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日期:2013-04-15 浏览量:4
身在海外,心系国家,一场大赛点燃了众多海外华人创业报国的“中国梦”。日前,首届“千人计划”创业大赛落下帷幕,400多个项目经过重重筛选,其中20个佼佼者闯入决赛。在决赛现场,除了海归们的创业项目外,有一组数据更引起了记者注意:大赛45.14%的参赛项目处于创意和商业计划阶段,有39.66%的参赛者计划回国创业,有37.97%的项目已回到中国。
创业之路向来坎坷不平,海归创业更是面临着诸多困难。“千人计划”创业大赛,将给这些怀揣梦想的海归人才带来些什么?
海外孵化,回国生根
来自全球400余个创业项目,历经百余名创投精英的筛选、辅导和评审,历时整整336天——由“千人计划”创投中心和“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共同举办的首届 “千人计划”创业大赛,吸引了诸多海外人才和初创期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响应。记者了解到,共有237个项目通过首轮筛选,66个项目进入复赛,最终20个项目闯入决赛。参赛项目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科技行业,其中,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最多,共占67.93%。从地域分布来看,参赛项目包括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3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44个项目已回到国内,落户在24个省市,主要集中在江苏、北京、上海;身居海外的参赛者中有93个项目已基本成形。
经过初赛评审、导师辅导和复赛评审,最终脱颖而出的20个项目中有7个项目尚未落户却已得到创业投资的青睐,王杰创业团队主导的 “老人智能看护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入围复赛后,软银中国合伙人宋安澜担任了该项目的创业导师,帮助项目进一步细化了市场推广规划;目前已完成项目尽调,有望近期在国内落地。
据该创业团队介绍,“老人智能看护系统”项目推出的是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老人远程看护系统,以及建立在此看护系统上的看护服务。“老龄化和独居老人已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急需重视的问题,该项目拟提供的服务为解决独居老人的安全及健康问题提供了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果执行得当,该项目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相当可观。 ”创业导师宋安澜介绍说。
创业大赛过程中,潘克菲主导的“光伏及触控显示领域用高性能纳米导电膜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得到了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的亲自辅导;更值得创业团队庆幸的是,项目辅导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北极光220万美元的投资。而“个体化人工关节的数字设计与制造”还处于项目种子期阶段,去年下半年获得了中新创投300万元的天使投资后,已在苏州工业园区落地生根。
“海归人才创业是被‘吸’回来,不是被‘逼’回来的。 ”在创业大赛总评委、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看来,无论是注册公司,还是办理相关手续,政府都给予归国人才极大的方便。从这个角度而言,海归归国的首选理由是职业发展,他们确实“很幸福”。
据悉,为了助推参赛项目在国内生根、发展,大赛除了给予获胜者10万元到30万元不等的奖金外,以“千人计划”创投基金为代表的数十家知名创投机构还将对获胜项目给予200万元至1000万元级别的创业投资。
大赛主办方、“千人计划”创投中心负责人林向红表示,首届“千人计划”创业大赛为优秀的创业团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平台;也使得投资者和企业家得以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寻找和孵化有价值的项目。 “通过科技、人才和资本的结合,帮助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创新创业,为科学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作出贡献。 ”
许多入围项目在走进大赛之后,真正走进了创投资本的视野,走上了技术、人才与国内资本、资源对接的绿色通道。创业大赛总评委、北极光创始人邓峰认为:“此次大赛参赛项目的科技水平含量普遍很高,但光靠实验室里出来还不够,必须做到能够量产。今后,中小企业做创新、大企业来投入生产的现象会日益普遍,国家也应从这个角度进一步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
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记者在大赛现场了解到,整个决赛过程中设置了导师配对与辅导环节。导师团则由北极光创投、红杉资本、金沙江创投、纪源资本、启明创投、青云创投、软银等20余家知名投资机构投资人组成,为种子期的参赛项目提供为期两个月的孵化辅导,帮助参赛者优化商业模式、修改商业计划书。红杉资本合伙人周逵、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杨磊、青云创投合伙人李立伟、软银中国主管合伙人宋安澜等都加入了强劲的创业导师团。
值得一提的是,创业导师辅导以项目和创业导师的双向选择为配对依据。 2012年9月25日至10月25日,大赛组委会在大赛网站上公布创业导师介绍,66个复赛项目在这一个月与创业导师相互了解,相互选择,每位导师辅导1—2个项目。
事实上,在导师和创业团队“一对一”的辅导过程中,不仅是针对创业项目给出意见和建议,也给海归创业者们提供了与“伯乐”们交流创业感想的机会。 “创业大赛是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也能让创业者通过比赛收获创业经验,增强创业能力。 ”林向红说,此次大赛特别看重导师制,导师和参赛选手之间的双向互动选择至关重要。
对于长期工作生活在异国的海外人才,回国之后普遍面临1—2年的“适应期”,不熟悉国内的市场规则、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等被认为是归国人才“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而这四个字犹如利剑,很容易让怀抱理想的海归创业者“壮志未酬身先死”。
据悉,国内对创新产品的支持氛围与国外截然不同,这也是“千人计划”创业企业难以打开市场的一个原因。国外对创新产品的接受度高,只要产品性能好、性价比高即可受到客户的青睐,但国内对创新产品却经常抱着怀疑的态度。留美博士陈友斌讲述了他的经历,“在美国,我们做了一个产品给花旗银行试用,汇丰银行马上打电话过来投诉‘为什么有新东西不给我们用’,但同样的新产品向东莞的银行推广,对方第一反应总是‘这个产品没有成功案例,我不能用’。 ”
然而,在同样有留学经历的熊晓鸽看来,这一切都很正常。“各国都没有投资学专业的博士,因为投资的学问更多来自实际经验,而不是书本。”熊晓鸽说,哪些道路走不通,哪些方法不正确,这些都具有真正的价值,尽管导师们都有诸多创业“成功的经验”,但是更应该与创业人才分享“失败的教训”,这样方能让创业人才少走弯路。
邓锋告诉记者,归国人才“水土不服”的现象确实存在,不过正在得到改善。他说,这一方面是因为通过网络等途径,海外人才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快捷,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回国后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支持。
“自己多年的工作表明,只靠科学家在实验室的工作,永远不能实现市场上的成功。 ”苏州海归创业领军人才文学军之前在美国读书6年、工作10年,此次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凭借系列纳米医学、组织再生修复产品项目荣获大赛一等奖,并得到30万元创业奖励及1000万元创业投资。 “在中国,工作方法不能照搬美国。只要在中国用中国的方法,那么‘水土不服’的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文学军说。
邓锋也对归国人才提出了建议:第一,在创业团队中增加更熟悉中国市场的国内合作伙伴;第二,归国创业过程中多交流、多学习;第三,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创业。 “对于不熟悉中国市场的归国人才而言,在高科技领域创业往往要比在中国开饭店更容易。 ”邓锋说。
【相关链接】
千人计划:200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首届“千人计划”创业大赛决赛落下帷幕的同时,赛会方宣布第二届大赛同步启动。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