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3-04-19 浏览量:4
最近,由浙江工业大学、瑞安市华盛水产有限公司、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和舟山市海利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海洋渔业船载保鲜加工新技术集成与应用”,通过了由国家海洋二所潘德炉院士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鉴定,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项目针对我国海洋渔获物加工和保鲜的现状和产品品质安全等关键问题,系统研究了海上一线船载超冷却和冻结保鲜、品质改良和质量控制、规模化精深加工、节能与清洁生产等集成技术与装备,突破了鱼、虾、头足类鱿鱼等海洋渔业资源的船载优质、高效、生态、高值和安全加工过程的瓶颈和关键技术,建立了高效海上船载保鲜加工规模化生产线,创建了新颖的“海上捕捞与加工一体化”生产模式。
项目通过集约化冻结保鲜技术与系统集成研究,揭示了船载贮藏保鲜加工的品质变化规律,有效抑制了鱼体的内源性酶和微生物的作用;开发了船载渔获物的高效快速冻结方法与鱼体冰结晶微细化技术,突破了肌原纤维蛋白质变性、生物胺(鲭鱼毒素)生成及鱼体脂肪氧化控制等技术瓶颈,建立了船载保鲜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有效保障了海上一线渔获物的鲜度品质及贮藏稳定性。
项目针对不同型号船体与加工对象,突破了制约海产品船载精深加工与清洁生产的工程技术与装备开发难题,研发了机械化加工、副产物的蛋白富集与膜法冷浓缩等船上水产品加工技术设备,优化了加工装备的规模化布局,形成了集渔获物的船载高效与高值化加工、品质控制与安全、质量保障与评价等技术与装备体系。
项目制定新工艺16项,开发新装备11套,形成技术方案和操作规范(体系)13份,产品标准4项,发表论文27篇,授权发明专利10件。项目成果已在多家渔业公司应用,建造了海上一线保鲜加工示范船舶31艘,船载保鲜加工规模化生产线15条,提高了渔业效益,带动了大批渔业作业船的技术升级,对推动我国渔业经济转型升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成果的鱼、虾、头足类鱿鱼等海上捕捞与加工一体化渔业产业链生产链生产模式和关键保鲜加工技术与装备创新性强,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总体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其中海洋渔业资源集母子船队的船载规模化加工与船上综合利用的膜法冷浓缩等关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