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侨乡科技报 发布日期:2013-09-09 浏览量:4
建区以来,丰泽区逐渐形成纺织服装、包袋制鞋、树脂工艺、机械电子等四大支柱产业,其中大部分为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随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优势逐渐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举步维艰。再加上丰泽区属中心城区,还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环境保护要求高等“桎梏”。
面对“成长中的烦恼”,转型升级是丰泽区必须面对的选题。但是转什么、升什么?怎么转、怎么升?都成为迫待解决的难题。
“我们到企业调研走访,发现虽然目前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具体困难,但企业家们应对困难的办法很多,许多企业不仅没有收缩防线,反而趁当前的机会做大做优。”丰泽区的管理者们在调查走访时发现,“二次创业”的真正动力在创业。而解决转型难题的答案,也要从企业中去寻找。
转型:不打无准备之战
5年前,原本从事传统树脂生产的奎生公司选择将太阳能组件植入树脂工艺品,成立福建奎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时,有人形容这是“惊险一跃”。5年后的今天,成功“跃”过一道坎的奎星又站在了新的“起跳点”上——跨出树脂、太阳能的框架束缚,切入手机配件市场。
“5年前引进太阳能硅片生产线,开发太阳能树脂产品时,同行还没醒过神来,我们抢得了市场先机。”据奎星电子的研发总监刘灿辉绍,2007年,公司经过前期深入市场调查,投资1000多万元,组建3条太阳能硅片生产自动流水线,生产光伏电源、庭院景观灯等系列产品。这类树脂与太阳能相结合的产品,较之普通树脂工艺品的利润高上四五倍不止。
但正当奎星人踌躇满志准备扩大太阳能组件生产线时,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又不期而至。面对危机的来临,奎星又应势而动,谋求新的转型,而这次他们瞄上了手机无线充电设备市场。
这种无线充电设备从外形上看有点像泡茶烧开水的小电磁炉,当把手机放在这个“电磁炉”上时,手机就会开始自动充电。这种基于Qi无线充电国际标准的产品,是目前国际上的主流,该技术已在诺基亚、三星、华为等品牌手机中应用。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迅速普及,奎星的产品也将迅速与市场对接。
像这样的转型案例在丰泽还有很多,特别是在传统产业中表现更为明显。
两年前,鲤东汽配仅是一家普通的中低端汽配零部件生产企业,为了改进生产工艺,鲤东汽配花费了数百万引入先进的工业机器人生产线。在亲身体验了工业机器人工作的高效、精准后,一扇新的市场之门向鲤东汽配打开。2011年,鲤东汽配注资成立了微柏数控有限公司,专司新型工业机器人的生产研发工作。从模仿开始,到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如今,微柏数控已成功研发了以多智能体对多台机械手进行协同控制,产品的性能直追进口设备,在精确度上的误差,只有一根头发丝粗细的1/4,但其成本却只有进口设备的1/3。
还有泉州市亿威皮塑制品有限公司将太阳能与普通的箱包相结合,推出太阳能箱包产品;华阳鞋材科技有限公司变废为宝,将废旧橡胶制成新型鞋材,并与国际材料巨头合作,研发环保价廉的新型人造革材料TPE……
对于转型方向,各家企业的选择不一,但其却有一个共同的前题:前期市场的充分调研,以及相关的技术储备。比如奎星电子的无线充电项目,其产品从立项到正式推出,筹备了近两年时间。而鲤城汽配则是“反客为主”,以用户的身份先对工业机器人有了较深的了解……转型,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升级:抢占高新产业至高点
传统产业的转型之路百花齐放,而高新技术产业自有一派“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卫星定位“参北斗”,对讲机“模转数”…… 在龙头企业先创电子、中信卫星通信等带动下,以电子信息为首的高新技术产业正掀起一波升级浪潮。
提起卫星定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GPS,这项来自美国的卫星定位技术目前在我国卫星定位市场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技术完善及民营化进程加速,中国卫星定位系统“参北斗”的大戏已火热上演。
泉州中信卫星通信有限公司的第一桶金就是从GPS中掘取的,该公司曾参与福建省运营车辆GPS安全服务软件系统的设计,是目前能够与省交通信息中心系统接入的3家单位之一,也是泉州交通局营运车辆卫星定位系统项目的技术提供商。但这家在GPS市场上尝到甜头的企业,却正重新定位未来的走向,“北斗卫星定位是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无论从国家安全,还是扶持本国自主创新的角度而言,北斗卫星肯定都会成为国家扶持的重点。国家在‘两客一危’运营车辆中推广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措施就已反映这一市场走向。”中信卫星的执行总裁杨嵩岩用“时不我待”来形容切入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市场的急迫。为提升北斗产品研发速度与技术水平,中信卫星与国内北斗卫星通信技术权威院校“国防科技大学”进行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在我省率先推出了运用于营运车辆的北斗卫星定位管理系统,目前该系统已投入我省土方车管理应用中。
这边北斗卫星定位市场风云渐起,那边数字对讲机“模转数”已进入关键的“中转期”。2009年12月12日,工信部发布666号文件,规定从2011年1月1日开始,停止对模拟对讲机的型号核准,并且以5年为过渡期,数字对讲机将完全取代模拟对讲机。这意味着,到2016年1月1日,模拟对讲机将完全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而2013年,正值过渡期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众多企业经过前两年的样机开发,参与标准制定,奔波于各类群体的组织和会议……2013年将是数字对讲机市场逐步清晰的一年。
前不久,丰泽的对讲机企业科立讯、北峰电讯、新世纪电子均高调推出数字标准产品,产品线日益丰富。泉州近20家企业也选择了适合自身定位的产品和方案,拥有自己的数字产品。因此,在2013年上半年形成稳定产品,试探销路,逐步替代原有中高端模拟机型将成为趋势。
据丰泽区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为抓住国内对讲机“模转数”的战略机遇,丰泽区从政策、资金、载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强化企业研发实力,抢占高新产业高地,推动对讲机等通信产业生产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2010年,丰泽区科技局支持先创公司牵头成立福建省移动通信产业联盟,并依托该公司以公助民办、独立经营的方式,在丰泽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建设海西电子信息产业育成基地,成为专业数字对讲机产业孵化器。到2012年,以育成基地为核心的泉州数字对讲机产业基地被列入第三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短短3年里,不仅实现了“模拟”到“数字”的华丽转变,还带动福建省一批专网通信应用业务的发展。
夯实经济提速基础
“2.5产业”是指介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综合性科技服务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其既包含研发中心、企业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又具备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起着 “接二连三”的作用,因此被形象地比喻为“2.5产业”。而“2.5产业”的发力,也为丰泽企业转型升级的“烈火”添上了一壶“热油”。
“泉州是工业设计的最佳土壤。”看准工业设计的发展前景,2004年,杨学太带领设计团队成立迪特工业设计中心。在杨学太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套茶具,乍一看还以为是树脂做的,但却是用整块石头挖的。“现在还是样品,不能拿来泡茶!”杨学太告诉记者,这个创意已经引起好几家茶企的关注,还有人提出建议:能否使用特定的石头制作茶具,促进人体吸收有益矿物质?
