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厦门:科技创新成为发展主引擎

厦门:科技创新成为发展主引擎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发布日期:2012-06-18    浏览量:4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主旋律。厦门在科学发展中坚持速度、质量和效益相适应,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建设,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打造海西发展新的增长极。

  “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6·18)”,注重引进先进科研技术和先进科研成果,是厦门转变发展方式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平台。今年厦门组织了300多个项目前来对接,10年来,厦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产业、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对接转化。

  集聚效应: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承接产业转移,整合优势资源。6·18对接项目中,电子信息、光电子、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超过80%。

  光电产业是厦门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厦门成为我国光电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

  坚持高定位。厦门把引进和培育企业的重点放在技术创新进入全国前列的目标上,把国家或央企的科技重大项目引进来,实现和国家新兴产业的高度融合和对接。

  今年底,国内第一条、全球第二条第5.5代低温多晶硅TFT-LCD及彩色滤光片生产线项目将在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建成投产,这条生产线于2011年5月动工建设,是由中航工业旗下中航国际等三家公司和厦门市金财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总投资70亿元,形成年加工36万片阵列玻璃基板和72万片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生产能力,达产后年产值将超100亿元。第5.5代低温多晶硅TFT-LCD生产线项目作为国内第一条该类生产线,将对这个行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带动液晶材料等上游产业发展,拉动下游消费电子产品、车载显示等行业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是厦门火炬高新区光电显示产业集群的主要基地,在园区内,厦门规划了20多平方公里的光电产业发展专区。预计到“十二五”末期,火炬(翔安)产业区光电产业总值可达到2000亿元,成为海西最大的产业集群之一。

  核心竞争: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创新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作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自被厦门确定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以来,已在项目集聚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厦门打造生物医药百亿产业链,并确定海沧区为“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目前落户海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生物与新医药企业已有70多家,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产值约占厦门全市该产业产值的1/2,福建全省的1/4。主要企业有特宝生物、万泰沧海生物、金达威集团、美吉斯制药、英科新创等。

  企业借助6·18平台,拓展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进行项目对接,转化落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联合研制的戊肝疫苗今年1月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这是50年来,人类在经受了10余次万人以上的戊肝重大疫情后等来的一份捷报,是我国疫苗领域原始创新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为全球肝炎预防控制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戊肝疫苗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制药原始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它的面世让中国在基因工程病毒疫苗的原始创新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是我国罕见的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高度垄断性的源头创新性生物药物,今年6月戊肝疫苗在厦门海沧投产,公司可年产戊肝疫苗500万支,满产后年产值可达数亿元。

  2011年海沧区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火炬厦门海沧区生物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这表明,厦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肯定与支持。海沧已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生物医药港”,力争到“十二五”期末,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高端对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动力

  转化实施,落地生根。一批优秀成果转化项目从无到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应运而生,形成新的增长点。6·18平台促使项目对接转化,已成为厦门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力。

  厦门在产业导向上,注重引进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持续推进产业低碳化、城市建设低碳化、生活方式低碳化。厦门产业的能耗是全国工业企业能耗最低的城市之一,低碳生产日益成为企业的自主追求。

  5月9日,厦门市发展改革委和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联合召开“2012年厦门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项目成果对接会”,邀请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和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单位以及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生产及应用企业发布交流建设领域新技术、新成果,并进行意向洽谈。对接会吸引50多家企业、近100人前来寻找项目,反响强烈。

  厦门中致胜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资源开发、研究及产业化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公司与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材料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接的废弃玻璃(多硅)再生利用生产轻质硅晶石项目目前已进入产业化,厂房于今年6月在厦门翔安开始建设,建成后形成年产再生轻质硅晶石5万立方米生产能力。

  变废为宝。项目利用废弃玻璃(多硅)、建筑废渣提纯出较高高硅含量的玻璃基高硅类材料,生产出高强度环保轻质硅晶石。环保轻质硅晶石是一种轻质高强的新型无机隔热保温材料,具有隔热保温、吸声、防潮、防火功能,是我国目前建筑节能领域的高端稀缺产品,可为建筑物节能50%~68%,使建筑物结构减轻重量20%~30%。

  借助6·18平台集聚要素的优势,厦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突出高新实用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了对接项目的技术含金量,拓宽了高新技术融入产品开发的渠道,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活力是发展的关键。创新驱动发展,厦门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构建具有创新凝聚力和辐射引领作用的两岸创新与交流战略性平台,成为具有龙头项目带动、核心技术引领、优势产业集聚的海西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在经济实力与效益、科技创新与发展、高端人才集聚与交流等方面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构建海西发展强劲增长极

  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迈向纵深

  《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实施,赋予厦门政策措施80多项、支撑长远发展的平台10多个,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来涉及领域最广、政策措施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综合改革方案。近期,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贯彻实施意见,专题进行了部署。打造高端产业发展高地,构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前沿平台,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厦门积极推动实施综合配套改革。

  赋予厦门更多的先行先试权。《方案》在土地政策、税收优惠、产业准入、金融、两岸交流合作等方面赋予更多的先行先试权。

  土地政策:赋予了厦门在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核减基本农田、土地流转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政策,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税收政策:赋予了厦门在新兴产业和金融、航运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实行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有利于厦门打造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准入政策:拓展厦台产业合作,优先对台放宽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同时,将开放领域拓展到教育、文化、医疗、科技等社会领域。此外,在金融和新兴产业方面赋予了诸多的先行先试权。

  多个平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方案》首次将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两岸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等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了特区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目前,这些重大平台建设全面提速。两岸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一批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科教研发、金融创新、高端旅游、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意向入驻两岸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合作示范区。

