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辽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5-22 浏览量:4
沈阳日报深圳专电(记者蓝恩发、杜一鸣)5月18日,为期4天的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截至5月20日,沈阳市在本届文博会上已签下150.3亿元大单。其中,和平区以全国第四名的成绩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标志着和平区文化科技综合实力已经进入北京、上海等第一集团。
一直以来,和平区始终坚持用文化科技双轮驱动发展蓝海经济,提高百姓福祉,实现了1+1>2的叠加效应。目前,全区文化企业903家,占全市的32%。文化科技融合骨干企业113家,占全区文化科技融合企业总数的71%。2011年实现产值150亿元,占全市的50%。全区文化科技融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已经形成由数字出版、数字设计、数字传媒、文化技术装备等构成的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链条。到2015年,和平区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达800亿元。到2020年,预计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9%,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本届文博会,沈阳市组织了和平区、沈河区、皇姑区、东陵区、沈北新区、于洪区参展,参展面积共220平方米,采取图片和实物展示、发放招商项目书、视频宣传等手段,展示沈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和平区推出沈阳工艺美术商厦辽沈特色工艺品、礼品展示;沈河区推出北方传媒、沈阳故宫、张氏帅府、莎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形象展示;皇姑区推出辽宁大阳集团有限公司盘古奇观珍奇异宝展示;东陵区推出沈阳四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立体播放设备、银幕、眼镜盒等展品展示和三部4D立体片演示;沈北新区推出酷贝拉园区体验设施展示;于洪区推出6—8个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展示。
在《中国文化产业2012投融资项目手册》发布会暨重点项目招商推介会上,和平区、沈河区做了重点项目推介。签约仪式上,和平区“沈阳与深圳双S科技城项目”,和平区沈阳蓝海国际创意总部产业园项目,棋盘山自行车运动主题公园建设项目等进行了签约。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经济区快速崛起的今天,沈阳每一次重大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5月18日,沈阳市和平区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这是继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市获批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后,沈阳市创建国家级中心城市提高核心竞争力迎来又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5月18日,中宣部、科技部等5部门联合为和平区颁发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金字”牌匾。和平区以现场答辩满分全票通过,以雄厚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实力和引领未来发展的蓝海潜质跻身全国四强,仅列北京、上海、武汉之后,跻身第一集团城区。未来,“蓝海和平”将紧紧抓住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有利契机,精心锻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企业,着力建设文化科技融合骨干园区和产业集群,实现文化科技双轮驱动深度融合,新老城区比翼齐飞,大力发展蓝海经济,创建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并为辽宁乃至全国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宝贵经验。
“蓝海和平”跻身全国四强
在第八届文博会文化科技融合座谈会上,由中宣部、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5部门联合评定的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举行了授牌仪式,经过40多个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激烈竞争,全国仅有16个基地获此殊荣。
令人振奋的是,在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等单位的鼎力支持下,和平区不负众望,赢得全国第四名的佳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为和平区授牌。
刘云山在座谈会上强调,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是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谁拥有了高新技术优势,谁就占领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科技和文化融合步伐越快,越能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拥有核心竞争力。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胡世辉认为,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科技融合工作,组织领导有力,成果显著。和平区获批,将会大大提高沈阳文化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沈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其实早在国家开展该示范基地创建之前,和平区就已实施依靠创新、创意、创造为引擎的文化科技融合的蓝海发展战略。专家称,和平区发展蓝海经济,提高百姓福祉,和今天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建设主旨和目标是一致的。获评示范基地,进一步丰富了蓝海经济的内涵,夯实了提高百姓的福祉的重要基础。
