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湖南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3-03-07 浏览量:4
国家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沙)(以下简称“中心”)于1993年12月经原国家科委批准,依托中国五矿集团长沙矿冶研究院组建。近十年以来,中心紧紧围绕“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自主创新和工程技术集成创新,不断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与水平,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这一目标,立足自主创新,工程化能力、研究水平和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007年度和2011年度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
一、以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任务为抓手,开展长远性和基础性研究,推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
“十一五”期间,中心承担完成了39项国家及省部市级科研项目,研究经费总计4121万元。包括“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0项,国家“973”计划3项,科技部科研院所资金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项目13项。共取得科研成果67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鉴定成果8项;授权专利40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中心已成为行业技术的聚集地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
二、紧密结合矿山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发关键新技术或新装备,着力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中心针对行业发展和生产中存在的“提铁降杂”、微细粒级矿物回收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研制的“HRC型高压浓缩机”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已成功用于宝钢梅山选矿厂的尾矿浓缩作业、酒钢选矿厂处理中矿等,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启动实施的“低品位菱、褐铁矿回转窑磁化焙烧成套工艺技术与装置的研究与应用”项目有效地解决了大型回转窑全粒级还原磁化焙烧过程中频繁结窑、中低温、弱还原气氛调节及控制技术等工程技术难题,对解决我国数十亿吨储量的低品位菱、褐铁矿资源综合利用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心自主研发的“白云鄂博西矿微细粒铁矿石选矿技术开发及工业实践”项目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实现了铁矿石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及矿山的绿色生产,为国内同类型微细粒铁矿石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了成功的技术路线,获得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冶金矿山科学技术二等奖。
三、提升人才队伍研发水平,强化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科研及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
中心通过项目实施、技术开放等形式来对管理人才、技术人员及工人进行培训,提高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并邀请相关企业科技人员共同制定项目试验方案,参加试验研究。免费接待相关企业、高校前来参观学习,并提供设备、检测咨询服务等。中心在科研课题申请立项、科研实施和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针对重大技术问题,积极与企业、高校开展协同攻关。同时,参与由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牵头组建的“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行业内重点企业展开走访,并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昆钢、攀钢、酒钢、重钢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广多金属矿选冶技术及药剂、强磁选设备、浓缩设备、磁化还原技术及装备、细磨装备等。
与此同时,中心积极组织、参加国际交流,开展国际合作。近三年共组织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学术讲座30多次,参会人员3000多人次,60多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十一五”以来启动实施对外科研合作项目23项,其中与世界最大的铁矿选矿厂澳大利亚中信泰富矿业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澳大利亚RIDLE铁矿选矿技术研究”等合同;发表国内外论文200多篇,主编和参与编写学术著作10多部,有力提高了中心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