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高校科技成果“大有所为”

高校科技成果“大有所为”

信息来源:教育导报    发布日期:2012-05-17    浏览量:7

  目前,四川省在全国科技评价的7个主要方面保持西部第一的地位,包括“科研经费投入”、“专利及发明专利申请数”、“拥有有效专利数”,“发表论文”等。

  从发表学术论文、科研著作、发明专利授权数等指标来看,高校科技人员在全省科技自主创新中,已经成为主要支撑。借助贯彻《规划纲要》实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高校与地方、企业、行业、产业的深入合作也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科技成果真正“大有所为”。

  科技成果“落地”,实现直接经济效益

  “机插秧的核心,是育秧技术……”3月春耕时节,射洪县渠河乡新华村一户村民的院坝里聚集了百余名村民,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教授任万军与专家团队走进乡间田野,热情向村民讲解着水稻高产创建技术。今年春耕以来,他们已经进行了近十场相关培训。

  去年11月,四川农业大学入选“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试点单位,成为全国首批探索公益性大学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的9所高校之一。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农业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川农大的“兴校之策”。

  根据学校介绍,川农大近5年选育和推广的粮食作物、果蔬、牧草新品种和畜禽新品系达70余个,其中国家审定新品种(系)29个,不少新品种直接让农民受益。

  四川的核桃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由于缺乏良种,长期以来早实核桃优质品种主要依靠引进,受制于人,不少地方“见树不见果”,种核桃的地区和农民日益感到“没有希望”。

  川农大选育的高产、早实、薄壳核桃杂交新品种“川早1号”,也是四川省自主育成的第一个杂交早实核桃突破性优良新品种,对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显著强于引进品种。其当年试花,2年投产,5年亩产170多公斤,产值高达5000多元,受到了山区政府、企业与农户的欢迎。

  校长郑有良介绍,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川农大与全省20余个市、县、区、30余家企业新建或续建合作关系。在四川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推广科技成果200余项(次),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30多亿元。

  “据近5年的统计,我省高校转化科技成果实现直接经济效益总量已经超过210亿元。”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潘力介绍,全省高校承担区域、行业、产业委托研发项目达1.2万多项,研究经费近27亿多元,位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一,占到高校科技经费总量的50%以上。潘力说,“直接服务行业发展需求,解决核心关键技术难题,已成为四川高校科技任务的重要来源和主要导向。”

  瞄准国际前沿,推动国内科技发展

  在201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入选项目中,有一个项目格外夺人眼球。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冯小明教授团队开发出具有原创性高效高选择性手性催化剂,其成果被全球科学家、研究人员提供信息产品和革新性工具的Elsevier公司出版的系列丛书“Organic Syntheses Based on Name Reactions” (有机合成中的人名反应)收录,并命名为Roskamp-Feng(冯)反应。这是在中国本土上发展的第一例以我国化学家命名的有机反应。

  据了解,手性即不对称性,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手性物质的合成和转化是支撑手性医药、农药和材料等领域发展的重要研究基础。冯小明带领的课题组,历时十多年,在不对称合成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们设计合成的一类新型手性氮氧配体和催化剂,可在温和条件下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二十多种不对称反应,为一些重要手性分子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该研究工作在重要国际刊物发表后,在相关领域获得了广泛关注,同时为我国手性技术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省高校有自己突出的优势,并且已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尖端水平的研发平台。”潘力介绍,目前,轨道交通、新型激光技术、耐热基因、重大疾病生物治疗、油气藏地质及开发、作物遗传育种等一批四川高校的研究平台已处于世界一流前沿水平。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