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这里的孩子告别“留守”

这里的孩子告别“留守”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12-09-14    浏览量:4

  本报记者走基层·见闻

  “以后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家不光有活儿干,能挣钱,还能照顾好孩子!”河北省宣化县李家堡乡一位村民路玉凤高兴地告诉记者。过去,这里的青壮年劳力多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老人照顾;如今,这里办起了种养殖合作社,村民既可入股当“股东”分红,又可在合作社里当“工人”挣工资。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流”,这里的儿童从此告别了“留守”。

  开学之际,记者来到距北京150余公里的河北省宣化县采访发现,曾经因大量人口外迁一度沉寂的村庄,现在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宣化县李家堡乡关底村,绿柳低垂、鲜花吐艳,整齐划一的猪舍和日光蔬菜温室掩映在翠绿的侧柏和伞状的国槐中间,巨大的沼气反应罐矗立在山坡下。在这个距宣化城区40公里的山区乡里,竟有这样一个花园式的种养殖循环农业基地,这就是宣化县李家堡乡神农畜禽养殖合作社。

  据关底村村委会副主任王继荣介绍,该村有300户人、1700亩地,过去一直靠种植玉米、谷子等大田作物维持生计,由于全部是靠天吃饭的旱田,加之十年九旱,每亩地纯收入不足300元。“只靠种地连吃饭都成问题,青壮年劳动力便纷纷外出打工,多数人就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或是姥爷姥姥,留守儿童一天天多了起来。”

  “我家两个孩子都在离家不远的李家堡中心校上学。”村民路玉凤告诉记者,过去光靠种9亩地,收入微薄,他们两口子只能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两个孩子的性格很内向,见了生人不爱说话,在学校里也不合群。路玉凤和丈夫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2010年,依靠采矿发家的村民路孙明筹资1200万元与村里5户农民发起成立了神农畜禽养殖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吸收关底及周边的周家夭、小蛤蟆口等4个村的86户村民入股办社,群众脱贫致富从此有了产业支撑,外出打工的村民开始“回流”。

  路玉凤说,自从村里办起了合作社,她家用2亩旱坡地入了股,丈夫买了辆三轮车给合作社拉饲料,她在合作社的蔬菜温室里干活,一年纯收入3万多元。“两个孩子也能就近照顾了,学习进步很快,人也变得开朗了!”

  在李家堡乡乡长杨玉文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一幅“李家堡乡新农村建设示意图”。“今明两年,全乡还将新建小学1所、幼儿园2所,新建文化广场2个、农家书屋2个,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杨玉文说,“目前全乡已有近500名在外打工者返乡就业,留守儿童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比例由2010年的4.61%下降为目前的1.82%。”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