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盘点黑龙江省2012年科技十件大事

盘点黑龙江省2012年科技十件大事

信息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3-01-29    浏览量:5

  2012,是“科技”炙手可热的一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黑龙江建设科技强省的目标振奋人心:“到2020年,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十”。更多的使命赋予科技,更高的厚望寄予科技……在不断攀升的“科技”关注度中,科技工作不负众望,累累硕果光耀龙江。

  2012,黑龙江科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和“十大重点产业”建设,集聚力量推动“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和“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建设,围绕科技服务抓“创优”、围绕产业发展抓“创新”、围绕成果转化抓“创业”,以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成效显著。

  2012,黑龙江围绕十大重点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了32个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谋划争取1305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获得国家科技经费支持14.6亿元,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7项,专利申请量突破三万件。

  2012,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科技部部长万钢先后考察了“中国北方智谷”——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并给予高度评价。这座现代科技新城已步入高速发展快车道,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顶尖水平的高科技成果正从这里诞生,在黑龙江实现转化落地,充分释放着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正能量。

  经过专家、学者、科技管理者的共同梳理,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评选出2012黑龙江科技十件大事,盘点全省科技战线在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典型经验和突出贡献。  2013的大幕已经开启,我们期待着,龙江科技再续辉煌。

  一、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 科技强省蓝图绘就

  2012年9月26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会议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为新形势下我省科技创新与改革指明了方向。省委书记吉炳轩、省长王宪魁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领导杜家毫、黄建盛、徐泽洲、林铎、杨东奇、郝会龙、刘东辉出席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刘国中主持会议,副省长张建星作总结讲话。

  会上出台了《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决定》。《决定》明确了我省建设科技强省的主要目标,即到2020年,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创新体系建设、重大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培养和引进五方面实现新跨越,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十,成为科技强省。为确保实现目标,《决定》围绕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科研机构创新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协同创新效能、进一步加强科技强省建设的组织和条件保障,提出了24条高含金量的举措。《决定》将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引领作用,为实现龙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二、“超大型钢锭研制及应用”获2012年度省科技奖特等奖

  由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独立研发的《600吨级超大型钢锭研制及工程应用》项目被授予2012年度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该项目研制成功了世界最大的619吨特大钢锭,在国际上首次突破百万千瓦核电低压转子、世界最大5.5米轧机支承辊等一系列超大锻件国产化极限制造瓶颈,使我国的超大型锻件的极限制造能力跃居世界前列,成为全球最大的核岛锻件及常规岛锻件供应商。

  该项目针对世界装备向极端制造发展的趋势,及满足我国能源、冶金领域重大装备的强烈需求而研制。项目突破了制约我国重点工程关键设备超大型锻件的国产化制造技术瓶颈,解决了600吨以上级世界最大钢锭超纯净浇注、成分控制及常规耐火材料无法耐受长时间高温难题。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专利3项,创产值13505万元,利润1154.2万元。成果成功应用在世界最大的百万千瓦核电低压转子、5米宽厚板轧机支承辊等超大锻件上,经检测:其C元素的最大偏析仅0.01%,超过国外同类钢锭指标。锻件的力学性能达到美国ASME标准和世界顶级核电苛刻的技术要求(日本三菱技术要求)。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我国能源、冶金行业的发展。

  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成果落地转化

  黑龙江科技资源富集,近年来,专利数、成果数大幅上升,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成果被束之高阁,未能进行产业化、市场化,还有一些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

  为扭转这一局面,真正将龙江科技资源转化为经济实力,推进全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努力实现“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目标,省政府于2012年5月17日正式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意见》。

  《意见》从建立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完善科技人员评价机制、强化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成果转化重要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作用、全力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重点实现两大目标:一是通过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激励科技人才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2012年,全省培养、选拔和引进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518人,培养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团队60个,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基地5个。二是通过营造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氛围,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在省内转化落地,催生一批科技产业大项目,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实现我省科技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

  四、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100亿元

  2012年,我省技术市场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技术合同成交金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彰显了我省科技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力量更加强劲,科技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

  2012年,黑龙江省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通过规范全省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的执法行为,组织专业培训,宣传、落实技术市场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技术交易服务等工作措施,努力加快推进全省技术市场建设,连续四年获得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随着技术交易规模逐步扩大,技术交易活动快速发展,2012年共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258场次,发布技术难题1000余项,发布科技成果4500项,签约525项,展示交易活动近百次,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实现100.3亿元。

