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甘肃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3-07-29 浏览量:5
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发生里氏6.6级地震。大灾当前,甘肃省科技厅迅速组建“7.22”地震抢险救灾科技专家组,于地震灾害发生1小时后赴灾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我有幸作为科技专家组组长孟兴民教授的助手、唯一一个随行的学生与其它十二位不同学科的灾害专家参加此次抢险救灾工作。
3年前,我以研究生的身份曾对“8.8”舟曲泥石流进行了灾后考察,此次做为一名光荣的抢险救灾成员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出发那一刻我心里既紧张又兴奋。一路上,我协助孟老师一方面通过无线网查看有关灾区的最新报道,尽早了解灾区最新情况,同时又紧张地查阅着灾区地形地质环境的背景资料,与导师一起对此次地震可能的特征进行推测,这让我不禁想起去年5月10日,我随同孟老师率领的省科技厅专家组连夜奔赴岷县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区救灾的场景,灾区的景象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我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恨不得马上赶到灾区,把平时所学全部用到救灾工作中。路上,省科技厅李文卿厅长多次直接给工作人员打电话,要求做好服务,确保人员安全,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兰州大学党委王寒松书记亲自给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你们的司机技术怎么样?有没有在灾区驾驶的经验?你们到灾区后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抢险救灾,同时一定注意自己的安全。”
当天下午3点多,我们直接赶到了地震震中、重灾区岷县禾驮乡的拉路村,那里到处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全村没有一处完好的房屋,惨不忍睹,让人痛心不已。当时,我们看到武警部队已陆续到达,正在抢救压埋在倒塌房屋下的老百姓。与我们同时到达的还有省政府的车队,当得知是省委书记王三运、省长刘伟平和市委领导来视察受灾现场,我无比鼓舞和感动。正如大家所知,当时余震不断,一路道路崎岖,滑坡和崩塌随处可见,到处都是危险,而我们的父母官和子弟兵都不顾这一切,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抢险救灾。看到他们,我不禁深深感慨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伟大。
随后的几天里,在跟随专家组和孟老师考察灾区次生地质灾害时,我不断地感受着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在地震发生后,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地方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以及老百姓都迅速投入到紧张、有序、高效的救援工作中,他们风雨无阻,不分昼夜地工作,给灾区人民点亮了一盏盏希望之灯,让我再一次感觉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再一次感受到一股强大的中国力量。
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灾区的房屋以土木结构为主,在地震中大部分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但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却表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精神,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几天来,悲伤与感动一直在我心中交织。在禾驮乡的拉路村,房屋基本全部倒塌,一社村民董平寿在地震发生后硬是用已经残疾的双手将妻子从被埋的废墟中挖了出来;梅川镇车路村, 作为父亲的杨彦明地震发生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住了女儿,给女儿留下美好的明天,自己却永远的去了。当我们赶到地震震中永星村时,这里已成为一片废墟,武警官兵正在全力挖掘被掩埋的村民,虽然他们也知道生还的几率为零,但还是不放弃一丝希望,这是这次地震中人员伤亡最为严重的村子,地震夺去了25位村民的生命,上百人不同程度的受伤;永光村隔着文斗沟与永星村遥遥相望,在遇难的21人中,12人死于山体滑坡,其中一家五口被滑坡掩埋,祝福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过的开心;在下文斗村,这里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房屋或已大面积倒塌或已成为危房,村民们积极实施自救,在我们去该村进行次生灾害调查时,村民积极地给我们带路去勘察已威胁到周边村落安全的堰塞湖和地裂缝,特别是中年汉子包文平积极带领我们上山进沟,最后还让我们去他“家”喝仅有的一壶开水。我好奇地问他是否是村长时,他很淡然的回答:“不是,但我是一名党员”,让我感动不已,俨然在这个时候他已经埋藏了心中的那份悲痛,而主动积极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去。7月24日我们去考察维新乡最大的滑坡灾害时,已开始下起了小雨,这里当地村民正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为2位遇难的老人举行送葬仪式。让他们痛心的不仅是逝去了2位可敬的老人,而更让他们遗憾的是给这个村造成这么大的灾难的是震后的滑坡次生地质灾害,“当时地震发生时,村子里的人都从家中跑出来了,房子也没有太大损坏,谁知大约半个小时后,村后的山体突然往下滑,一下就掩埋了山下12户人家房屋,这两位老人因行动不便,未能及时撤离,被埋在了其中”村长向我们介绍说。这次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梅川镇亦是去年5·10岷县泥石流的重灾区,此次地震无疑是给当地老百姓雪上加霜。
在地震灾区的几天,我亲眼目睹了各种各样灾后表情:有人泪流满面,有人泪已哭干,许多人默默自救,每当和他们交谈,我都不知到用什么样的话语去安慰他们,我能做的只是尽我的一份微薄之力,教他们些基本避灾常识,并将更为详细的灾情和次生灾害隐患反映到评估报告中去;同时也让我感觉到了作为当代大学生身上所肩负责任感与使命感,应在今后用知识更好的充实和武装自己,时刻准备着国家和社会的检验。
从22日主震以来,已发生700余次余震,26日在我们排查险情时就又发生了2次余震,一路上不断有滑坡、崩塌、落石发生。加之这几天持续降雨,道路十分难行,我们的车好几次被陷。但是在灾区却没有出现过一次人为交通拥堵的现象,因为只要在道路中断的地方就有我们的人民子弟兵第一时间抢通,一路上都有公安民警在指挥交通,目的就是把救灾物资及时送到灾民手中,以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救出人员后,这几天军民又在一起抢救灾民的财产,尽可能减少灾区群众的财产损失。
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专家组白天赴灾区进行灾情调查,排查一处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深夜则在岷县科技局狭小的办公空间里,通宵达旦地整理资料,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最大程度的用到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完成了一个个灾害调查和评估报告,给灾区救灾指挥部科学实施救灾措施提供了关键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使上级领导部门进一步了解灾区具体情况,更好地部署灾区进一步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看到专家们这份情系灾区、忘我工作的精神,让我感觉到了作为科技工作者的不易,也深深体会到科技工作者身上所肩负的社会使命。
在这次抢险救灾工作中,我也同样感受到了甘肃省科技厅和兰州大学领导对这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省科技厅厅长李文卿、副厅长巨有谦(专家组领队),兰州大学王寒松书记、李正元副书记、陈发虎副校长、潘保田副校长,以及省科技厅和学校其他领导、老师、家人和朋友们通过电话不断问候我们,向我们了解灾情和救灾进展,学校宣传部也在全力关注我们的工作,再三叮嘱我们一定要在工作时确保自身安全。一个个电话里都充满了对灾区人民的牵挂和对我们的关怀,他们的关怀给了我无穷的动力,也让我感受到了无限的自豪和温暖。
这次地震共有95人遇难,在此,向在“7.22”地震中逝去的亡灵默哀,祈福定西,祈福甘肃,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同时也希望大家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灾区人民重建美好的家园。
就在我写完这些感受时,已是27日凌晨1点多,突然感受到又一阵强烈摇晃,原以为又是一次余震,10分钟后得知这次是甘肃陇南文县发生了4.5级地震,王寒松书记马上打来电话询问我们的安危。
我想我们应该再次整装待发了……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