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内蒙古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12-05 浏览量:4
2008年1月19日上午,胡锦涛同志到钱学森先生家中探望,谈话间告诉钱老:“前不久,我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钱老,您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
1984年,科学巨匠钱学森首先在《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一文中提出了沙产业这一概念,开始倡议利用沙漠地带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沙产业。20多年过去了,鄂尔多斯已成为钱老沙产业理论的实验之地、转化之地和示范之地。2011年鄂尔多斯市沙产业总产值达到了40亿元,农牧民来自沙产业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300元。
一个伟大的理论注定要由一项伟大的事业来践行。曾经吞没了无数文明记忆的沙漠竟能生长出一条条金色的产业链条,承载起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亘古梦想。从理论到实践,沙产业究竟走过了怎样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沙产业在鄂尔多斯的形成发展,又经过了怎样的物质和精神准备?
我们在穿越鄂尔多斯库布其沙区的路上寻觅着答案。库布其沙漠位于鄂尔多斯北部,黄河南岸,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主要位于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也有分布。
刚通车不久的沿黄高等级公路,东起准格尔旗大路新区,横穿沙区。汽车在高速公路的东部起点进入库布其,原本印象中浩瀚的沙海,竟首先用一座现代化工业园区——大路工业园区来迎接我们。园区是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中重要的产业聚集区之一,目前已吸引了28家企业入驻,已成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
在这座现代化园区附近,难觅“沙迹”,而代之以芳草萋萋的诱人美景。汽车一路向西,窗外依然林木繁茂,绿草如茵,偶尔闪过或远或近的沙丘竟成点缀。
“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内蒙古,内蒙古治沙看鄂尔多斯库布其!”这豪迈地有些惊人的口号,其实是有根据的。1997年,鄂尔多斯沙化面积为70%,2011年,绿化面积竟为75%,曾被专家宣判“死刑”的库布其沙漠实现了惊天大逆转。人们将库布其沙产业的发生机制概括为“绿化—转化—产业化”。库布其沙漠那一片片葱茏的绿色,正是沙产业理论到实践之间必经的路径,也正是撬动沙产业形成发展的有力杠杆。
理念的转移:从防沙、治沙到沙产业
A、库布其掀起沙产业潮流
什么是沙产业?这是参加内蒙古沙草产业10年工作总结会议的专家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钱老所指的沙产业,是在“不毛之地”上搞农业,是解决中国21世纪人多地少矛盾的大农业生产,它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最大限度固定转化沙漠地区取之不尽的太阳能,发展节水、节能、节肥、高效的大农业型产业,是具有战略前瞻性的理论创新。
如今,沙产业理论在不断实践的同时,人们对它的理解也在逐渐深化当中。与会的亿利资源集团技术中心沙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张吉树认为,现阶段的沙产业,其实是初级形态沙产业。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人们,是以生产要素中是否有沙漠或沙地为标准判断沙产业。那些只要与沙漠或沙地打交道的生产活动,基本上都被看作沙产业的组成部分。“从种树、种草等传统生态建设,到种植中药材、发展养殖等活动,从利用这些活动的产品发展加工工业,到以沙为原料生产建筑材料,还有沙漠旅游等,统统被视作沙产业。”
其实,无论沙产业的概念如何界定,它与防沙治沙相比,强调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拥有这种新思维的人相信,不毛之地上也能搞农业,害人的无用的沙子也能成宝贝。而钱老也预言式地鼓励人们:“用新的思维来对待沙漠,在广阔的沙漠中建立起可产生上千亿产值的大事业。”
如今在库布其沙区,实践这种“新的思维”的活动比比皆是。在这里,政府、集体、企业、个人发展沙产业,参与沙产业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
在深秋季节走进恩格贝,就像走进一个静谧的农场,有草有树有河流,有瓜有果有蔬菜,有白白的绒山羊,还有起舞的鸵鸟。23年前,这里是人迹罕至的沙漠。如今,这里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建设示范区,30万亩土地已有70%得到绿化。恩格贝,也因防治荒漠化取得巨大成就而蜚声海内外。
时下,这里正为新的发展目标奋进:尽快把恩格贝建设成为中国发展沙产业和新能源的样板基地。恩格贝管委会书记张众志说:“恩格贝已经从防沙、治沙过渡到合理利用沙漠阶段,正在向‘高技术含量、高层次人才聚集、高产出效益’为目标的沙产业、新能源试验示范基地迈进!”
