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12-07-10 浏览量:4
“这次大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了战略部署,它必将成为我国科技,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的话掷地有声。
7月6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上午9点半,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省区主要负责人、分管科技的省领导、科技厅厅长、企业代表,以及科技界代表齐聚北京人民大会堂三层小礼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各市(地、州、盟)设分会场,通过视频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讲话。
为了实现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个夏天,中国吹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
在科技领域召开如此高规格、大范围的会议,是空前的。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的期望和加快科技改革发展的决心。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性科技大会。亲历这4次会议的张彦仲,也见证了我国科技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
1978年,38岁的张彦仲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并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最先感受到“科学春天”的气息;17年后,他以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的身份出席1995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亲耳听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2006年,他作为院士代表参与《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让他热血沸腾。
这一次,他以国务院大飞机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参加会议。对于张仲彦而言,尽管身份不同,每次参会的心情同样振奋和激动。
除了欣慰于科技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科研一线奋战了几十年的张彦仲更深感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建设创新型国家亟须破除体制机制制约。
“要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的这句话让张彦仲印象深刻。
“过去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比如减拨事业费、分类改革等,这次的改革强调创新体系的建设,涉及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政府等各创新主体,是一个系统工程。”张彦仲说。
听完报告后,叶甜春非常振奋,但又倍感压力。
这两种感受源自其不同的身份。
作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国家重大专项总工程师的叶甜春,为温家宝总理强调的“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而振奋。
“重大专项的实施一直在贯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叶甜春说,“我特别注意到这次讲话中提到‘产学研用’,‘用’字其实就是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加上去的。”
他讲述了集成电路重大专项推动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提升的情况。“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最终目标是提高国家全产业链创新能力。”让他欣喜的是,重大专项的实施达到了这一目的。江苏几个从事芯片封装的民营企业,近日共同出资1亿元建立联合研发中心。该中心由企业主导技术方向,但研发人员均来自中科院及各大院校。
而作为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深感任重道远。“温总理强调,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这意味着我们这样的高技术院所要转变原有的做法。已经开始转变的如何要再往前一步,积极帮助企业建立研发中心。”
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王小烈看来,这次科技创新大会,标志着新的“科学春天”的到来。“作为地学研究的国家队,我们承担着历史的责任,有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我们要做到三个结合,即地球科学研究与地质调查、找矿突破结合,科学家兴趣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培养人才紧密联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的战略和部署激动人心,代表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在这幅领导人勾勒出的轮廓里,用细致的笔法和色彩,最终描绘出设想的蓝图。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建议,要积极完善产学研用协调的创新链条,优化创新环境,激活创新文化,大力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他透露,目前中国医科院正牵头进行规划研究,建立国家新型医学创新体系。
他说,科技管理是此次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积极完善科技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科研成果评估体系。我们将探索成立国际咨询委员会进行同行评议。”
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表示,浙江省今年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出台了一些比较有含金量的政策。“我们回去后,将根据今天会议的精神,结合浙江实际进一步抓好贯彻落实。”
希望政府尽快出台细化措施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用切实激励手段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人才的双向流动……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各省区负责人、科技厅厅长、国有企业老总、民营企业负责人、科研院所代表纷纷建言。
“我们期望各个方面能尽快制定具体政策,出台细化措施,把会议精神贯彻好、落实好。”这是张仲彦最殷切的期望。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相关主管部门领导的发言,回应了大家的期望。他们均表示将出台切实可行的细化措施,确保即将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顺利实施。
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大幕已开启。更富效率和活力的科技体制机制,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将使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脚步更加轻快。(记者 操秀英 陈磊 唐婷)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