  五、哈尔滨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2012年4月,哈尔滨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局于9月21日为哈尔滨市举行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授牌仪式。据悉,哈尔滨市是此次东北三省唯一入选的省会城市。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不仅标志着一个城市知识产权工作跻身全国领先行列,更标志着一个城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较高的民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良好的社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依托较强的科技实力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推动知识产权与经济、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全面提高,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5622件,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东北三省城市之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6件,提前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到2015年实现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3.3件”的指标。

  六、科技创新城正式投入使用

  天鹅项下,“中国北方智谷”——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正式投入使用,成为我省高端创新人才的聚集区、高端技术研发集成的核心区、高端成果孵化运用的主导区,高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正能量正在由这里向全省强力释放。

  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三年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起步区23.7平方公里征地拆迁全部完成,土地开发建设面积累计达到14平方公里,累计签约项目256个,开工项目187个,开工面积39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5万平方米。

  在这座现代高科技新城,长春应化所等中科院11个直属研究机构相继挂牌,高效焊接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均已入驻。创新创业广场和企业加速器已有36万平方米建筑交付使用,155家中小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机构入驻。中科院育成中心、哈以孵化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深港产学研基地共入驻企业40家,转化项目59个。省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哈投经济创新研发中心主体完工。安天科技等30个企业投入运营,奥瑞德蓝宝石等8个项目正式生产,圣吉药业等15个项目完成设备安装,玻璃钢研究院等22个项目厂房冷封闭。

  七、我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正式启动

  为全面贯彻国家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战略部署,引领带动全省农业科技进步、有力支撑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科技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农委、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畜牧兽医局共同制定印发了《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成立了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协调领导小组,并于2012年11月召开了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评审会,共同认定了一批具有区域和产业特色的18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这标志我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建设新模式,是农业新技术集成创新、应用示范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将在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下,按照统筹规划、重点建设、集成资源、创新发展的思路,形成涵盖研发、生产、加工、营销、物流等在内的完善的产业链条,农业科技园区将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科技成果集成示范基地、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示范基地。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必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八、院士龙江行暨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2012年7月24-25日,我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为主题,在哈尔滨联合举办“院士龙江行暨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15位院士及近500名国内农业专家为我省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与会院士、专家参观考察了我省农业科研院所、产业园区, 并对我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提升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顶层设计、黑土保护、做大品牌、产业链发展、等方面出谋划策,并联名向国家提出有关建议。

  会议期间签署了《中国科学院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深度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双方在主要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体系、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现代农业研究单元建设、绿色生态防控技术体系建设、精准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装备研发五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标志着我省与中科院在农业领域的科技合作向更深层次迈进。

  2012年我省新成立哈尔滨森鹰窗业股份有限公司节能木窗院士工作站等10家院士工作站,全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总数达到30家。院士工作站作为一个由高端人才团队、应用高端前沿技术,研发高端产品的高端科技平台,高效地帮助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成为我省提高产业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大引擎。

  九、黑龙江动漫基地成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要求,科技部与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开展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工作。黑龙江动漫产业(平房)发展基地成为全国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 哈尔滨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基地瞄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两大主攻方向,以云计算应用、新一代互联网数字技术研发应用、数字出版发行数字内容制作和分发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数字内容制作产业园、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园、文化衍生产品产业园。通过实施示范效应强和产业带动能力大的重点项目,打造一批产业关联度强、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高的领军企业。重点推进黑龙江动漫艺术展览中心、中俄文化和科技产业交流中心、黑龙江新媒体数字演播中心、黑龙江出版集团新媒体中心、黑龙江数字语音创作及人才培养中心、黑龙江原创动漫及网络文化歌曲创作中心等6个中心建设。同时基地还将继续加强品牌宣传,提升基地协同创新能力,加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金融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快速成长提供环境保障。

  十、国际科技合作高层论坛成功举办

  2012年6月,以“协同创新,共谋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科技合作高层论坛在第四届哈科会期间成功举办。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5个国家的100多名高层政府领导和知名专家出席论坛,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白俄罗斯教育部副部长茹科、副省长张建星、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副院长茨冈诺夫、哈工大校长王树国、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主席团成员米亚古什科等分别在论坛上作主旨讲演。

  除主论坛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议题外,本次高层论坛还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设立了三个分论坛,分别就“区域科技资源潜力与国际合作”、“新材料技术应用推广”、“现代农业、新能源及环保技术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研讨。本次论坛的举办为促进国家间科技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融合,建立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合作创新格局,以及为实现交流对话和互通信息、推进国际科技经济合作战略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届哈科会盛况空前,成效显著。共征集到19个国家的最新科技成果1532项,中外双方共签订合作协议117项,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农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生态与自然资源、能源、化工等8个领域。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