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广东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3-01-08 浏览量:4
2012年,广东省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达125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2.1%。从2000年1%的比重到超越2%,走过了12年历程,展现出全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鲜明特征。广东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水平已上升为全国“第一梯队”,部分领域逐步跻身世界领先水平,呈现厚“基”薄发的发展趋势。
2012年末,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和四家企业举行“重大转化项目签约仪式”,项目包括治疗抗糖尿病、老年痴呆和白血病的药物合作开发,总转让费约两亿元。该院是由中科院、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共建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这批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的重大成果得以转化,标志着其原始创新成果渐入转化,并且即将造福民生的收获期,也是我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的一个典型。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科技创新战略,去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2009—2012年3年间,广东共获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36项,是前11年所获项目数总和(11项)的3倍多,这标志着我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跻身国内前列。
研发投入5年年均增25%
据统计,过去一年,广东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250亿元,比2007年增加840亿元,年均增长25%;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从5年前1.3%提高到2.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共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9家,省重点实验室181家,省公共实验室18家。涌现出以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引起全国同行的高度关注。
2009—2012年3年间,广东共获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36项,是前11年所获项目数总和(11项)的3倍多,标志着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跻身国内前列。
广东的党政部门不仅重视与本地发展有直接促进作用的创新项目,也支持更加核心或前沿的基础性创新。我省在超材料、中微子、基因组、干细胞、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等领域跻身国际领先水平,多个重大研究成果相继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发表。
我国迄今最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正在广东建设,其建成后将为我省政府多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提供先进支撑平台,去年3月,深藏在深圳大亚湾地底下的中科院中微子实验室传来令世界高能物理界震惊的消息: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被发现,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
原始创新的进展,延伸到专利技术的成就。去年1—10月,我省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8527件,增长24.8%,稳居全国第一;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7314件,更是占全国半壁江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首批引进的科研创新团队之一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在不到两年就成功研制出“隐形衣”,可以引导微波“转向”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这一成果在《科学》杂志刊登,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引起了轰动。
研发人员已达45万人
研发人员如今已达45万人,比五年前翻了一番,规模全国第一
由于历史上科技资源积累相对不足,广东的高端科技人才过去比较匮乏。广东省委、省政府在补这个“短”的方面,下了大功夫、大本钱。
2010年年初,南方日报独家报道了广东在国内首创以团队形式在全球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新闻,引起海内外科技界的震动。这一计划迄今已经投入14.95亿,引进57个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其中包括外籍诺贝尔奖得主、发达国家院士等高端人才。而如今,本报再次独家披露由省科技厅在2012年年末推出的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则是为了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从事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首批16位各获得100万元的科研资助经费。
不管是引来金凤,还是扶持雏凤,都是广东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举措。
笔者了解到,过去人才匮乏的广东,研发人员如今已达45万人,比五年前翻了一番,规模全国第一。广东近三年还新增两院院士6位,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5位。
我省如今在重大项目承担、优秀人才队伍“舞台”上,优秀青年科学家已开始成为“主角”。如近三年来,广东新增国家973计划(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年龄结构日渐趋于年轻化。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者40周岁以下占据了70%。笔者从中山大学了解到,截至2011年,该校教师中40岁以下的达48.7%,其中教授已达72人。他们当中很多人已成为该学科的重要力量。
但是,年青科学家仍然面临许多成长的障碍。不少年轻的学者吐露了“苦涩”:处于学术生涯黄金期,却往往人微言轻、研究经费不足,同时家庭的生活负担重,却又待遇微薄……首届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有300多名争夺16个名额,留下一道思考题:本地的年轻科学人才需要更大的扶持和培养力度。
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副院长、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国伟教授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突破,更离不开有坐‘冷板凳’精神的创新人才。”他领衔的团队潜心基础研究十多年,凭借《亚稳纳米材料生长的基础研究》,获得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杨国伟认为,科研人员需要有独立的想法和适当的进度,不能单纯地追求研究速度和论文数目。但目前我国院校实施的工作考核,对于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是个很大的压力。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些即使不能实现量化考核目标,也能取得充分的研究资金和肯定。这对中国是个很大的借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培养创新人才不要急功近利,追逐短期的政绩,这就要求科研管理者营造学术自由、激励创新的宽松氛围。
对话“杰青”、暨南大学副教授何蓉蓉:
青年科学人才机遇渐多
创新亮点行
南方日报:你年仅29岁,这次就入选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100万元的研究经费。能否简单说一下你的科研经历和感想?
