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我国24核“复芯”处理器被国际固态电路会议2013年会正式录用

我国24核“复芯”处理器被国际固态电路会议2013年会正式录用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12-11-27    浏览量:5

  复旦大学今天发布,由该校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虞志益副研究员和曾晓洋教授领导团队研发的24核“复芯”处理器被国际固态电路会议2013年会正式录用。该成果将于明年2月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年会上面向全球发布。这是继“复芯”16核之后复旦研究团队的成果连续第二次被这一国际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最权威的学术会议认可和录用。

  目前,计算机、智能手机中的CPU已普遍由单核芯片发展为双核、四核。随着处理器核数的不断增加,如何实现各个“核员工”之间的交流、让它们公平有序地完成工作,成为多核处理器研发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2009年起,复旦研究团队开始进行第一版16核处理器研究,提出了创新性的多核处理器核间通讯方案,在16核芯片这个类似于九宫格的“生产车间”里,16名“核员工”被分成两组,每组员工分别占据2个九宫格的外围,九宫格的中心是一个名叫“MCore”的共享储存器,相当于“核员工”之间的“寄存总台”。每一名“核员工”与“总台”之间都有双向的“传送带”相连接。这个简单而高效的融合消息传递和共享储存方案比起同等芯片提高了30%的“核间通信”效率,芯片运行速度提升了十几倍。

  在此基础上,复旦研究团队又采用多项新技术,实现了16核向24核的“扩招”。采用包控制电路交换的双层片上网络便是其中之一。所谓“片上网络”,就是把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互联网通讯放到芯片上,如此一来,各个“核员工”便成了“计算机”,通过芯片上类似于互联网的网络结构实现各个“核员工”之间的高速信息交互,极大提高了“员工”间的通信效率。

  《科技日报》(2012-11-27 一版)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