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黑龙江科技融入全国科技大布局的新时代

黑龙江科技融入全国科技大布局的新时代

信息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11-15    浏览量:6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自行研制的15000T自由锻造水压机

  ●自主创新、自行研发世界最大等级的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组

  ●航空航天技术引领国内多个“第一”

  ●自主设计出国内首款“多功能智能水下机器人”

  ●全国率先研制成功应用于H5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防制的疫苗

  ●自行研制出15000T自由锻造水压机,首次实现大型锻件的国产化

  这十年,黑龙江省提出了推动全省科技发展的“五大方略”构想,全力实施“技术创新八大行动计划”,努力实现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的转变。黑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上升至全国第12位。

  这十年,黑龙江科技开始走进融入全国科技大布局的新时代,中央领导在视察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时高度评价创新城起点高、定位准、起步快、发展迅速。

  这十年,黑龙江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将科技全面推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省委书记吉炳轩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省长王宪魁提出“要让科技成为撬动黑龙江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

  这十年,多项“龙江创造”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国外技术对我国一些关键行业的技术垄断;“龙江创造”填补国内多个科技领域空白,为祖国科技腾飞张翼。

  世界最大等级巨型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组律动三峡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2008年,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自主创新、自行研发4台水轮发电机组相继成功投运。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等级的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组,给三峡电站装备了一颗“中国心脏”。

  哈电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采用全空冷等先进技术,彻底改变了目前世界上容量为600MW及以上的大型水轮发电机组以采用半水冷方式占多数的格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标志着我国水轮发电机组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公司长期在水力设计方面的垄断局面。

  中国一重大型锻造技术能力世界第一

  十年前,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深受大型铸锻件依赖进口之苦。为此,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历经4年攻关,自行研制出15000T自由锻造水压机,首次实现大型锻件的国产化,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装备成功锻造了世界首支直径5.75米的百万千瓦核电蒸发器锥形筒体等特大锻件,锻造精度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指标,改变了我国关键大锻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大型锻造技术的进步满足了我国能源、石化、国防等行业的发展及技术需要,也为企业新增产值28.5亿元。中国一重集团的锻造能力跃居世界第一。

  我国首个H5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防制疫苗

  2003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席卷全球,引起世界恐慌。尤其是H5N1亚型流感,是一种高致死率的烈性病毒。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陈化兰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应用于H5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防制的疫苗。新型H5N1禽流感灭活疫苗是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并推向大规模应用的流感病毒反向基因操作疫苗,代表流感疫苗研制的国际先进水平和发展趋势。陈化兰主持研制的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不仅在国内外首次证明可对水禽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而且有效减少或避免了禽流感向人的传播,成为国际抗击禽流感的有力“武器”。

  除了主持疫苗研制,陈化兰还长期致力于禽流感防控相关基础及应用研究。她建立了首个系统完整的中国大陆禽流感病毒毒株资源库及其流行病学信息数据库,在H5禽流感病毒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论文。这些基础研究和成果为国际禽流感防控提供了极为关键的科技支持,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及公共卫生意义。

  航空航天技术引领国内多个“第一”

  2004年4月18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试验卫星一号”成功发射。这颗小卫星书写了多个国内外“第一”: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卫星;中国第一颗新技术预先研究演示验证小卫星;中国第一颗具有明确应用目标的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国际上第一颗实现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的卫星。它的运行成功,不仅为我国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的发展奠定技术和工程基础,而且探索了我国以高校为主联合国内优势力量研制小卫星的新模式、新途径。

  哈工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服务于中国航天事业,为我国神舟系列飞船提供了诸多科技支撑,形成鲜明的航天特色。在未来的中国探月计划中,哈工大的月球车有望成为我国到达月球的先行者。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哈工大月球车移动系统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性成果,建立了我国星球车基础研究理论体系,促进了我国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的发展。该技术围绕月球车移动系统,先后获得25个项目的资助,总投资3640万元。
#p#副标题#e#
  机器人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位置

