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高新区:广东自主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面旗帜

高新区:广东自主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面旗帜

信息来源:广东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7-11    浏览量:4

  广东高新区的建设始于1991年国家批准成立广州、中山等第一批高新区。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和开拓创新,广东高新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滚动发展,成绩卓著,探索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以开放式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引领着广东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方向。

  发展轨迹

  起步——

  1988年8月,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区。1991—1996年,广东先后成立了广州、中山、珠海、佛山、惠州、深圳等国家高新区,以及江门、汕头等省级高新区。

  发展——

  1998—2003年,广东又新设立了7个省级高新区。至此,广东共有6个国家高新区和9个省级高新区,成为全国国家高新区和高新区总数最多的省份。

  壮大——

  2009年,广东首次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召开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粤发?2009?13号),实施了一揽子扶持高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再次掀起高新区建设高潮。

  2010年,广东省新增东莞松山湖、肇庆、江门等3个国家级高新区;启动省级高新区申报认定工作,省政府先后批准湛江、韶关、茂名、潮州、云浮、南海等6个省级高新区;至此,广东国家级高新区数量达到9个,继续居全国首位,省级高新区数量12个,高新区总数达到了21个,也是全国高新区总数最多的省份。

  20年来,广东高新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成为广东省以自主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面旗帜。

  辉煌成就

  近年来,广东高新区大力推进“双提升”战略的实施,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成为各地发展的战略高地

  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突出。建区以来,高新区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011年,全省21个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7万亿元,工业增加值4038.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5.7%、30%;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比2008年增加3个百分点。高新区以占全省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1/6的工业增加值、1/6的出口额、1/3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经济效益实现大幅提升。2011年,国家级高新区以实际开发面积162.35平方公里,创造了1.39万亿的工业产值,单位面积产出高达85.6亿元/k?,单位产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数十倍;高新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大约是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1.4倍。

  高新区成为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字招牌”和“闪亮名片”。各地市政府切实把高新区作为各市经济转型和科学发展的“龙头”和排头兵。深圳市委市政府将高新区作为创新的核心区。2011年,深圳高新区PCT专利申请,研发投入强度(5.95%),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税收等指标均居全国高新区第一位,单位面积产出已超过我国台湾新竹科技园,正大步向世界一流园区迈进。肇庆市委市政府把高新区作为带动肇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擎”,2011年肇庆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87.68亿元,多年保持了40%以上的年均增速。河源市委市政府把高新区作为探索山区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新路子的先导区,2011年,河源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1亿元,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6.8%,达到国家级高新区平均水平。

  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大批特色、专业园区加速形成。广州高新区“两城一岛”(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和国际生物岛)、东莞松山湖台湾科技园、江门高新区LED产业专业园区、中山高新区健康产业基地和临港装备产业园,以及清远高新区日本科技产业园等的建设工作,为产业集群提供集聚物理空间,加速了产业集聚。例如,东莞松山湖台湾科技园建设,迅速引进了智原科技、胜华科技、中盟光电、晶奇光电、秉亮科技等一批台湾“明星企业”入驻,并先后设立了相应的全球研发或服务中心。中山高新区加快推进广东省健康医疗信息技术服务区、医疗装备产业园建设,吸引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知名专家及团队来园区创业。2010年,广州高新区、东莞高新区、佛山高新区等被认定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基地,深圳高新区、惠州高新区、中山高新区等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近年来,以高新区为载体,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以科技资源带动各种生产要素集聚,形成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为主体,以创新组织网络、商业模式和创新文化为依托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目前,建有各类高新技术产业特色集群20多个,多个位居国内领先水平;如位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深圳高新区新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国内领先的中山健康科技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元的惠州高新区智能终端和云计算应用产业集群等均已列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粤东西北地区高新区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清远光电产业、汕头航天产业、河源光伏产业正向集群化方向发展。2011年,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85%。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目前,高新区已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导区和核心区,形成了高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省国家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000亿元,约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的40%。

  成为广东自主创新的核心区

  科技型企业实力强效益好。2011年,全省高新区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66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约1620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0%。近年来,广东省高新区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创收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人均创收达到101.8万元/人;2011年高新区人均工业增加值24.6万元/人,高于全国国家高新区22.4万元/人的平均水平。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通过高新区引导专项资金以及将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产学研合作专项、粤港招投标专项等资源向高新区倾斜和集中,引导企业和社会的研发投入。全省高新区研发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稳步提高,2011年达到2.6%。截止到2010年,全省高新区科技活动人员22.3万,比上年增长17.3%,占全省的32%。

