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助推会宁县 “小杂粮”产业迅速发展

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助推会宁县 “小杂粮”产业迅速发展

信息来源:甘肃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3-05-27    浏览量:4

  会宁县为打造“中国小杂粮之乡”品牌,依托小杂粮种植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及所产小杂粮品“优”质“良”的优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主”的方式,通过小杂粮标准化种植及产品精深加工,生产出市场“青睐”的“纯天然、无公害、绿色”小杂粮产品。

  2010年会宁县政府申报,省科技厅、财政厅推荐上报的《绿色小杂粮标准化种植产业开发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立项支持,获得中央专项经费159万元。会宁县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小杂粮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做大做强小杂粮龙头企业,增强小杂粮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财政增税、农民增收,实现民“富”县“强”。

  项目实施期间,省科技厅对项目进行了多次现场检查,并由审计部门对项目经费专项进行了专项审计,2012年4月份,项目顺利通过省科技厅、财政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加强组织保障,落实工作责任。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成立了科技富民强县协调领导小组、科技富民强县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项目专家咨询顾问组和项目实施组,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加强部门协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形成工作合力。

  实施种子培育工程,建立种子繁育基地。组织引进小杂粮优质新品种26个,筛选出稳产质优适合当地种植的小杂粮谷、糜、豌豆、扁豆、莜麦、甜荞、苦荞等品种陇谷6号、陇糜7号、雁黍8号、定莜6号等12个;建成良种扩繁基地6个2100亩,在不同生态区域建成标准化小杂粮生产基地50万亩。

  示范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提升小杂粮产量和品质。推广双垄覆盖集雨膜侧沟播技术。三年推广应用面积17000亩,平均亩产375.6公斤,较露地种植增产34.3%;推广一膜两年用免耕穴播栽培技术。充分利用百万亩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种植优势,下茬穴播谷子,2008-2010年示范应用面积30000多亩,平均亩产354.7公斤,较露地增产25.6%,亩增收300元左右;推广苦参碱、烟碱生物防虫技术。利用当地资源苦参和炕烟精制剂叶喷防治谷子叶甲等害虫,成效显著,投入少,无污染。

  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形成“发滋瑞”为品牌的莜麦片、杂粮均衡营养粉、粮芯米(豆)系列休闲食品、“荞梓育牌”苦荞营养茶等13个特殊保健食品。在项目实施中,新建年生产能力2000吨的“荞麦挂面”、“苦荞茶”两条生产线,实现销售收入4060万元,税后利润260万元。加工生产低糖多维、低脂肪高蛋白、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营养食品“五谷营养粉”、“膨化食品”,年销售收入可达100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8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扩大了绿色优质小杂粮和无公害小杂粮基地规模,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亩新增纯收益217.49元,基地农民年人均增收450元,年增收400万元以上,带动1万户农民实现增收。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三农”。建立县级科技信息服务中心1个,乡镇级科技信息服务站28个,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点110个。形成县、乡、村三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邀请甘肃农业大学、市县农业、水利等方面的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举办专题讲座24期,现场技术指导40场(次),培训农民1.6万人,提高了种植户的技术能力和种植示范基地规范化管理水平。选派25名科技特派员组建小杂粮合作组织4个,组建专业协会1个,发展会员3000人。

  会宁县政府在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绿色小杂粮标准化种植产业开发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大对小杂粮产业的科技开发、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扶持,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增强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