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3-08-05 浏览量:4
近年来,我省技术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总体趋势正在逆转。根据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统计,2012年,我省签订的2792项技术合同中,流向省内的1986项,成交金额59.99亿元,比上年增长59.80%,占合同成交总额的59.69%。而这已经是连续第四年我省技术成果的省内转化率超过了省外转化率。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围绕《黑龙江省科技成果招商和转化对接活动工作方案》的总体部署,充分挖掘我省科技优势资源,促进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我省产业需求有效对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成果在省内实现落地转化。据省科技厅统计,截至6月30日,全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招商活动112场,共推进科技成果招商及转化对接项目296项,签约额8.3亿元,投资额达61.18亿元。
数据的背后,蕴含着怎样深刻的转变?要促使技术成果在省内转化落地有哪些秘诀?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秘诀一 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企业老总
从“作坊掌柜”到“高企掌门”,周立富的“秘诀”就是对技术高峰的不懈追求。这不,借着全省科技成果招商活动的“东风”,对技术拥有鹰一般敏锐眼光和豹一般快速捕捉能力的周立富,又拿下了一个令众多同行眼红的技术“金矿”——
今年4月的全省科技成果招商大会上,周立富接过了省政府授予的省科技创业突出贡献奖。他创立的齐齐哈尔华工机床有限公司,作为全国唯一致力于物理测试专用设备研发的企业,已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企业在试样加工设备方面22次填补国际、国内空白,其中冲击试样加工中心还获得了国家重点支持项目。
“外行也能开机床厂?”14年前,手持中文大专文凭、身有残疾的周立富也曾是业内很多人看不起的“屌丝”。谈起创业艰辛,周立富回忆说,“我当初创立华工时手里就7000元钱,几乎是空手闯天下。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华工现在可能还是一个加工作坊,更不会有今天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历练,周立富对于技术已经炼就了鹰一般的敏锐眼光和豹一般的快速捕捉能力,只要是能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好技术,他从不轻易放过。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超精密加工与光机设备团队,在超精密加工装备设计与制造、超精密加工基础理论与工艺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该团队核心成员、6位博士生导师发起成立的股份制高科技企业哈尔滨同和光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主攻超精密加工。在得知二者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建立研发中心时,周立富意识到这将是一个技术“金矿”,便迅速找上了门。
从“互有好感”到最终“牵手”,合作三方总共经历了七次曲折的谈判。4月10日,在周立富和齐齐哈尔市科技局的邀请下,哈工大校长助理梁迎春率领机电学院与华工进行了首次深入谈判。谈判中,哈尔滨同和公司向华工机床提出3000万元基建投资,共同建设管理在哈尔滨创新城建设的开发中心,利用哈工大机电学院及哈尔滨同和光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华工机床的管理能力,实现互补。华工机床则根据市科技局的意见,提出在齐齐哈尔也成立一个同和公司,来承接哈尔滨同和光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并开发高端机床功能部件,双方达成一致。
但随着谈判的深入,分歧出现了:股份分配,这是导致很多技术转化未果的因素。三方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积极解决分歧,反复磋商。一次又一次针对股份的深入谈判后,三方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5月28日,在哈工大“科技大篷车”龙江行专项行动(齐齐哈尔站)启动仪式上,三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产学研合作企业,共同打造我国超精设备研发基地,面向航天、航空、核聚变等国家科研任务以及超精密加工装备、精密光机装备、精密加工机床和生产线的研发及市场开发。三方合作计划总投资将达2亿元,2015年总产值达10亿元。此举树立了我省民营高科技企业牵手顶尖学府,在本省转化落地科技成果的典范。
秘诀二 一个倾力“融冰”的政府团队
全省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科技成果招商对接等活动带来的一大转变,是省内各地市政府不再舍近求远,只盯着省外、国外的成果,而是组团走进省内高校挖成果。这不,齐齐哈尔市政府在哈工大看上了“金属基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后,开始了一段“融冰”之旅——
曾经苦苦守在哈工大周围,伺机“抢”得科技人员最新研究成果的,绝大多数都是南方地市的“一把手”和企业家。
在日前全省科技成果招商和转化对接活动中,省政府组织各地市“一把手”到哈工大参观。材料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所长武高辉教授,研究的都是国内的前沿技术,主要应用于国防和军工。在场的齐齐哈尔市市长郭新双对此颇感兴趣,当得知武高辉就是齐齐哈尔人,他当机立断:一定要让武教授的成果在家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4月23日,在省科技厅的帮助下,齐齐哈尔市科技局局长吴焕军拿到了武高辉教授的电话,电话另一端的武教授没有立刻同意见面,而是让吴焕军去找他在齐齐哈尔和平厂的团队。
