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内蒙古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3-03-29 浏览量:4
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乌海市历届领导班子十分重视产业转型发展的问题,及早谋划,统筹考虑,正在逐步探索实践一条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同时也为自治区其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一、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应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必须超前谋划
产业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必然面对的重大问题,躲不开、绕不过。但受观念、物质条件等种种因素制约影响,我国乃至世界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普遍走的是重开发轻转型的路子,其中错失转型时机,矿竭城衰的案例并不鲜见;资源濒临枯竭方才着手转型,被动困难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因此,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转型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就是要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的干部大会上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围绕自治区“五个基地”建设,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一化带三化”,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
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必须充分依托和优先发挥比较优势,通过“一化带三化”,推进新型工业化
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条件,转型发展必须正视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诸多比较优势,切实从资源采掘、加工、转化各个环节,追求现有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竭力延长现有资源服务年限。
一是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目前,乌海市煤炭开采、洗选、建材、火电等传统产业占GDP的比重由建市初期(1976年)的60.1%下降到43.5%,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81.8%下降到67.7%;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90%以上。乌海市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煤炭开采、洗煤、炼焦、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新型化。
二是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目前,乌海市处于资源型城市的壮年期。乌海市在煤炭资源还未枯竭的情况下提前谋划产业转型发展问题,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优质产业转移,积极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作为接续替代产业,工业产品由焦炭、电石、PVC等初级产品向煤焦油、炭黑、PVC管材型材、LED节能灯具、高档建材、医药中间体等多元深加工产品延伸。目前,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建市初期的8.5%提高到30.2%,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5.7%提高到49.2%。2012年,全市68个工业重点项目中,非资源型或产业链延伸项目有55个。
三是推进支柱产业多元化。目前,乌海市以煤炭开采、洗选和电力生产供应为主的能源产业占63.4%,化工占28.3%,钢铁冶金占3.4%,建材占2.9%,其他产业占2%。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为49%,文化旅游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为5%。乌海市着力推进支柱产业多元化,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推动煤化工、氯碱化工产业延伸升级,建成全国重要的焦煤和PVC深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加快发展钢铁冶金、建材、精细化工等产业。同时,将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优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三、围绕“五个基地”建设,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整体推进产业转型
乌海市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定位,主动在自治区“五个基地”建设的产业新格局中找位置、谋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是加快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20万千瓦,近两年乌海电网年售电量均跨过百亿大关。焦炉煤气制天然气、抽水蓄能、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产业发展较快。二是加快全国重要的煤焦化和氯碱化工基地建设。全市原煤产量达到3460万吨,洗煤达到5200万吨,已建成和在建百万吨级焦化项目达到18个,焦炭产能达到1800万吨,具备煤焦油深加工能力60万吨。PVC产能达到120万吨,深加工能力达到12万吨。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业的生产管理、技术装备、节能环保设施和安全生产水平全国领先。三是加快非矿产资源、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陕汽天然气重卡项目一期建成投产,近2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正在建设,成功引进实施了成功机械、唐山神州机械、冀东专用车改造、远洋电子等项目,汽车装备制造业实现历史性突破。四是加快葡萄、无公害蔬菜等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出台了农业产业化奖励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在农业规划发展区种植葡萄、蔬菜、瓜果、花卉苗木,大力扶持汉森、吉奥尼、田野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汉森公司被国家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目前,全市葡萄种植、温室建设公司化比例达到90%以上。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及专业协会21家,加入到合作组织的会员占全市农区居民总数65%左右。五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紧紧围绕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即将蓄水形成的“乌海湖”,深入挖掘煤文化、水文化、草原文化、沙漠文化、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市转型,推动乌海由工矿服务型城市向功能完善、风光独特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变。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中国书法城”、“中国硬笔书法名城”和“中国赏石城”城市名片,带动文房四宝、书画奇石、文化创意、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发展。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截至2012年底,乌海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共2.4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工业企业户数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8%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总量的61%左右,占税收收入总额的50.5%,实现利润占全市工业企业的60%左右。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21.3万人,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79%。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乌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为进一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乌海市已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意见》、《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暨管理办法》、《关于中小微企业发展扶持优惠政策》、《高星级酒店优惠政策》等文件,着力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减负和发展门槛等问题,为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各方面的政策支持。
五、立足现有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统筹规划,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市域经济、区域经济)
自治区提出的发展县域经济,在乌海市来讲,就是发展市域经济、区域经济。所谓市域经济,就是统筹搞好乌海市三区经济发展规划,避免各区之间产业雷同、重复建设,实现优势互补,上下游配套,推动错位发展、转型发展。所谓区域经济,就是统筹发展“小三角”区域经济。目前,以乌海市为中心,加上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和阿拉善盟阿左旗部分地区,俗称“小三角”。在该区域内,分布着鄂托克旗蒙西、棋盘井工业园区和阿左旗乌斯太工业园区,以及乌海市的千里山、乌达、海南西来峰、低碳产业园。该区域是自治区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乌海经济开发区(包括千里山、乌达、海南西来峰、低碳产业园)成为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发展指标保持在自治区前列,“一区四园”发展格局正式形成。乌海市明确各区发展定位,海勃湾区作为中心城区,重点构筑煤焦化、钢铁冶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乌达区重点构筑氯碱化工、新型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海南区重点构筑煤焦化、氯碱化工,构建新型高端化工及加工制造产业园区。同时,规划建设了控制面积550平方公里的低碳产业园,作为全市未来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统筹发展市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已投入20多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