一直以来,和平区始终坚持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蓝海经济,提高百姓福祉,实现了1+1>2的叠加效应。目前,全区文化企业903家,占全市的32%。文化产业总产值185亿元,占全市的50%以上。科技型企业2000余家,全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全市的2/3。文化科技融合骨干企业113家,占全区文化科技融合企业总数的71%。2011年实现产值150亿元,占全市的50%。涌现出一批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其中,数字传媒和数字出版产业是和平区文化科技融合的主导产业,有骨干企业50多家,产业链相关配套企业259家,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90%以上。全区文化科技融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已经形成由数字出版、数字设计、数字传媒、文化技术装备等构成的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链条。
每年投入2亿元专项扶持资金
业内专家透露,国家五部门联合认定,中央领导亲自签批,获批基地将有政策和资金扶持,特别是将拨付30亿元的专项资金,如此高规格打造示范基地在中国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连日来,和平区获批该基地的喜讯通过网络迅速“走红”,尤其是那些长期关注和平区发展的投资者迫切渴望了解和平区获批后,将会对企业发展带来怎样的优惠政策等利好。
“和平区将提供优惠幅度最大、内容最实在、落实最快速的扶持政策,对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政策按最高标准执行。”5月18日,和平区负责人端出了扶持产业的八大优惠新政套餐。
1 投资10亿元兴建15万平方米的蓝海生产力中心,和平区将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邀其免费入住1年。
2 如企业自己租房,和平区将连续两年给予50%房租补贴。
3 对产业园项目,提供“七通一平”的高质量配套。
4 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和担保服务。
5 每年投入2亿元专项资金。对实现上市的,研发出国内、国际顶尖产品和技术的企业给与重奖,对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也将给予奖励。
6 提供免费的人才培训。
7 对高级人才给予住房等方面的最优待遇。
8 对优秀人才家属就医、子女就学等提供最优条件。
建设蓝海和平,提高百姓福祉。近年来,和平区居民切身体会到区内发生的重大变化:道路平坦了,老旧危房换新居了,96127“出门就上班”民生110开通后居民啥闹心事都能快速解决了……眼前,和平区捧回国家级大荣誉,将会对普通居民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平区负责人表示,科技支撑文化,文化惠及人民。和平区将在新老城区重点扶持培育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市民能第一时间享受文化科技融合新产品,大大降低使用成本,真正实现科技带动文化的普惠化、大众化。如辽宁出版集团和鲁迅美术学院联合成立数字研发基地,打造的早教互动式数字化终端《大耳娃智趣学习宝典》已面市。4D立体产业园将建设全国第一大无镜巨幕影院,打造立体影像产业链,能将平面影视作品通过自主研发的技术直接转为3D作品,市民不用戴镜可直接欣赏到3D、4D作品,同时市民看立体电影的票价也将更加平民化。网络产业园将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三网融合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将实现用户通过有线电视打电话,观看交互式网络电视节目。
2015年文化产业总产值
达800亿元
目前,和平区在满融23.5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的沈阳蓝海·东北创造中心,着力建设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园,签约总额突破500亿元,已有4D立体产业园、蓝海文化科技生产力中心、中建东北首家建筑文化艺术设计广场、深圳科技园项目等6大项目落地或开工,年内还将有20余个项目开建。
今后,和平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国家级示范基地,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在老城区,发挥传统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比较优势。在新区域,重点培育发展新兴融合产业,紧紧抓住全国文化科技装备制造业的薄弱环节,建设东北地区文化产业技术装备研发与生产中心、文化产品生产与流通中心、文化娱乐休闲与消费中心“三大中心”,打造激光显示、立体影像、系统软件等三条特色产业链,建设数字设计、数字传媒等多个百亿集群,并着力建设研发实力最强、科技创新体系最完备,制造规模最雄厚的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技术装备基地。
和平区计划利用3到5年时间,打造1-2个规模100亿元龙头骨干企业,推动2-3家文化企业上市,新增就业人员6000人以上,形成功能完善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政策体系和人才创新体系,力争科技对文化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到2015年,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到2020年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9%,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科技插上文化的翅膀,文化装上科技的引擎,和平区以科技文化双轮驱动蓝海经济,实现新老城区比翼齐飞。以科技为支撑,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结合起来,实现文化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通过国家级基地建设,和平区为沈阳“转方式、调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也是提高沈阳文化科技产业综合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途径。对沈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意义重大。同时也将对沈阳经济区乃至东北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示范基地。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