几百个拱棚排成行、连成片,拱棚里深绿色的池水随着搅拌机转动掀起层层波浪,这里是恩格贝螺旋藻养殖基地,也是恩格贝全力打造的现代阳光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的一部分。这个园区沿循沙产业所倡导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构建现代科技指导下的完整生态循环链条。恩格贝人也将视野放得更宽,开始以土地抵押争取贷款或土地入股等方式,大规模吸引企业入住园区,提升现有产业规模和层次,全面向沙产业进发。
达拉特旗治沙老英雄高林树的二儿子高云亮说:“我那时候可看不起这沙子,当时我爹说要来这黄沙滩栽树、种草、养牧,全家没有一个不反对的。”可1989年那一年,家住库布其沙漠南缘中和西镇官井村,从小没少受沙子欺负的高老汉似乎铁了心,一心一意要往沙窝里钻。全家人拗不过,只好跟着他走进沙漠。
渐渐地,一家人种下的沙柳、沙蒿都活了;渐渐地,过去瞧不起沙子的高云亮发现,沙子也能变成宝。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鄂尔多斯大搞生态建设,并相继建立了一些以沙柳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他家沙生植物的收益一年达9万多元。高云亮干脆把村里的几亩水浇地包给别人,也搬进沙窝里和老爹一起专心种树。村里人也眼热了,学着高林树家家都承包了两三千亩沙地,现在全村有林面积达10万多亩。
今年已72岁的高林树老汉平日里最爱做的,是骑上他的沙地三轮摩托,拿把铁锹到林子里转悠。在这片他亲手培育的7000亩树林里,他整治整治这儿,侍弄侍弄那儿,像摩挲自己孙儿的头一样舒心惬意。而高云亮一心一意要做的,是要靠沙产业挣钱:“今年沙柳更值钱了,过去企业收一根六分,现在一根一毛三,还供不应求,我准备明年多种些。”
沙产业之父钱学森早就指出:“我们在西部开发中,首先要转变关于西部沙漠的思维定势,看到沙漠上也有搞农业的有利条件。所以不仅是‘治理’,更重要的是‘开发’,将治理蕴含在开发之中,这就是我提出开发沙产业的指导思想。”
现在的库布其沙漠,钱老所说的人们已存在了千百年的防沙思维定势已经开始动摇转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什么就不能靠沙吃沙呢?库布其人将沙漠化敌为友、为我所用,理念从防沙治沙转移到沙产业上。人们正从单纯为防沙治沙而被动的绿化,转变为为取得经济效益积极地植树种草,在治理的基础上寻求开发,在开发的同时进行治理。
B、没有绿色就没有沙产业
鄂尔多斯人发展理念能够得以转移,库布其沙产业能够得到兴起和发展,绝非偶然,是鄂尔多斯库布其沙区人几十年与沙漠抗争的智慧结晶。
横穿库布其沙漠的这条路看上去并不起眼,寻常的柏油路,路面也不宽,路两边植被顺路覆盖。
“那条著名的穿沙公路在哪里?”记者问同行的杭锦旗宣传部的同志。
“这就是穿沙公路。”原来这就是著名的横穿库布其沙漠的第一条公路。10多年前,时任杭锦旗旗委书记的白玉岭指着刚刚通车的公路说:“10年之后,这里将会变成绿色长廊、花的海洋。”如今,他的预言变成现实。
当年修建穿沙公路,是件不得不做的事。那时,蔓延速度异常迅猛的库布其沙漠不断吞噬着人们的生存空间,打通道路寻出路成了唯一选择。人们心里没底,没有成功案例,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许多人认为:“即便费尽辛苦真修成了,早晚路也得被沙子再盖住。”此时,鄂尔多斯库布其人骨子里那种敢想敢干不服输的劲儿发挥了作用。杭锦旗倾全旗之力,动员全旗所有民众,组成浩荡的治沙大军跟着修路工程队一起走,路修到那里,十几万治沙大军的沙障就打到哪里,草和树就种到哪里。1997年大沙段砂石路通车,1998年全线砂石路通车,1999年黑色路面改造完成。在绿色的护佑下,大漠中115公里“黑龙”穿沙而过,与黄河、与京包线连接在一起,成为了库布其沙区中一条充满了生机和希望的生命通道。由此杭锦旗人也铸成了“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艰苦奋斗,不甘落后”的“穿沙精神”。
“穿沙精神”的影响力,并没有因道路修通而结束,而是化作了沙漠里更多的通途。目前,在库布其沙区,已建成“三横”、“五纵”等数量众多的穿沙公路。“三横”,即阳巴线达旗段、马呼线、沿黄一级公路;“五纵”,即210高速公路及其辅道、乌漫线、解柴线、德敖线及复线、萨德线。沿着这些沙漠中的大通道,库布其人种下了被形象地称为“锁边林”的高大树木,“锁住”沙漠继续蔓延。同时以这些路为起点修建起若干条小路,不断使绿化向库布其腹地延伸。
正如穿沙公路一样,恩格贝今天的绿色也属于千千万万的人。多年来,来自五湖四海的大批志愿者和来自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纷至沓来,锻造了“坚定信念,勇于突破,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的恩格贝精神。而更多的人则愿意将这片绿洲的精神实质概括为以奉献精神为核心的“恩格贝境界”。
无论是“穿沙精神”还是“恩格贝境界”,都是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形成的绿色生态文化积淀的延续。鄂尔多斯,从来都不缺少向沙漠挑战的英雄,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涌现出宝日勒岱、王果香、殷玉珍等治沙模范。而新一代鄂尔多斯人继续将穷则思变、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甘于奉献的精神内涵发扬光大,最终收获了让鄂尔多斯人“扬眉吐气”的绿色财富。
卫星勘查显示,2011年鄂尔多斯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16.24%提高到23.13%,植被覆盖率从2000年的30%提高到75%。位于北方干旱少雨地区的鄂尔多斯森林和植被覆盖率,均超过了国家和自治区平均水平。第四次荒漠化普查结果显示,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沙害基本消失;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3%,沙漠趋于稳定。鄂尔多斯取得了防沙治沙的巨大成就。他们的伟大实践证明,人类可以牢牢拉紧沙漠这匹野马的缰绳,使它安静和驯服。
在回答防沙治沙与发展沙产业的关系时,钱老早就指出:“在沙漠、戈壁的边缘地区,治沙、防沙、制止沙漠化这件事情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治沙、防沙、制止沙漠化工程也是沙产业的组成部分。沙产业则是从已经有基础的防沙、治沙、固沙事业开拓出去,再上新台阶。”这就是说,防沙治沙是沙产业的基础,沙产业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防沙治沙与沙产业,是一对因果,没有前者的“因”,就没有后者的“果”。正是防沙治沙带来的不断扩大的绿色,才撬动了沙产业的产生。也正是这通过艰苦奋斗得来的绿色,让鄂尔多斯人有了理念转移的基础、资本和信心。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