  打造高端产业发展高地。厦门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是实施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重要载体,是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重要平台。合作示范区将在税收、土地、人才等方面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现代物流、高端商务、科教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光电、海洋高新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将探索建设功能更丰富的综合保税区,实现政策叠加和功能提升,通过创新通关制度和措施,实现两岸投资、贸易、航运、人员等往来的最大便利化,为全国提供经验与示范。

  构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方案》支持厦门加快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支持厦门港允许境外大型邮轮公司从事国内港口多点挂靠业务,包括启运港退税政策在内,厦门还将建立航运交易所、邮轮母港以及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标志着厦门港正式步入国内五大港口群的第一阵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将成为厦门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成为厦门产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将带动航运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目前,厦门已启动厦门航运交易所建设,邮轮母港建设和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总部大厦建设。

  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前沿平台。《方案》中提出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大陆对台金融合作的重大金融改革创新项目,厦门具备条件的优先安排在厦门先行先试,为厦门加强两岸金融交流合作提供强大动力,而且也为两岸经贸投资便利化创造更加有利条件。目前,已有62个项目落户“两岸金融中心”。

  加快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

  一、发展定位

  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

  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先行示范区

  两岸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先行先试区

  亚太地区重要的大都市区

  二、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至2015年,初步实现同城化。具体表现在: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同城化联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同城共用、基本社会公共服务有效融合、资源要素市场体系一体化形成、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综合实力增强。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协调发展。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业资源共建共享、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协调,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打造若干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基础设施联网。网络完善、运行高效、安全有序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市政、信息、能源、口岸通关等基础设施全面对接联网,交界地区同城化取得重大突破。

  公共服务共享。三地社会管理政策基本接轨,在城市管理、社会事业、人口管理、平安建设等领域实现深度合作,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环境共保同治。区域环境协同整治机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跨地市的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基本形成,跨界地区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实现共建共享。

  到2020年,基本实现同城化。同城化共建共享机制较为完善,实现产业、空间和社会的高度融合;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功能基本形成,亚太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地位全面确立,两岸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先行先试区基本形成,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区之一,实现与台湾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

  三、实施措施

  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按照大都市区整体规划布局的要求,研究策划对外战略通道,完善对内交通、信息通信及市政基础设施网络等项目的建设。

  推进产业发展合作共赢。通过对大都市区产业布局整体规划,合理分工协作,合力打造产业集群,形成整体产业竞争力。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按照大都市区对公共服务的同城化要求,逐步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建设资源要素统一市场体系。逐步消除大都市区内限制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的障碍,促区内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融合。

  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资源协同保护机制。建设统一的环境预警体系,推进跨境水综合治理,统筹环境功能区布局和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共同构建一体化绿色生态架构;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李春妮采写)

  6·18典型对接项目

  一、电子信息大功率高亮度集成封装LED光源及应用产业化

  项目成果提供方:厦门市朗星节能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成果接收方:厦门市朗星节能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为LED光源及应用产品产业化是“中国绿色照明工程”的重要实施内容,采用独有的COB平面光源封装胶层设计与产品结构,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高性能、高性价比的特性,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项目建成将形成年产COB平面光源200万个、食人鱼光源1800万个、LED球泡灯130万个、LED日光灯40万个的能力。此项目所采用的新封装模式,使照明灯具厂的安装生产更简单和方便。

  随着LED照明市场的拓展,灯具需求量在快速增长。LED照明产品属于高新技术产品,比白炽灯省电80%,比荧光节能灯省电50%,可以大大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将加速我国节能灯的产品结构调整,促进节能灯行业发展。

  二、节能环保新一代节能环保型跑步机产业化

  项目成果接收方:厦门市迈动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项目成果提供方:西安石油大学

  节能环保型跑步机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一般跑步机相比,节能环保;独特的悬挂系统,使运动者可以减轻冲击和控制横向运动,保护运动者的膝盖、小腿及背部;设计高端气垫,采用低噪感应式电动机,减震效果优越,运动更安全舒适。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60000台的“新一代节能环保型跑步机”的生产能力,公司成为国内首家生产“新一代节能环保型跑步机”厂家,将打破外国公司对高端电动跑步机垄断的局面,具有极强的行业示范和带动作用,使跑步机朝着节能环保、高人性化、多功能化发展,促进健身跑步机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生物新材料生物全降解食品包装新材料及餐具产业化

  项目成果接收方:厦门协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成果提供方: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全降解生物食品包装材料以及一次餐具采用原料是聚乳酸(PLA)。聚乳酸是一种新型的生物降解材料,世界公认的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绿色环保材料,对人体无害的特性使得聚乳酸在一次性餐具、食品包装材料等一次性用品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但采用聚乳酸原料所加工的一次性餐具存在着不耐温、不耐油和价格高等劣势,限制了此类产品的市场推广。

  本项目的核心技术创新点体现在聚乳酸的改性。采用共混物理改性法,即按配方将改性剂、聚乳酸树脂、加工助剂等一起混合成为改性聚乳酸环保型全生物降解型塑料专用料,再加工成需要的全降解型制品。这种改性方法使其性能与普通石油基一次性塑料餐具的性能相接近,并使产品成本大幅度下降,有效解决生物降解餐具价格高不具有竞争优势的缺陷,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推动全降解生物塑料替代石化基的速度,有效解决白色污染。

  四、食品安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理源联合实验室

  项目成果接收方:福建日品食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成果提供方: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在厦门建立我国第一个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科学研发及检测实验室,建设900平方米食品安全检验中心、500平方米食品安全试验中试生产线、300平方米食品安全培训教室,进行食品安全领域有关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专业培训以及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打造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服务,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技术水平,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对食品安全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推广,推动国家食品安全建设,对于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