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7-17 浏览量:4
我国石化产业长期受制于资源、能源、安全和环境等一系列挑战,为推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镇海区积极与国内知名高职院校加强合作交流,拓宽优质培训资源,实施“产教一体化”石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一支数量充裕、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石化高技能人才队伍。
组团式聚才。以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坚持产业聚才。结合企业需求调研,组团赴周边高职院所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对接专场活动,先后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宁波材料所、北京理化所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院所探索建立石化行业技能人才长效联合培养机制。并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石化行业“产教共同体委员会”,成立由政府、骨干企业和学院三方共10余位委员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建立石化骨干企业与职业院校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机制,每年进行2次以上的培训,融合资源、借智借力,共同培养开发石化行业高技能人才。目前,该共同体已基本覆盖整个开发区,近百家石化骨干企业受益。此外,组织40余家企业参加“百校千企”人才合作交流活动,达成人才培养需求25项,技术服务需求7项,实现了人才供需的均衡对接。
订单式育才。通过企业和职业院所合作,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过程设计等领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自2010年起,先后组建宁波工程学院“石化建安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恒河石化班”、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生实践基地”、浙江大学“本科生实训基地”、“安全防护培训基地”等。“订单式”合作,组班前企业与职业学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录用时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实现实习与就业联体。“工学交替”培育,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每学期实施工学轮换。“教学见习”,企业安排职校生提前熟悉生产过程和操作流程,实地参与产品生产与管理,系统地掌握岗位工作知识。“顶岗实习”,职校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在“百校千企”活动中,9家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意向11项,促成培训意向580人次,现场签约人才培养合作项目3项,现场授牌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单位2家。
激励式留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专门斥资200万元开展技能人才培育。鼓励企业“考中留”,凡参加技能培训并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职校生,分别给予1500元、2000元、2500元以内的一次性奖励;对在生产或管理一线上的高技能人才与石化企业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分别按技师、高级技师给予每年5000元、10000元的技能津贴。推动人才“高端引”,经批准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企业,给予3-5万元的补助;每3年举办一次全区职业技能比武,对获奖的优秀技能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该区自实施产教一体化石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极大地缓解了石化行业高技能人才匮乏的现状,通过产教一体化共先后引进石化技能人才300余名,培育各类石化技能人才500余名。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作者:镇海科技局)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