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2-09-05 浏览量:4
三大平台提供智力引领
科技创新撬动产业升级
这几个月,高明区明城镇科技创新喜事连连。4月,镇内企业贝斯特陶瓷有限公司主导制定的高明首个“陶瓷砖联盟标准”通过专家组审定,多项技术指标优于国标;5月,作为高明科技创新载体的“广东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区”进入实质运作阶段,镇内企业陆地方舟生产的电动汽车正式挂牌上路;6月,镇内企业中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导制定的“高明区人造石英石行业联盟标准”正式发布,其技术指标严于广东省地方标准,该公司目前还在主导制定《住建部石英石标准》。
从昔日拼资源发展传统水泥业,在2008年国家整治落后产能大潮中一下损失近4000万、约占全镇四分之一的税收,到今日拼科技创新,明城所走出的“传统产业高新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之路,正是过去多年高明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与明城类似的转型升级故事,同时也在高明其他镇街上演着。
科技创新为高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引领和不竭动力。到目前,高明已初步形成包括产学研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和企业创新平台在内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以及“一区三基地”四大科技创新载体,在此支撑下,高明科技创新之路将越走越宽。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佛山第二
9月3日,记者走进中旗新材,高大崭新的研发大楼和办公大楼令人眼球一亮,而在技术总监室里见到的外籍顾问则令人想到“与国际接轨”。中旗新材2010年试产,2011年便实现销售收入1.37亿元,今年的销售目标则是2.5亿元。
企业的底气来自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自信。今年7月,中旗新材技术中心被佛山认定为首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包括中旗新材在内,高明共有4家企业技术中心获得市级认定,数量位居全市第二位。”高明区经促局科技发展科科长区维林介绍说,入选企业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投入不少于年销售额的3%,全职研究开发人员必须在20人以上,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500万元。
“我们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远远不止3%。”中旗新材副总经理胡国强表示,人造石英石作为一种新型建材2005年开始才在国内集中出现,本身是一个高利润和对产品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行业刚刚兴起,只有以过硬的产品技术和质量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记者获悉,包括中旗新材在内,高明目前共有45家企业创新平台通过各级部门的认定。其中,39家企业组建了企业技术工程中心,6家企业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
在这些具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带动下,高明区科技创新水平得到大力提升。2008年至2012年7月,高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增幅均居佛山五区首位,2011年和2012年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高于省内8个地级市;今年以来,区内多家企业攻克多个行业性技术难关,预计企业可新增销售收入6.53亿元,高明可新增税收9111万元。
协同创新激发潜藏能量
不过,放在高明1000多家工业企业的整体背景来看,只有45家企业的创新平台通过认定,这一数量显然还远远不够。意识到这一不足,高明2009年就开始着手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希望借协同创新激发潜藏在全区大多数企业中的创新能量。
高明区经促局常务副局长谭志东表示,高明协同创新有两大方向,一是面向区域发展即专业镇转型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二是面向行业产业建立协同创新平台。
到目前为止,高明一区三镇均已和科研院校合作创建三方战略合作联盟。今年6月,高明区政府、明城镇政府与武汉理工大学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7月上旬,高明区政府、更合镇政府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举行三方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而在此前,荷城街道和四川大学、杨和镇和北京科技大学也已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
“三方联盟主要以"一校一镇"产学研合作为核心,即每个专业镇和一个以上科研院校紧密合作,借助院校特色科研实力为专业镇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谭志东介绍说,很多企业有科技创新需求但没相应实力,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亟需走出实验室进行产业化转化,产学研创新平台正好满足双方需求。
经过几年的发展,高明目前已组建起五大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拓宽了协同创新的外延,为未设立自身创新平台的企业提供了很大创新便利。据悉,五大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分别是“高效轧制国家工程中心高明分中心”、“高分子材料分析检测中心”、“中科院(高明)新材料专业中心”、“绿色建材实验室和杨和镇金属材料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此外,高明当前还在组建另外两大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即荷城街道塑料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和明城镇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均有望在年内启动使用。
进入今年,以往仅限于单家科研院所与单家企业的科技创新合作也开始发生变化,拓展至多家科研院所与一个行业甚至多个关联行业进行合作,丰富了协同创新的内涵。7月13日,由中山大学等国内9家科研院所和18家高明塑料企业抱团组建的技术创新联盟高明塑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被省科技厅列入2012年第二批广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计划。据悉,全省进入该计划的创新联盟仅有23家,佛山仅高明塑料和西樵纺织2家联盟入选。
