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陕西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3-03-22 浏览量:4
如何帮农户把致富梦想变成手中的财富?杨凌示范区积极推动区内丰富的农业科技力量走向农村、服务基层,并在全区8万多亩土地上构建出“全覆盖”的科技服务体系。一个电话随时都能请来科技专家,一位专家平时“照料”十几座大棚。这种“医生”、“保姆”式的科技服务体系如同一座座“鸟巢”,孵化着杨凌十万农民增收、致富的梦想。
马钦林是杨凌示范区杨陵区100多位农民技术员中的一名,3月10日,星期天,刚好轮他在农技120服务中心值班,接听农户科技咨询和求助电话。马钦林告诉记者,“农事120”热线自从今年一月份开通以来,平均每天都能接到十多个求助电话。眼下,正是春耕大忙时期,他们假日也要坚守岗位。
农民技术员马钦林:“喂,就是,你是啥地方?陈沟村,好,我马上过去。”刚刚的热线电话是一位姓陈的农民师傅打来的,问目前大棚西瓜该咋管理。电话里说不清,马钦林放下电话就赶到了求助者的大棚里。
大棚种植户陈水孝:“这上面只留一个茬?”
农民技术员马钦林:“只留一个,这叫主干,留一条主干,留一条侧干,四片叶子以下能发三至四条侧干,只留一条比较健壮的,长势比较旺的侧干。”
走出陈师傅的大棚,快到吃晌午饭的时候了,马钦林说,最近由于天气的原因,西红柿容易诱发“灰霉病”,所以他想再抽空到旁边自己包抓的崔淑萍的西红柿大棚里去看一看。
揉谷镇“土专家”胡天民自从通过考试当上农民技术员后,在镇上“包抓”了100座大棚。每天他都要到地里走一走,看作物有什么情况。今天,当走进种植户魏格红家的大棚后,没多久就发现几株黄瓜藤蔓出现叶片枯黄的现象。是营养不良,还是遇到病害?老胡一时拿不准,只好求助于由政府聘请、负责镇上科技指导工作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焦急等待,专家终于赶来了,很快就判断出黄瓜遇到的是营养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刘建辉:“根瓜留不留要根据植株长势来确定,一般来讲,长势旺的植株最好根瓜留下来,这样能起到啥作用,根瓜适当能抑制茎叶生长。”
大棚种植户 魏格红:“听你这样一说,我心里就有底了。”
这两天,杨凌中来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中来开始为今年的西甜瓜定植做准备。去年,在区上科技推广人员的帮助下,他给5个大棚用上了秸秆反应堆技术,增效非常明显。今年开春,他决定再发展20个大棚,这时,农技干部又再次下乡来到了他的地里。
杨陵区农技中心农机人员 杨雪红:“撒的过程中主要把菌种撒均匀,叫玉米秸秆都接触上,叫地尽快的腐熟,给作物就可以吃上劲,这就相当于施肥料。”
杨凌中来种植专业合作社 理事长 王中来:“你像咱现在用的秸秆反应堆技术后,能提高地温2到3度,再一个能提前上市10到15天,你光这一项,一个棚要创造多少价值,一斤瓜要多卖几毛钱,这一亩地几万斤,这就厉害很。”
杨陵区目前将全区8万多亩土地分为12个农业科技服务区,每个区域都配备了1名科技专家,3名农技干部和9名农民技术员,他们“三位一体”的编织出一张张科技服务大网,像“鸟巢”一样孵化着农民致富梦想。
杨陵区农技中心主任 雷金繁:“农民有什么问题,生产中有问题可以找技术员,技术员解决不了找农技干部,农技干部解决不了就继续找专家老师,(保证)每一个问题可以很好地解决。”
杨陵区副区长 杨满卫:“让科技专家、农技人员走向田野、走进大棚,是我们创新机制、创新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零距离、面对面的服务让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的时候心里更踏实。”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