目中,有77项在佛山,广东省第一批、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佛山占了5个,与深圳并列第一,包括佛山新能源汽车项目、平板显示项目、物联网云计算项目等5大基地。刘悦伦说,不论是77个项目,还是5大基地,都表明佛山在这方面的潜力和决心,即要让佛山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在全省走在最前列。
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化公司总经理余夕志说,央企是体现党、国家和人民意志的经济组织,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带头加快转型升级义不容辞。“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绿色低碳和人才战略,在追求量的突破的同时,更加突出质的提升。力争到2015年,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年利税将突破350亿元”。
解读
广东省科学院院长陈勇:
“幸福导向型”产业
助广东可持续发展
党代会报告就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作为核心推动力、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战略重点。
广东省科学院院长陈勇认为,党代会报告提出了战略性、方向性、指导性的意见,其中,报告中提出的“幸福导向型”产业概念很有创意,表明不仅是发展产业,还要在发展中带来物质享受,让老百姓体会到幸福。
这些提法表明,创新对未来五年广东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陈勇认为,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大国的发展惯性很大,地区之间差异很大。中国社会未来30年至50年仍将处于比较快速的发展阶段。要发展,就要面对矛盾,就必须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幸福导向型”产业创新提法完善新兴产业概念
陈勇看来,以新兴产业为例,这一概念仍显笼统。什么是新兴产业?发展哪些新兴产业?人们很容易理解为外国人提出的LED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从理论上说,这些都不是中国人的创举,很多核心技术都不在我们手上。“幸福导向型”产业就是中国人提出的新兴产业。这次报告中举出了很多例子,比如文化产业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让老百姓体会到幸福,广东这次将之上升到理论层面,这是很有意义的。
陈勇认为,广东今后5年发展中,转型和创新,两者密不可分。他举例说,汪洋书记曾经提出一个命题:很担心现在发展的新兴产业,过了若干年,我们又处在低端的部分。就好比东莞当年发展IT业,现在有些也变成了低端产业,利润被别人赚取,还污染了环境。这就揭示了,在转型的同时必须要创新,而不仅仅满足于跟风。
有些新兴产业不能急于产业化,要在技术创新上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比如LED产业,如果仅仅是帮人家卖一些灯具、进行一些组装,虽然也在产业链上,却是低端产业链,很容易被人“掐脖子”。而且,大家一旦觉得有利可图,很容易“一窝蜂”,就变成低水平重复,这个产业一发展就变成为过剩产业。现在的风能、太阳能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都面临这些问题。
创新价值链早期技术创新需要政府承担
陈勇说,创新必须政府主导,全世界都是这样。“现在流行一句话: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怎么理解这句话?应该说,在早期的技术创新,包括原始创新、理论创新,不可能全靠企业。企业是把这些上升为可应用的技术,并在市场推广中进一步完善。源头创新、原始创新的时候,需要政府多承担;如果到了产业效益的时候,要企业来投资”。他认为,创新是一个价值链,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互相之间是不可替代的,“坦率地说,我国现在还存在定位不清的问题,大学、科研、企业做的都是差不多的活。”
他认为,创新需要政府主导,培养懂得科技的官员,“在日本,一个科长可能懂得比教授还多,因为他懂得宏观层面的东西。现在我国很多地方科技主管部门的高层提高很快,但具体操作到中低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