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福建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3-02-26 浏览量:4
首个福建省知识产权日就凸显“创新驱动”主题,绝非偶然。当人类走过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开始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就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命题。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知识的生命力,恰在于创新。没有创造,就没有新知。进入21世纪,创新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创新必将极大地增加人类的财富,丰富我们已有的文明,这对人类无疑是一个福音。然而不能否认的是,由于各国创新的价值观不同,其命运也将大相径庭。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更为残酷的竞争,拥有更多知识产权的国家势必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并因此成为竞争中的强者,甚至成为笑到最后的胜者。近年来,泉州市认真组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为载体和抓手,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创造、运用水平,加大执法保护力度,致力打造“创新高地”,掀起民企“二次创业”新高潮,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市知识产权事业取得可喜成效,迈上了新台阶。
专项行动起航 激发企业创新能量
2012年,对于泉州知识产权事业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泉州市不仅与全国22个城市一道摘取了“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桂冠,并且启动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水平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加快抢占产业链高端,进入主要以专利制胜的领地,努力把泉州打造成为创新载体优化配置、创新要素竞相集聚、创新成果迅速转化的创新高地。2012年1~12月,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3519件和9744件,同比增长55.55%和52.4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322件和377件,同比增长45.12%和30.62%。年度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继续位居福建省首位。2012年,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1件,达1.08件,同比增长63.9%。
为扎实推进专项行动工作的深入开展,泉州市政府印发了《泉州市进一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水平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建立了专项行动目标责任制和专项行动季报表制度,并派出4个督导小组对各县(市、区)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领导及有关责任单位进行工作督导。专项行动由此成为我市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一项“法定作业”。
在泉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各有关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出台了一系列知识产权激励政策措施,并落实不断优化知识产权发展环境。各县(市、区)、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将知识产权指标纳入重大项目立项、验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等管理工作中;鲤城、晋江、南安等国家、省知识产权强县(市、区)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并先后出台或修订知识产权激励政策,提高对发明专利申请及实施的资助和奖励力度,晋江对每件授权发明专利奖励从3万元提高到4万元。鲤城区、南安市等地也加大对发明专利的奖励和扶持力度。
在政策引导的同时,市、县两级政府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2012年,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提高到500万元,增加对授权发明专利的奖励、加大对示范企业的扶持;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专门下达1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推动我市示范城市工作;全市12个专利项目列入2012年度省级专利实施计划项目,获得240万元的扶持资金。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13个县(市、区)级政府共投入知识产权工作经费3311万元左右。
借得“东风力”,催开“专利花”。站在新的起点,泉州“智”造的未来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
企业成为主体 创造释放巨大效益
在泉州各类扶持激励政策的引导下,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水平不断提升。
恒安集团对申请的专利立册建档,随时跟踪其法律状态,防止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专利权流失和不必要的损失,专利产品销售额占公司销售额的70%以上。
浔兴拉链公司制定拉链行业专利战略,自主研发了防噪音拉头、防夹布拉头、航空拉链等一批新产品,获得了高端客户的青睐。
安踏公司2011年投入研发经费1.8亿元,开发芯技术、弹力胶、吸湿排汗、防水透湿等技术,截至目前拥有国内专利155件。投入近200万元通过马德里国际注册、单独国家注册等方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注册商标400多件,为安踏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提供了有效保障。
九牧集团每年以不少于销售总额的3%的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中,设立了“九牧创新基金”,在深入研究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微创新”,目前拥有超过1176件专利。
在泉州,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精彩故事不停在上演。天广消防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取气式启动系统”和福建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的“沥青水泥砂浆搅拌工艺”等2项发明专利荣获第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的“龙头(3287-052)”专利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泉州市的“狭缝式涂布模具及其制造方法”等5项专利荣获福建省2012年度专利奖。2012年共评出泉州市专利奖25项,其中金奖1项、银奖8项、优秀奖16项,颁发奖金80万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组织开展发明专利“清零”行动是此专项行动的重点战役。市知识产权局首批确定了120家发明专利“清零”和“倍增”企业名单,并与75家企业建立了重点企业知识产权联络员制度,邀请知识产权专家、专利代理人等深入70多家企业开展帮扶服务,引导企业在重视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同时,积极申请专利,帮助企业挖掘申请发明专利的资源,取得较好成效。2012年我市34家企业的首件授权发明专利列入全省首批发明专利“清零”奖励名单,并各获得1万元奖励。2012年1~9月,全市共受理专利申请资助1332件,资助金额达79.17万元,全年对355件授权发明专利进行奖励,共发放奖励资金71.8万元。
此外,泉州市知识产权局还启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工作,推动我市2家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分别与鲤城、南安两地50家中小企业签订知识产权托管协议,开展“一对一”服务。开展光电产业专利信息分析工作,了解光电产业专利信息,为我市光电企业提供专利信息预警帮助。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我们不能替代企业,但我们正在通过培训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帮助企业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据统计,2012年,全市知识产权局系统共举办各类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活动32场(次),受训人数3100多人(次),并先后举办、承办了全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高级研修班和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上岗培训班。
财富意识增强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
2012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泉州市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由此,泉州市知识产权局也承担起专利权质押先行先试的重担。如今在泉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成为泉州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的新途径。
“我们曾经想过贷款等很多方法来扩大再生产,但都没有成功。最后,还是专利权质押帮了我们!”福建省首笔专利权质押贷款获得者——晋江陶瓷编织工艺厂公司负责人感慨地告诉记者。此后,泉州梅洋塑胶五金公司以专利权质押获得贷款,获授信额1050万元,创下我省专利权质押贷款单笔的最高纪录。
“以专利权为质押,获取资金,帮助企业扩大再生产,只是知识产权运用的方式之一。企业知识产权化,就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变成经济效益。”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年泉州有3家企业共获得3890万元的专利权贷款授信额度。在2012年“中国专利周”期间,市知识产权局与泉州银行、泉州农商银行等签订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
执法宣传并重 发展环境更加规范
为优化自主创新法治环境,市政府成立了“泉州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2012年1~12月,全市行政执法部门共立案查处各类侵权假冒案件1820件,涉案金额3107.2万元,其中重大案件11件,移送司法机关案件20件,捣毁窝点11个。全市公安机关立案查处各类侵权假冒案件17件,涉案金额350万元,抓获犯罪嫌疑人16人。检察系统共批准逮捕犯罪案件90件166人,提起公诉165件276人。法院系统立案查处侵权假冒案件139件,涉案犯罪嫌疑人253人,其中重大案件9件,涉案人数58人,已判决94件。各级执法部门齐发力,构建了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水平的“保护器”。
在加强执法保护、打击不法行为的同时,各级各有关单位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结合知识产权宣传周、中国专利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系列活动,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深化专项行动的实施,并先后在《中国知识产权报》《福建日报》《泉州晚报》《侨乡科技报》和泉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设专版专栏,开展“知识产权进基层”“知识产权企业行”等活动,营造知识产权工作氛围。
市知识产权局还不断加强载体培育,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在已建成的泉州知识产权信息网、福建省专利技术(泉州)展示交易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知识产权信息电子阅览室,确定6家龙头企业开展首批专利信息分析软件试点工作,提高研发起点,抢占制高点。泉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开通了“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网络服务平台,建立了3个维权援助分中心和5个工作站,聘请了首批知识产权专家30名,充实了知识产权志愿者队伍。2012年,维权援助中心接听电话678个,其中维权援助案件42件,举报投诉案件32件,移送举报投诉案件15件,接收移送案件1件。
(泉州市科技局)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