目前,高明协同创新正在酝酿更大的计划。一个涵盖家具、铝材、卫浴、陶瓷、塑料、家电等多个关联行业,包括数十家科研院所在内的高明家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在组建当中,并有望在年内完成。
制定行业标准把握行业话语权
记者采访了解到,协同创新在高明已经开始显现成效,当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抱团参与或主导制定各类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高明企业正越来越多。
今年4月,由贝斯特陶瓷等6家企业联合发布优于国标的“高明陶瓷砖联盟标准”,这意味着,依照该标准生产出来的陶瓷砖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将比依据国标生产出来的产品更高,企业将由此赢在起跑线上。6月,由中旗新材等5家企业联合制定的“高明区人造石英石行业联盟标准”正式发布,其技术指标严于广东省地方标准。此外,中旗新材目前还在主导制定《住建部石英石标准》。今年上半年,亿龙塑胶工业有限公司主导制订了3项行业性标准并成功通过专家评审,此前该公司曾成功制订并实施了《聚氯乙烯涂层膜材》的首个国家级行业标准。
高明企业参与或主导标准制定并不局限于传统产业,而是已将触角伸向处于行业最前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悉,陆地方舟作为高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龙头,目前已经入列国内电动车行业标准制定小组。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陆地方舟在深圳总部已成立20多人的标准化研发团队,下一步拟在高明基地再设立一个5人团队推进标准化工作。
截至目前,高明共有22家企业先后参与59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订和修订。“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这句原先用来告诫外向型企业的名言,如今已成为各种类型企业共同的认识。
高明区经促局表示,随着高明先后荣获“广东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基地”、“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明新材料)基地”等“省级牌子”,高明科技创新有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载体,将催生新一轮科技创新热潮。
记者观察
改进企业职称评定让人才脱颖而出
如果把产业比作一艘巨轮,那么科技创新就是巨轮前进的强大引擎,而人才则是引擎的操控者和引领者。
对高明这座曾多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区而在珠三角核心区又相对后发的区级城市而言,不管是以“传统产业高新化”做大做优经济存量,还是以“新兴产业规模化”实现经济增量和抢夺转型升级制高点,科技创新不仅在过去大显身手,而且在现在和将来也会继续释放正能量。
而科技创新在未来释放正能量的大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多寡。对人才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城市科研配套、人文氛围等条件在高明先天不足,对此有清醒认识的高明早就有“不求人才为我所有,更重人才为我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并吸引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进入高明开展产学研合作。
就一个地区而言,柔性引才固然重要,就地培养人才更不可少。但纵观高明近年来的多份年度人才工作报告,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是,对引才重视有余,而对培养人才尤其是企业人才着墨不多。更加令人忧心的是,长期以来,高明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偏低,而且九成以上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企业工程技术高、中级人才极为缺乏。
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缺乏,对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极为不利。从这个意义来说,不仅科技需要创新,让企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渠道也需要创新,而通过改进职称评定,在企业从业人员中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不失为一条捷径。当中包括,让更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中、高级工和中、高级技师,以及让更多的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成长为中、高级企业工程技术人才。
改进职称评定需要政府部门创新观念和工作方法。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家和省每年都会举行面向企业从业人员的、种类繁多的职称考试评审,但不少企业对此并不知情或者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人才管理部门加大职称考试评审的政策宣传力度,比如深入企业开展宣讲会等。更为重要的是,现行的职称评审硬件较多,往往有文凭、外语、论文等方面的限制,不少动手能力强、实际业绩突出的企业从业人员因学历低而被拒之职称评定的门外,而学历足够的从业人员也因工作繁忙而无暇花很长时间去考外语、准备论文,也被拒之职称评审大门之外。
今年4月,浙江湖州出台新的职称评定办法,建立不唯学历、资历、论文限制,以品德、业绩、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职称评价机制,就值得佛山和高明借鉴。
改进职称评定需要企业转变观念和加大投入。企业时常反映留不住人才,并近乎惯性地把原因归结于高明基础配套设施和人文氛围不足,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留住人才,企业在问高明能做什么的同时,也要问问自身能做什么。笔者了解到,已有区内企业对员工获得技能等级和技术职称给予资金奖励和晋升挂钩,但更多的企业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这使得企业从业人员参与职称评定动力不足。
可以预见,职称评定作为人才评价的“硬通货”,一旦能在政府和企业形成强大合力,将有效推动企业形成技能比拼和知识更新的学习型氛围。从中,越来越多的“蓝领”和“白领”将脱颖而出成为专业人才,这不仅将拓宽企业从业人员的上升渠道从而彰显社会公平,也将为企业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