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让企业主动投入到科技创新事业中

让企业主动投入到科技创新事业中

信息来源:瞧这网    发布日期:2013-03-11    浏览量:4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列举的5年来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全国政协委员们无不感到振奋,他们纷纷表示,要探索适合中国的创新机制和创新模式,要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探索适合中国的创新模式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主要靠要素驱动发展,今后必须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由大国向强国的跨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志彪表示,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预示着中国将进入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的快车道。经济发展不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更多的是注重质的提升。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自主创新对中国的未来非常重要。我非常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民营企业进入汽车制造业,这是中国的进步。我想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要实现这个梦想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科技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相当大一部分核心技术还是依赖进口。国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自主创新道路,这就对我们的创新模式提出了要求,需要转变思路,沉下心来,从最基础的研究做起。”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万宝年说,科技创新不是一个新话题,但要找到适合中国的创新机制,要在科技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产业发展等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表示,在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过程中,要更加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注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新产品的开发。应该明确和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地位,切实发挥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国家政策应力保创新企业能有丰厚的回报。”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表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在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强国的背景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许多企业却不愿去从事科技创新工作。这除了与国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有关以外,还与我国现行政策对从事科技创新的企业鼓励不够、扶持不够有关。

  王康表示,在我国工商业界的现实生活中,从事简单劳动的企业,往往并不比从事复杂劳动企业的收益差。相反,众多收益好、回报高的大型企业不是从事创新的科技型企业,而是从事简单劳动的传统型企业。根据《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统计,排在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之前20位的企业中,竟然没有一个是严格意义上的科技型企业。

  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列举的5年来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全国政协委员们无不感到振奋,他们纷纷表示,要探索适合中国的创新机制和创新模式,要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探索适合中国的创新模式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主要靠要素驱动发展,今后必须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由大国向强国的跨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志彪表示,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预示着中国将进入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的快车道。经济发展不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更多的是注重质的提升。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自主创新对中国的未来非常重要。我非常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民营企业进入汽车制造业,这是中国的进步。我想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要实现这个梦想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科技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相当大一部分核心技术还是依赖进口。国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自主创新道路,这就对我们的创新模式提出了要求,需要转变思路,沉下心来,从最基础的研究做起。”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万宝年说,科技创新不是一个新话题,但要找到适合中国的创新机制,要在科技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产业发展等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表示,在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过程中,要更加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注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新产品的开发。应该明确和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地位,切实发挥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国家政策应力保创新企业能有丰厚的回报。”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表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在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强国的背景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许多企业却不愿去从事科技创新工作。这除了与国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有关以外,还与我国现行政策对从事科技创新的企业鼓励不够、扶持不够有关。

  王康表示,在我国工商业界的现实生活中,从事简单劳动的企业,往往并不比从事复杂劳动企业的收益差。相反,众多收益好、回报高的大型企业不是从事创新的科技型企业,而是从事简单劳动的传统型企业。根据《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统计,排在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之前20位的企业中,竟然没有一个是严格意义上的科技型企业。

  王康介绍说,从事科技新产品的开发,企业除了需要进行征地、筹款、销售和建筑设计(外包)、建筑施工(外包)以外,还要进行原理创新、技术研发、中试放大、定型设计、建设厂房、购置设备、探索工艺、设计流程、组织生产等诸多环节的工作。同时,创新意味着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以借鉴,许多东西都需要自己去探索,程序多、难度高、成本高、风险大,付出巨大心血以后能获得什么样的回报还说不清楚。再加上目前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还十分有限,真正好的创新产品容易在被别人模仿后顿失其固有的价值。“既然从事简单的劳动比从事复杂劳动的风险更小、回报更高、收益更大。那么,以追逐利润为天性的企业,谁还愿意去从事新科技、新产品的研发呢?”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要研究出台让从事科技创新的企业有大利可图、有大劲愿使的特殊政策。以吸引并激发更多的中国企业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科技创新的事业中来。”王康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兆华表示,目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和热情不够高。创新创业,特别是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创业还没有普遍成为民营企业主动自发的行为。与欧美等国家相比,国内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说的人多干的人少,想干的人多,敢干、真干、能干的人少,总体上缺少一个崇拜原始创新的社会氛围,特别是严重缺乏一个数目庞大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者群体。“民营企业在传统产业赚钱的机会相对而言还是很多,创新还没有成为很多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能使其生死存亡的选项。”常兆华说。

  “目前我们在民用科技方面取得的一些能经得起市场检验的科技成果,由海归人员领衔完成的居多。但企业自主创新的未来应该主要寄托在本土企业家身上。”常兆华表示,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宣传措施,国家应该积极协助一些愿意“吃螃蟹”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者尝到甜头,让自主创新具有无比的社会荣誉和超常规经济利益回报的双重诱惑力,从而激发企业家精神,营造全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文化。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

  “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客观条件并不太成熟。虽然经过30年改革开放,国内综合工业基础配套设施及制造技术整体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差强人意之处还很多。”常兆华举例说,比如,知识产权体系根基比较薄弱,各相关学科水平参差不齐且相互间缺乏有效协同,产学研之间处于相互隔离与孤芳自赏的状态,不同水平专业人才,包括一般的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创新领军人物等严重匮乏等。“因此,企业自主创新至少在现阶段应该善于借国外之力。中央实施的‘千人计划’和各种各样的地方人才计划在过去几年确实吸引了大量的外脑和优质资源为国家服务,帮国家的产学研融入到了国际主流中去,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希望今后类似的人才计划能持续下去。”

  “现阶段,我国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如何实现产学研的有效对接值得探讨。”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洪伟建议,加快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同时,要鼓励科研人员到生产一线,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攻关,直接服务于企业发展。

  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全国政协委员连建宇表示,由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各方的目标和利益诉求存在差异,企业一般追求短期的直接效益,学、研两方则往往瞄准中长期目标,导致现在很多产学研合作流于形式。“要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应有中长期规划,构建完整的政策引导和支撑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蔡秀军表示,提高创新能力需要各方协同发力。他建议:一是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二是改革科研经费分配体制,为创新能力强的年轻人的科研热情保鲜;三是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人才;四是营造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