  2010年,国家级高新区企业专利申请量达25859件,比上年增长6137件,增长31.1%,呈高速增长态势。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7263件,同比增长6405件,增长60.0%,发明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的比重提高至66.8%,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省(40866)的42.2%,比2008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产学研结合紧密。截止到2011年,全国共有4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万名专家、教授在高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截止到2011年,高新区企业参与组建了30多个创新联盟,涉及50多所国家重点高校、30多所科研院所和400多家企业,攻克了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来自2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00多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带领近1万名应届毕业生入驻到2000多家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高端人才加速集聚。近年来,通过推进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引进以及各高新区的人才计划,全省高新区呈现高端人才加快集聚的趋势,我省引进的31个创新科研团队,有18个落户高新区;引进的领军人才占全省的1/5。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依托科研平台,引进以李泽湘教授为带头人的运动控制与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国际研究团队、以黄铠教授为带头人的云计算产业研究团队、以惠宏襄博士为带头人的代谢医学研发团队等8个省创新科研团队。深圳市引进的2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列入中央“千人计划”,其中15人落户深圳高新区。

  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加快。近年来,全省高新区根据自身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了技术研发、检测、物流、培训、专利、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220家。如广州高新区建设的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为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日益成为全省新药创制的重要载体。东莞松山湖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11个技术创新平台(如东莞华中科大制造工研院、东莞电子科大电研院等),完善了科技服务体系。河源高新区建立的华南地区唯一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成为河源高新区手机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科技与金融结合日益紧密。积极推进不同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引进科技担保、小额贷款、风险投资等机构在高新区开展创新服务。两年多来,全省高新区新增上市企业48家。珠海高新区积极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创新,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创新机制帮助企业上市融资,两年新增上市企业6家,全区上市企业增至16家,占全市一半以上。东莞成立了松山湖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为东莞及珠三角企业提供“无缝对接”的投融资一体化综合服务。

  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全覆盖。全省21家高新区均建立或正在筹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0多家,孵化场地面积超过500万?。如佛山高新区与中科院合作建立了6家科技成果育成中心,吸引了一大批中科院的科技成果来我省转化。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运营模式正呈现政府主办型、政企共建型、民营主导型齐头并进的发展趋势。

  未来发展思路

  当前,广东省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时期,高新区理应继续承担起历史使命,发挥更强大的辐射引领作用。因此,今后广东高新区将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加快推进三大转变——

  一是发展模式要由空间集聚的外延式提升转变为价值增长的内涵式提升;

  二是投入模式要由土地、资金、设备等“硬投入” 为主转变为技术、品牌、人才等“软投入”为主;

  三是招商引资模式要由单一的引进产业项目为主,向引进技术、人才、高端服务业和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努力实现四大新突破——

  一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新突破;

  二是在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上有新突破;

  三是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有新突破;

  四是在科技金融产业融合上有新突破。

  做好五大重点工作——

  一是探索高新区科学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城市功能,努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式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形成创业—孵化—成长—集群的发展路径。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立产业生态、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一体的科技园区。创新资产管理运行模式,探索土地管理新方式,创新社会管理,促进高新区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

  二是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建设工作。加强特色产业园建设,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加强政府引导,发挥市场作用,按照专业特色和产业链关系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完善产业培育体系,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外包、合同能源管理等专业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建设现代服务产品“超市”。支持发展一批专业服务机构。完善高新区创业、孵化、加速等服务功能。加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区域孵化服务网络,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四是加速科技与金融结合创新。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领域,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在高新区集聚,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发展股权投资、企业上市、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和发展天使投资,实施推广“天使投资+天使导师”模式。争取全省国家级高新区整体进入“新三板”扩大试点范畴。鼓励银行和担保机构向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争取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公司,提供适合科技型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

  五是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围绕各高新区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引进中央“千人计划”、创新科研团队、科技领军人才等优秀人才和团队。在创业投资、知识产权、管理咨询等领域聚集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团队。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配套政策,打造“人才特区”,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