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13-06-18 浏览量:4
面孔年轻良心未泯的男主角、伤心欲绝的恋人、焦头烂额的总统、两面三刀的科技巨头、触角伸向每个角落的冷面机构……这些元素看得我们很欢乐吗?那实在该长点心了。
6月12日,本片男主角斯诺登声称,美方自2009年以来监控了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数百台电脑系统。如果你自认可能会被列入该名单中,那么怕是要放弃许多东西了——目前被爆料的9家互联网公司分别是微软、雅虎、谷歌、脸谱(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讯佳普(Skype)、YouTube和苹果。不再光顾它们提供的任何商品和服务,对有些人来说,等同一夜打回原始人水平。
这也给平时不会翻墙用“非死不可”和“油管”(网民对Facebook和YouTube的昵称)的人们凭添了几分审慎气质。
曾经这些互联网公司是网民心中的圣地,而如今不安动摇了信任的根本。“棱镜门”之后,国外亚马逊网站上小说《1984》销量激增。此书描绘了一个以令人窒息之感监视着每个人的“老大哥”形象。因其经典,在1984那一年,苹果公司拿出百万美元做了一个片子,主题是:1984年的世界不是《1984》里那样。但现在有网民对苹果公司说:托您的福,2014年差不多了。
从极力撇清,到半遮半掩,再到现在开始逐渐公布与政府“合作”的细节,涉身其中的科技公司应该只盼着尽早摆脱泥淖。它们曾经多么爱动辄讨论一下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进程呀,可现在都顾不上评判“棱镜门”在其中的地位了。
而我们正开始学着留意网站隐私条款中一条:“用户需同意数据被转送和存储在美国。”
再上升一点层面看,“棱镜门”其实更像一堂全民国际政治课——课堂作业就是学生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国内的网络信息安全,以及该如何在网络空间的霸权之下,维护规则与合作。
对于强行给人“上课”的美国政府来说,“棱镜门”现在是一块嚼不完咽不下的牛皮糖。事件折射出的双重标准,让他们身陷贼喊捉贼的局面里。
互联网以美国为发祥地,美国在此拥有技术和产业的优势无可置疑。既然当初都打算好了,要一边儿利用这种强势地位偷溜进别人家电脑系统里,一边儿就网络攻击问题倒打一耙,那今天也没什么好难为情的,早该准备了说辞面对各界的一片声讨以及各国的“求解释”。
英国广播公司(BBC)日前在《棱镜门告诉我们什么》一文中指出,通常的辩护应该是:阻止恐怖主义高于保护隐私权。
奥巴马早前解释这一事件时也称:“你无法在拥有100%安全的情况下,同时拥有100%隐私和100%便利。”当然是对自己国民说的。
然后这个话题就很容易就被带到类似“个体精神在当今社会有没有真正自由”这种角度上,从而规避掉另一个质疑——你们是在以技术实力的差距打造“例外论”吗?将自己的规则强加于人的同时,却让自己身处规则之外恣意而为。
一直以来表现得像默契盟友似的欧洲国家,在此次事件中成了被伤害一方。欧洲人民普遍能理解美国在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的行为,但很希望美国不要把这种善意曲解成了可以随意监控他们的电脑,这太委屈了。
对于美国政府来说,被揭穿一直在扮演“老大哥”的形象,才不是现在要担心的问题,他们一方面忙活着内外灭火,一方面琢磨着怎么收拾斯诺登。《纽约时报》的专栏评论员或能道出其政府的考虑之一:不信任潮流的增长、犬儒主义破坏性的扩张、社会结构的紧张、奉行极端个人主义等等——这些情况,经斯诺登之手变得更糟。
而我们,别坐等看“剧终”了,最好还是现在就审视一下网络安全战——这一起点并不平衡的全球博弈新战场。
《科技日报》(2013-06-18 二版)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