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广东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6-26 浏览量:4
“星星满天,独缺明月”,这是许多人对东莞产业结构特点的一种形象描述。它曾缔造过无数东莞奇迹,却最终成了东莞制造“幸福的烦恼”。
当东莞转型升级步入深水区时,推进产业高级化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发展共识。此时,一轮以重大项目、重大发展平台和重大科技专项为主要内容的转型战略,不仅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重燃了这座城市产业新生的希望。
以“三重”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化产业转型升级,必将重塑东莞产业未来。
那也将是东莞的又一个光荣与梦想。
号角吹响 由“轻”向“重”
过去30余年间,全球产业转移至少经历了三次浪潮。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以服装、制鞋、玩具为代表的轻工业;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IT业;三是2000年以后的重化工业。
凭借区位、劳动力、土地等比较优势,东莞曾顺利承接了前两波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了两次产业升级。然而,在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中,东莞却收获寥寥。
此时,在经济发展高速路上疾驰了二十年的东莞,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瓶颈之下,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成长烦恼”。一度缔造无数发展奇迹的产业发展模式,却令东莞制造陷入了重重危机。
东莞怎么办?
转型才是唯一出路,转则泰不转则否。2007年1月召开的第十二次党代会,宣告东莞正式步入以“转型”为发展核心战略的历史新时期。此后,无论是一度甚嚣尘上的不解和质疑,还是不期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进退维谷,东莞始终在淡定中坚守、在阵痛中闯关。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在一番壮士断腕的自我嬗变之后,东莞制造开始突破重围,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终于曙光初现。
尽管如此,在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低等产业发展现实面前,东莞的转型之路依然困难重重。可是,已经步入深水区的东莞没有退路。怎么转下去?东莞选择了加快脚步。
2011年12月,东莞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明确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新的发展目标,并首次提出“大力推进产业高级化,构筑高水平崛起的产业支撑”。“实现高水平崛起,如果没有几个够格的大项目肯定不行。”市委书记徐建华在参加分组讨论时提出,要开启“揽月行动”。
从“推进”到“加快”,两字之差,既是当前东莞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阶段性特征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新一届市委班子对市情新变化和工作新要求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
半个多月后,东莞召开第一次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重大项目、重大发展平台、重大科技专项等“三重”建设战略首次公诸于众。
以“三来一补”起家的东莞,正式吹响了由“轻”向“重”转型的战斗号角。
明晰战略 “追月”提速
可是,问题再次摆在东莞面前。曾在重化工业转移浪潮中错失良机,如何在转型的困顿中开展“三重”建设,东莞制造怎样才能由“轻”变“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年2月8-13日,徐建华和市长袁宝成一同率领党政代表团先后赴佛山、惠州和广州考察。这是东莞新一届领导班子首次组团外出考察,在行程表上,三地在重大项目、重大发展平台、重大科技专项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是东莞学习的重点。
这一轮近距离观察,令东莞的决策者们震惊不已。他们发现,与一度比肩而行的珠三角兄弟城市相比,东莞在产业规模、档次以及科技含量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已经成为影响其发展质量和后劲的一大掣肘。
从项目数量和规模上看,2008年到2011年,东莞超千万美元项目330宗,比广州少355宗,比深圳少269宗;超千万美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3017万美元,深圳、佛山、广州、惠州分别是东莞的2.2倍、1.8倍、1.7倍、1.4倍。
从企业数量和规模上看,东莞企业总户数约50万户,比深圳都多出了19万户。然而,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广州有50家、深圳33家、佛山7家、惠州5家、东莞仅有1家。
“如果不奋起直追,东莞怎么高水平崛起?”明显感到“标兵走远,追兵逼近”压力的徐建华忧心忡忡。
结束佛惠穗三地考察后的第二天,东莞决策层便马不停蹄地召开了全市“三重”建设工作会。会议确定,未来,以重大项目、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产业集聚区为主要内容的“三重”建设,将引领东莞转型升级步伐,成为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突破口。
东莞新一届党政班子的经济发展战略正式明晰,即以“三重”建设加快东莞转型升级。
不久,“三重”目标管理责任制出台,全市116个重大项目、20个重大产业集聚区、33个重大科技专项被纳入“三重”建设的主体内容之中。13个市领导亲自挂帅,对“三重”建设实行全程责任督导。
几天后,徐建华、袁宝成北上北京武汉、东行上海合肥、西进成都,密集走访部委和高校,继续为“三重”建设求贤求智。
在东莞决策层看来,将“三重”建设作为推进产业高级化、深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向“三重”要增量、要创新、要动力、要发展,可以带动东莞的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并最终构建“星月争辉”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满天星斗的东莞,在“追月”步伐上,正在全面提速。
长远布局 迎接“拐点”