“是块冰我也要将它融化”,吴焕军暗下决心。第二天一大早,吴焕军来到和平厂参观了带料加工车间,和主要负责人了解了一些金属基复合材料产业的情况,并提出想要和武教授见面。
咬定青山不放松,尽心竭力促合作。4月25日,齐齐哈尔市副市长曲秀丽和吴焕军受命来到哈工大专程拜见武教授。武高辉被齐齐哈尔的真诚感动了,派人把他们接到材料研究所,参观、介绍了团队的产品。当看到那里悬挂的很多武教授和航天主管部门领导、航天员的合影时,曲秀丽眼前一亮,因为齐齐哈尔就是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的老家,照片上的人她都熟悉。共同的语言,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武高辉也被齐齐哈尔政府的服务意识打动了,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熟悉、认同了齐齐哈尔,坚定了合作的信心,最后决定把项目建在齐齐哈尔。
为了“金属基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能顺利落地,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市政府决定,零地价供地,拿出200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并召集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委、招商局、财政局、高开区等部门召开项目通报会,全力以赴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服好务。
7月10日,由哈工大作为技术支撑的哈尔滨翔科新材料公司与齐齐哈尔市正式签订“金属基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工程计划总投资5亿元。
“齐齐哈尔是用最大的诚意、最好的地块、最优惠的政策、最周到的服务赢得了这个项目。”吴焕军说。
秘诀三 一群执著牵线的科技“红娘”
“我的梦想就是帮别人实现梦想。”日前在我省一次成果对接活动中,省科技厅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他所说的“梦想”就是为技术需求双方“牵线搭桥”,促成合作,使之“开花结果”。在省科技厅,有一群这样的“红娘”,他们的心中都掌握着一批先进的技术与企业的需求,一瞅准了就立马抻出“红线”——
内燃机排放是造成“雾霾”的“元凶”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突破了双燃料发动机控制关键技术,成功研制的控制系统采用柴油/液化天然气双燃料,能够大幅度降低有害物排放,这项技术获得了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但成果转化却始终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今年5月,哈尔滨工程大学以这一项目作为“入股技术”,与哈尔滨中庆燃气有限责任公司和哈尔滨市阿城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手创建柴油/天然气发动机关键系统研发生产基地。这是今年我省科技招商及转化对接活动启动后,在省内转化落地的具有重大意义的高端项目。
“这个项目能够成功落地,多亏了杨厅长。”哈尔滨工程大学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宋恩哲感激地说。他口中的杨厅长,就是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廷双。“这个项目未来的发展空间太大了,虽然他们现在只做船舶发动机,但双燃料发动机还可以用在农机、汽车、供暖等更广阔的领域。”谈起这个项目,杨廷双就像谈自家的事儿一样如数家珍,“省科技厅关注双燃料技术好多年了,还立项支持过,现在它的工程化程度已经很高,具备了大规模产业化的条件。如果转化好了,这个团队还会不断涌现新的成果。”也正因为此,安徽等地开始与哈工程频繁联系,希望将该项目引到当地。得知此事的杨廷双急了,他一直在为这项技术在省内转化物色“婆家”。“有投资能力的企业很多,但是符合转化条件的太少。”杨廷双在脑海中反复思索、衡量,最终在今年初,将这项技术推荐给了中庆燃气的当家人王海云。当时,王海云和阿城区区长王铁立在一起,二人目光一对,“去看看。”两天后,经杨廷双“牵线搭桥”,二人走进了哈工程详细考察项目。“这是一个富矿”,考察后,中庆燃气和阿城区立刻成立了项目推进组。
“红娘”并没有就此放手。“成果转化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能否充分尊重科学家?科学家能否充分信任企业家?双方要相互理解,关键时刻要能有让一步的胸怀,这就需要政府做个长期的桥梁,因此我们不能只做‘红娘’,还要为项目保驾护航。”杨廷双说。随后,他又带领园区处的同志多次组织产学研三方考察对接洽谈、细化合作事宜,最终使这个项目留在了龙江大地。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在全省各地,科技“红娘”组织了112场“相亲会”,共推进科技成果招商及转化对接项目296项,签约额8.3亿元,投资额达61.18亿元,我们期待着这批转化落地的科技成果能在龙江大地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数字看变化
今年上半年,我省有296项科技成果实现省内转化落地,26项成果实现产业化;签约金额8.3亿元、吸引投资61.18亿元。成果转化正在形成新经济增长点,带动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实现50.52亿元,同比增长21.44%。
亮点展示
哈工大与哈尔滨沿海创意科技港公司合作签约投资2.3亿生产“高亮度LED图形化蓝宝石衬底片”,预期效益可达3.68亿元。
哈理工与黑龙江润特科技公司合作签约投资5000万元生产“用于聚烯烃交联低烟无卤阻燃性建筑布电线和电子线缆的高校节能型辐照交联系统”,预期效益1.5亿元。
东北林业大学与黑龙江远东木业有限公司签订的投资额1.52亿元的“木材单板功能性改良技术”项目技术合作协议,预期每年可获新增利税2800万元。
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增钙粉煤灰节能非烧结砖技术”项目成功与省双达电力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转化对接,省双达电力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投资5000余万元,年生产标准砖2亿块,预计年效益可达4800万元。
本报记者衣春翔制作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