何蓉蓉:我从研究生时期开始从事对“应激负荷与疾病易感性”的研究,数年来一直坚持这个方向没有改变,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基础领域,也应用于中药药效的活性评价,发表的80多篇论文也都是围绕着这个课题,有的成果已经被企业所应用。
有时我在想,每天讲好一个故事并不容易,同样每天都做好一项研究更不容易。但我相信只要在执着与勤奋中,时间会给人们创造很多机会,时间也应该能够让人去描绘出一个好的课题。
南方日报:你已经主持过不少重大科研项目,更有5项专利项目申请,算是早出成果了吧?
何蓉蓉:其实,这次入选的杰青中还有更年轻的。我对能够有幸入选广东杰青深感荣幸,我会利用组织和前辈对我的信任,尽力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多做贡献。过去的成绩和经验可能会有利于今后的发展,但人的发展更取决于不断的进取,我想今后的发展更需要努力和富于面对新环境,新课题变化的挑战。
南方日报:您认为一个青年科学家的诞生需要怎样的环境因素?您认为如今年轻的科学人才的成长环境如何?就您所知,我国为青年科学人才提供的成长平台、便利多吗?
何蓉蓉:从事理科研究和应用拓展需要环境支持和培育平台,这是因为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能表现在产业链中的一部分。近年来,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研条件上有了很大的改善,给我们年轻人创造了很多发展机遇。
但由于社会不会为每个人提供能够让人满足的个性发展的平台,因此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无疑是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院长黄宁生:
粤基础科研发展形成优势
创新专家谈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撑,而在基础科学研究工作中,人才是关键因素。而基础研究人才的成长与坚持,与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分不开。广东与国家基金委合作,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联合基金,利用国家基金委的项目征集评审机制,汇聚全国的科研力量,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基础性科学技术问题。广东省有关的举措,令我省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发展迅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较健全的科技人才资助和培育体系,并且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从传统的以项目资助为主,逐步发展到项目资助和人才资助并重;二是从以关注成熟的科学家为主,发展到更加关注具有潜质的中青年科学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例,在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资助方面,除了已设立的、面向45岁以下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外,今年也首次设立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向38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尽管如此,目前在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的选拔和资助工作中,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资助经费少、资助渠道单一的问题。我们知道,青年时期是创新激情饱满、创新思维活跃和创新能力旺盛的阶段,同时也是最需要被发现、被关注、被支持的阶段。因此,构筑多元化的、面向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模式和渠道,并且尽可能地加大资助强度,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具有雪中送炭的意义。
今年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的设立,完善了现有的省基金资助体系,同时为选拔和造就我省未来的科技创新骨干奠定基础,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与国家基金委资助的“杰青”、“优青”相比较,我省杰出青年基金面向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受资助的年龄比国家优青还小了3岁,并且资助的强度与国家基金委“优青”相同,针对性更强,资助力度也较大,在全国具有领先性。
今年我省首次杰出青年基金的入选者,正处于朝气蓬勃的创新黄金期;从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看,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环境与资源等领域,符合我省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关键科技需求;从已有的研究积累看,他们显示出具有较高的现实研究水平和较强劲的未来成长潜力。
我期望,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进一步扩大资助规模、提高资助强度,为青年科技才俊的脱颖而出创造更肥沃的土壤,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构筑更坚实的人才储备。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