全市“三重”建设工作会议刚刚落幕,松山湖便传来了投资总额达23.7亿元的十大研发科技型项目动工的消息,这被认为是东莞推进“三重”建设打响的第一枪。而最近几个月来,各镇街也频传捷报。一时间,“三重”建设似乎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
可是,正如徐建华所说,“三重”建设是一项谋长远的战略,没有三五年,是摘不到“桃子”的。推进“三重”建设必须有长远目光和战略思维,要沉得住气,用战术上的牺牲带来战略上的积极变化。
东莞计划,未来5年,坚持以政府的超前引领,加快推进产业高级化,实现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全市产业结构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争当全省乃至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样板区。
要实现这一目标,“三重”建设被视作突破口、牛鼻子、加速器。
为此,一些决策思路已经制定:在重大项目方面,东莞将积极实施百亿元企业培育工程、千亿元产业培育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以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中央和省属国有企业、国内知名民营企业等为主要目标,着力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和产业。
在重大平台方面,东莞将着力建设好松山湖、虎门港、生态园、长安新区四个市属园区。
在重大科技专项方面,在总结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制造工程研究院的经验基础上,东莞与14所高校院所签署50多项合作协议和合作意向,在松山湖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流高校研究院所的产业研究集聚区”,力求推动东莞发展由拼汗水、拼资源向拼知识、拼智慧转变。
可以预见,未来的东莞将会吸引更多国家、省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其中,将有更多科研项目纳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将有更多优惠政策惠及全市重大产业集聚区。
在“三重”建设的滚滚大潮中,东莞必将迎来高水平崛起的“拐点”。
突破区域意识形成建设合力
■纵深思考
目前,随着转型升级理念的不断深入,通过推进“三重”建设实现产业高级化,逐渐形成一种普遍共识。然而,现实中,习惯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分散式发展的镇街主体们,能否从大局出发,舍弃对眼前、中短期利益的追逐?在利益面前,各镇街间能否停止“内耗”?从全市层面,“三重”建设如何能从统一认识发展成为统一行动?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东莞过去在整合资源发展重大企业、产业载体上,其实并不乏主动尝试。然而,每每都会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之中,最终未能真正形成“大气候”。
事实上,过去几个月,在全市动员之下,各地已纷纷将“三重”建设列入中心工作,并陆续呈报了一批重点项目。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项目的吸引力还不够“大”,分量也不够“重”。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积极的“表现”背后,呈现出的在产业发展上旧有的盲目性与狭隘的区域意识。
由此看来,推进“三重”建设,市一级政府仍需要开展更多工作。具体来说,有这样三个当务之急。首先,要围绕“三重”建设重新规划全市产业发展布局,以引领各地“三重”建设的决策思路与方向;其次,要加快出台明细的“三重”建设指引,规范和引导各地可以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展“三重”建设实践;此外,基于镇街发展现状,还应该建立与“三重”建设相配套的产业互补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利益凝合,来引导区域从内耗转向竞合。
毫无疑问,“三重”建设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可能沿袭过去传统粗放式、分散型发展模式,而必须走一种集约化、合作型的发展路径。所以,推进“三重”建设,市镇两级都必须强化统筹合作意识。
只有秉持改革的勇气和智慧,突破与“三重”建设不相适应的权力、利益格局,“三重”建设才能一片坦途。对于市一级政府来说,做好“三重”建设的统筹布局工作,除了可以在政策设计上着力外,还可以依托于土地、财政以及宏观决策等资源。对于镇村来说,重点是要突破区域意识,着眼全局来推进“三重”建设。
“三重”的重心必须是产业升级
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三重”建设的迫切性毋庸置疑。市政府不仅要求各级部门为“三重”建设开绿道,还专门制定了“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下级倒逼上级、督查倒逼落实”等工作考核机制,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虽然任务很紧迫,但必须明确的是,“三重”建设并不如“堆砌砖瓦般”简单,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缜密论证。比如,在如何确定重大项目上,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政策标准,不能视“三重”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众所周知,东莞推进“三重”建设,目的是为了对现有的产业结构与形态完成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其实,它也是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下的必由之选。所以,不论是通过外部引入,还是内部培育,又或者是内外结合,“三重”建设都必须着眼于东莞现有的产业基础。也就是说,通过“三重”建设,来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并最终实现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
因此,“三重”建设的绝对重心必须是产业升级,重大项目应该紧跟产业实践,重大科技专项也应该着眼于产业现状及其未来,重大产业平台则应该立足于盘活和利用现有生产条件与资源,实现土地、技术、品牌等要素的优化组合。
然而,在部分被列入“三重”建设的项目中,我们却发现有些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些还是商业性的消费项目。甚至,在镇街,部分项目质量参差不齐,总体上给人一种泛“三重”化的倾向。不管这些项目的确定是否有“搭便车”之嫌,但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会弱化“三重”建设的产业性特征,并最终影响转型升级的实效。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