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江苏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6-29 浏览量:4
作为首批国家级沿海开发区,30年来特别是江苏沿海开发进入国家战略的三年来,连云港开发区有了长足的发展。三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861亿元、财政收入1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7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31.9亿美元。2011年,开发区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开发区”称号。成绩的背后,连云港开发区着重实施的产业创新战略和人才引进战略功不可没。
科技创新:不竭的发展动力
在充分分析自身发展的后发优势的基础上,连云港开发区提出着力培育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三新一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开发区有新医药企业30多家,数目虽然不多,却是中国医药产业里最具活力的,恒瑞、豪森、康缘等企业在国内行业内已处于领军地位,创新能力特别强。”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关永建如数家珍般地介绍开发区内的优质企业。据关书记介绍,为了保障进入开发区企业的质量,近年来,开发区管理部门提高了准入门槛,建立了企业评分制度,其中科技含量、发展前景成为关键的评价指标。此外,开发区管理机构还建立了一套推动创新的机制,以小机构大服务的理念,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代表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开发区最具成长性和竞争性的产业板块。而国家级靶向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中药制药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高端研究机构也落户开发区。
目前,以新医药产业为科研平台的建设,更让开发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现代中药生产基地。在高新材料领域,全国唯一的省级高性能纤维检测中心设立运行,以神鹰碳纤维、杜钟氨纶等企业为代表的高性能纤维研发生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中复神鹰公司碳纤维年产量占全国的2/3。
目前,连云港开发区建有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各类科研平台120多个,其中恒瑞医药靶向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苏北首家国家级工程中心。
人才建设:持久的实力源泉
科技创新实力的抬升离不开一流的研发能力,离不开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的一整套机制。关永健书记深有体会地说:“开发区及企业发展关键在人才的利用”。在高端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开发区提出以产业吸引人才的理念,制定了全区的人才战略规划,并与企业紧密合作吸引高端人才。
“对于有技术、有抱负但缺乏平台的高端人才,开发区为人才创业提供发展启动资金、工作场所和较完善的支持机制。在新材料和医药领域,我们设立了创业园区、创业项目基金等运行机制。使他们安心发展事业,成就理想。”季青,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市Strathclyde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材料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曾担任过汉高公司电子材料总部(美国)技术经理、高级研究员,美国正道汽车公司全球副总裁。2011年5月,他与合作伙伴一起成功融资1275万元,创办了连云港华海诚科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并将自己的妻儿全部接到连云港。谈到自己为什么选择举家扎根连云港,季博士认为是行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连云港开发区管委会的支持力度吸引着自己。
“我在国外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对国内生活已经不熟悉,而开发区在安家、子女入学、就业、就医等方面有完善的制度,帮助我们安心工作。”
被评为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和2009-2011年度连云港市劳动模范的季青还在积极动员年轻学子来港城工作。“在这里能找到平台,”季博士感触颇深地向记者说,“刚毕业的学生去上海北京没人管你,在这边有吸引人才的政策,有住房补贴,这对年轻学生很有吸引力。”
恒瑞集团是我国第一家制剂产品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企业,生产的首批盐酸伊立替康注射液成功打入美国市场。对于在公司工作了20余年的韩永兵来说,企业在以一流的设备和管理迈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也给自己提供了发展的坚实平台。“我就是连云港本地人,大学毕业后从技术员一路做起到现在,成为基层管理人员,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据他介绍,企业内部人才结构日益体现着知识化、年轻化的特色。在这里,科研人员占到员工总数的70%以上,操作工全部大专毕业,研发人员都是硕博学历。
可以说,季青和韩永兵是连云港开发区重视人才建设的缩影。目前,开发区已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人,新增省“双创”、“333”工程人才24人,引进全市唯一的省科技创新团队,并荣获“江苏省人才工作先进区”称号。
以人才建设为根基、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据悉,实施“江苏沿海开发”三年来,开发区累计新招引、新开工、新竣工总投资过亿美元或过10亿元人民币的重大项目分别达29个、28个和21个。已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和央企来区投资兴业。2011年,全区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0%以上。
来源:连云港市科技局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