  2008年12月11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的爬壁机器人发出指令,位于顶端“S”形支架的“灵巧手”做出倒计时手势,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火种成功点燃。诞生于2007年的微声爬壁机器人,用无线遥控操作,远程控制距离可以达到100米,广泛地应用在各种恶劣危险的环境中进行复杂作业,其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位置。

  2005年,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制的堤坝安全检测水下机器人通过国家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验收。这是国内第一台自主研发的集水下摄像、检测、地表测绘、坝体内部损伤探测等功能于一身的堤坝安全检测水下机器人。2012年,哈尔滨工程大学首次将“功能模块”理念应用于水下机器人领域,自主设计出国内首款“多功能智能水下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仿若能72变的孙悟空,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模块随时“换芯”应对各种复杂水下作业。

  科技支撑发展 创新驱动飞跃

  ■社会效益


  “十一五”以来,黑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跃升全国第12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4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这些骄人的成绩得益于黑龙江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在全力推动“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政策指导下,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丰硕。

  老工业基地走创新路重振旗鼓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他们是共和国的长子,他们伴随着祖国母亲走过了63年的风雨兼程,他们曾是国家的栋梁铸就着祖国的辉煌,他们也曾遭遇市场的挑战在低谷中徘徊。然而,时代的发展让他们共同选择了科学创新的道路,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在自主研发的带动下,他们重镇旗鼓,再现昔日的辉煌。

  ——重型高速高精度五轴联动数控落地铣镗床的研制成功,让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现新增销售收入6000万元。2000年以来,齐二机床相继自主开发研制新产品115种,新产品产值率平均达到50%以上,90%以上的数控化新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研发成功使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包揽了700MW级22台全空冷发电机的全部约86亿元的合同。同时,其创新成果的成功应用将使我国由水电建设大国成为水电建设强国。

  ——2011年“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大庆油田5000万吨稳产27年以及四千万吨持续稳产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战略新兴产业显活力迅速崛起

  近年来,黑龙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24.3%,成为黑龙江省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增长极。战略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活力倍增。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动力装置培训模拟器通过验收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承担的“全自动包装机器人码垛生产线”,使粉粒状物料的称重、包装、检测、输送、码垛等作业实现自动化,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成功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地位,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多亿元。

  ——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国内外首次在载人飞船上使用的大开孔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将“神六”送上太空。这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减轻了30%的飞船重量,进一步确保了飞船推进系统精度和仪器设备的稳定性。

#p#副标题#e#

  农业科技强力托起“中华大粮仓”

  ——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植质钵育栽植技术将科技力量与田间实际情况结合,将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局,稻智能化催芽成套装备为黑龙江省水稻工厂化育秧在节本、降耗、低碳环保和提高综合利用率方面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巩固了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2ZB—633(0)水稻钵苗摆栽机,使水稻增产幅度能够达到15%—20%,亩增产大约100公斤。

  正是由于黑龙江拥有的这支强大的农业科技力量,使得龙江农民连续八年收获增收的喜悦;2011年黑龙江粮食总产达到1114亿斤,成为全国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双第一省份,科技支撑黑龙江农业步入标准化、精细化、工厂化的现代化大农业阶段。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由20家涉农院校、70所涉农科研院所、几千家农业龙头企业组成的农业科技大军贯穿在农业各个环节,全程护送着几大农作物跑向增产增收的终点;在“产粮状元省”,这支农业科技力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以超前的行动践行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所倡导的农业科技创新精神,并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打破了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魔咒,以独创的“院县共建”“校县共建”“场县共建”和“专家大院”等多种零距离科技服务形式,开创了领先全国的黑龙江农业科技创新独特路径。

  高新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被称为“中国北方智谷”的哈尔滨高新区,近年来通过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的投资建设。2012年上半年,哈尔滨高新区总收入、总产值、利税同比增长分别为23.79%、21.30%、24.66%。

  ——作为我国唯一以石油石化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目前已经成为产业发展高地,全区现有各类企业近30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00多家,13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2012年上半年,大庆高新区总收入、总产值、利税同比增长30%、35%、25%。

