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四川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3-07-03 浏览量:4
成都市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重大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了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全市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企业近1500家,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以及企业研发投入、企业专利申请量等重要创新指标,同比增长均超过30%,继电子信息产业后,汽车产业快速跨入千亿规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经济发展正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轨道。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1.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研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入国内产业发展高端决策咨询机构—赛迪顾问公司,联合技术专家、产业专家、企业代表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研制,以全球视野对我市汽车、移动互联网、3D打印、轨道交通、新能源等产业进行深度分析,找准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和技术瓶颈,提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及投资促进的对策措施,围绕产业链和技术链前瞻部署创新链,开展产业技术集中攻关,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完善产业技术孵化培育体系。探索建设新型科技产业基地,采用“政府—高校—产业”协同创新模式启动建设环电子科大知识经济圈,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校地企”共建大学科技园,采用“研究院+产业园”模式在双流县集中规划建设高校研发产业集群等,一批创新型产业基地加快形成,成为高端创新要素的聚集地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密集区。同时,出台《成都市创新创业载体资助管理暂行办法》,以最高500万元经费资助激励各类主体投资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区等,加快构建覆盖产业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全过程的孵化培育体系。
3.实施科技创业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实施科技产业化工程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聚焦新兴产业和重点优势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科技领域,依托重点企业和产业园区组建了一批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集成产学研资源开展了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新产品研发等,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加快向产业和企业聚集,围绕产业链的技术创新链进一步完善,产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
(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技术创新市场导向
1.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对企业获批建设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资助;鼓励企业建设市级以上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给予20—30万元补贴。截止目前,全市企业牵头和参与建设市级以上各类技术创新机构679个,其中国家级54个,企业对创新要素的吸纳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2.加强企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面向市场开展技术创新,对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品、重点新产品研发的,给予最高100万元经费补贴;实施标准化战略,对获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牵头单位分别给予60万元、40万元、20万元资助。牵引供电关键设备安全运行检测技术与应用等一批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培育出1.5T医用磁共振系统等国内领先产品,“地奥心血康胶囊”成为我国第一个以药品形式进入欧盟的中药品种,空管自动化系统在国内军民航空管领域领先。
3.建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和服务企业引导机制。制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管理办法,鼓励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在蓉或来蓉创办独立纳税企业的,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1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设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资助专项,对高校人才在蓉创办企业的,可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并给予符合条件的高校创业人才资助20万元、创新服务人才资助10万元。截止目前,已聚集国家“千人计划”人才99人,专业技术人才119.93万人,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
4.引导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机制。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专项服务,建立行业专利数据库并向企业开放,开展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预警,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显著增强,已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18家,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年均增幅超35%,获得国际标准5个、国家标准502个、地方标准269个,总体位居中西部列前。
(三)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互动
1.进一步优化科技计划体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建立了三大主题计划和四大专项构成的“3+4”新的科技计划体系,面向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需求,进一步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和技术创新规律,聚焦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突出支持重大事项和重点项目,进一步增强了科技计划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导功能。
2.改革科技投入方式和结构。放大财政投入的放大和导向功能,改变了过去以事前申报和资金支持为主的做法,主要采取后补助、配套资助、风投引导等方式,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全市R&D投入连续多年保持20%的增速。科研经费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着力支持公共平台建设、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科技投入效率和效益显著增强。
3.构建科技项目市场导向形成新机制。今年发布的11个市级科技计划指南,主要是向社会公开征集科研项目,重点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重点企业、产业园区等作用,共收集八个领域171个项目,从项目产生就充分体现市场需求导向,改变了过去“专家出题目、企业报项目、政府择优支持、专家项目验收”的科技小循环,实现向“企业出题、专家解题、企业验收、利益共享”的经济大循环转变,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力与市场需求拉动力方向目标一致性,提升了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二、下一步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重大工作部署,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政企金协同的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支撑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深入开展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研制,增强技术路线图的战略管理引导功能,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协同创新、集成创新机制建设,聚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战略新产品研发开展协同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体系和项目实施方式,推动科技资源向产业领域聚集。
二是着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在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企业,在人才引进、创新体系建设、科技项目、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战略产品,支持开拓先导性市场。
三是实施高层次人才计划,增强城市创新发展的智力支撑。深化实施“成都人才计划”,引进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吸引出国留学人员来蓉创业。培养创新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制定完善激励政策,推动高校院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
四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加快聚集国内外一流的创新要素。建设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在科技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和重点突破。加强成都高新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加快建设新型科技产业基地,健全孵化培育网络体系,利用高校知识外溢发展创新型经济。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