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东北地理所等破译大豆中控制生育期及光周期反应最大基因

东北地理所等破译大豆中控制生育期及光周期反应最大基因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    发布日期:2012-05-24    浏览量:6

  上个世纪20年代,人们发现了控制大豆开花期基因的存在。1971年,Bernard将控制大豆开花期基因的最大的位点基因定名为E1。但由于该基因位于第六号染色体(LG C2)中心粒着丝点附近,遗传重组率低极低,致使人们一直未揭开该基因的神秘面纱。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正俊研究员与日本科学家一道,经过潜心研究与大量试验,用最为经典的图位克隆法一步一步准确地将E1基因克隆出来。

  研究人员首先将两个含有不同E1基因型的近等基因系进行杂交,获得用于图位克隆的遗传群体。最初,通过含有1,442个体的群体将E1基因定位于289kb区域内,因该区域内还含有众多基因,需进一步深入进行精细图位克隆。夏正俊独自用了三个月时间,手工一个一个地从13,760个种子钻中取组织提取DNA,并进行基因型鉴定,从中获得了10个极其珍贵的重组体。通过重组体后代的表型分离,将E1基因定位于17.4kb区域,在该区域内只有一个候选基因(图1)。

  研究结果证明:该基因为一类新型的豆科作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含有一个核定位信号,C端含有与植物转录因子B3远缘相近的结构域。研究同时发现,在生产上非常重要的多个该基因的突变类型,均与大豆的光周期的不敏感性相关联(图2)。初步表明该基因为大豆为短日照作物重要的决定因子。

  该基因的成功克隆是1920年大豆光周期反应发现近百年来的重要成果之一。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可使人们了解大豆独特的光周期及开花调控,对揭开大豆光周期反应及生育期调控之谜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大豆产量性状基因克隆,指导大豆品种选育、分子育种设计及品种布局等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章刊载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夏正俊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之一,东北地理所翟红、吕世翔、吴红艳为论文共同作者。

  论文链接

图1. 大豆生育期基因E1的图位克隆

图2. 大豆生育期基因E1对生育期(开花期与成熟期)的影响。E1基因抑制大豆的开花与成熟(右),而E1基因的变异引发大豆对光周期的不敏感性,致使大豆开花及成熟期提前(左)。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