  ——在被誉为“钢铁机械城”的摇篮的齐齐哈尔高新区,一重集团总投资3.5亿元国家能源重大装备材料研发中心在这里落脚,上海联孚集团总投资21亿元的龙华新能源汽车项目在这里运转……2012年上半年实现总收入、总产值、利税同比增长分别为171.84%、158.26%、143.31%。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资金向园区投入、政策向园区倾斜、项目向园区摆放、人才向园区集聚”的政策带动下,高新区已经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2012年上半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保持高速发展,总产值同比增长30.74%,五个省和国家级的高新区为全省高新技术产值贡献了88%。

  国际合作全面开展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成绩斐然。不断探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模式,开展全方位、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注重“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鼓励、引导有实力的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国际科技合作长效机制。黑龙江充分发挥与俄罗斯毗邻的地缘优势,不断升级对俄科技合作,积极探索互惠共赢的对俄科技合作新模式。为全国对俄科技合作搭建了“桥头堡”。“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有12家单位与国外高水平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得到国家科技部认可,被批准成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黑龙江省承办的面向第三世界国家的“马铃薯病害检测技术国际培训班”,共培训了30余个国家100多名学员,为派出学员的国家培训出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推动了其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技术合作与交流。

  2020年黑龙江科技综合实力目标进入全国前十

  ■未来展望


  9月26日,在黑龙江省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黑龙江省建设科技强省的目标被写入《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决定》之中:“到2015年,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基本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全省科技工作在创新体系建设、重大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等五方面实现新跨越,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0名,成为科技强省。”

  四个方面共同发展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要切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幅提高黑龙江的创新能力。企业是实现科技落地的重要一环,所以必须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地位。

  二要切实发挥高校基础作用,增强黑龙江科技创新后劲。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三要切实发挥院所引领作用,加快转化黑龙江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科研机构考核管理制度。

  四要切实发挥人才支撑作用,让黑龙江科技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把科技创新人才作为强省之基、竞争之本,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科技人员流动机制,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科技人员评价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构建良好创新环境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提供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省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搭建创新平台。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搞好示范引领。大力推进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开展合作共建。构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机制。着力构建政府搭台、大学和院所创新、企业转化的“三位一体”螺旋上升架构。

#p#副标题#e#

  ■延伸链接

  党的十七大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进步,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科技创新纳入“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和“十大重点产业”战略部署,紧紧围绕《黑龙江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规划目标,加快建设“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和“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把科技推向了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在“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五大科技方略

  建立大机制,合力推动科技发展。建立厅市科技共商推进机制;推进科研院所整合;建立大联盟,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谋划大项目,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启动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谋划设计重大重点研发项目;积极争取和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拓展对外科技交流渠道。

  构建大平台,营造科技创新创业良好环境。打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面向企业进一步开放科技资源。

  培育大团队,推动产学研战略合作。充分发挥省科学基金作用;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支撑科技产业发展的大团队。

  支撑大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的“动车组效应”;加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八大科技行动

  一是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支撑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

  二是实施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行动计划,为加速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和支撑。

  三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实现优势科技资源与重点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四是实施科技园区提档升级行动计划,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五是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动计划,增强黑龙江省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是实施创新型企业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七是实施民生科技工程行动计划,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八是实施对外科技合作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五大科技突破

  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共有科研机构719家,各类专业人才80多万;两院院士总数达到38人,全国排名第五位;万人拥有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居全国第9位,已逐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体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2011年黑龙江争取国家项目经费15.5亿元,专利申请量达到23432件。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85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在全国排名第10位。

  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至2011年,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上升为85.14%,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增加到62.07亿元,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在全国排名第12位。

  产学研用合作实现新突破。共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8家、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科技活动产出指标在全国排名第12位。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全省发展各类科技园区87个,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始终保持25%以上的增速,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标在全国排名第21位。

  科技发展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黑龙江省相继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科技进步环境指标在全国排名第7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全国排名第11位。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