“有时候就是不经意的一个创意、设计,会带来意外的收获。”杨学太介绍,这是有先例的,此前跟一家著名拉链企业的合作中,一款本不被看好的链头造型设计,在订货会上却大受追捧,最终带动超过2000万元订单,实现了惊人的单品突破。而在与一家电池公司的合作中,迪特将电池原本沉闷的黑色改成透明的彩色,并完善电量显示器等小细节,产品问世后深受年轻人欢迎,该公司的电池售价提高了30%,市场份额也提高了15%。
从上面的这些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工业创意设计在制造业中的价值。随着现代人个性化、追新求变意识日渐加强,对工业创意设计方面的需求只会更加强烈。以往,产品的设计大多是在企业内部完成,但聘请专门设计人员费用高昂,加上泉州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偏低,企业一时进退维谷。像迪特这样专业的第三方工业设计服务机构的出现,无疑给企业带来了“及时雨”。
基于工业设计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2012年8月,我市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泉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丰泽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对工业创意设计产业的扶持,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丰泽区发展创意产业的实施意见》,走在了全市前列。近年来,丰泽区培育了迪特工业设计、子燕轻工、世嘉美影等一批工业创意设计企业,有力地推动了丰泽区工业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
“2.5产业”并不仅限于工业设计,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出现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在纺织服装、制鞋、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等民生产业发达的泉州,检验检测是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必备环节。泉州远东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鞋类与纺织品检测为主的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该公司已获得多个国际认可机构认可证书和国家管理机构资质证书。以往鞋材、纺织品企业的产品要出口欧盟,可能得把产品拿到上海、厦门等地检测,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很多企业在生产研发过程中也需要产品的检测指标,如果送到外地,不仅多费金钱,信息沟通与检测时间的延长也很让企业头痛。泉州这么大的鞋服制造产业,必须有我们自己的检测机构作为支撑。”据远东检测的负责人介绍,从2006年成立至今,他们的业务量呈直线上升之势。而据其介绍,仅就纺织品而言,泉州1年产生的检测费用就高达7亿元,未来市场前景仍十分可观。
除了鞋服业的检测,丰泽还针对通信产业的需求,引进了国家级的无线电检测实验室,落户育成基地。平台建设投资近千万元,可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乃至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各类无线电设备生产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无线电检测、认证(含国际认证)、科研、培训、资源共享、咨询等服务。
引智:产学研合作破解人才瓶颈
其实无论是传统产业的积极转型,还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更上一层楼,“创新”都是关键的推进器。但创新离不开人才,而招人难、留人难是每个泉州企业都要面临的困局?在整体基础短期内无法改善的情况下,丰泽企业也有奇招破解迷局。
南方路机,这家号称泉州装备制造业的“黄埔军校”的企业,汇集了众多国内顶尖的搅拌机技术人才,泉州乃至福建的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骨干有不少都在南方路机“镀过金”。走进南方路机的研发中心,上百人的设计研发团队专注工作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高科技”气息。据了解,在南方路机的300多名研发人员中,工程师就有200多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有80多人。
而南方路机之所以能汇聚起这么多人才,除了公司下血本的科研投入(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占全年销售额的3%,甚至远超国家级技术中心的投入标准),技术全面与国际接轨,力争行业顶尖的追求也成为吸引技术人才的重要砝码。
从1995年开始,南方路机就派出高级技术人员赴欧洲和日本有关厂家学习,并经常不定期地聘请国外专家及技术人员来公司传授有关搅拌机械的制造工艺知识。但国外的专家毕竟不可能在泉州常驻。“那就把我们的研发机构开到国外去,开到装备制造业的技术中心去。”南方路机董事长方庆熙素来敢想敢做,其他公司顶多在北京、上海等国内大都市建研发机构,南方路机却直接跨出了国门,在欧洲建立了“搅拌机械技术开发公司”。
借助“外脑”,不仅使南方路机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时间,获得国内急需的欧、美先进技术与大量信息,也为南方路机自己培养的人才打开了眼界,提供了更高、更广的发展平台。各种行业“第一”也在南方路机诞生:国内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大方量新型双卧轴搅拌锅,第一台骨材不落、排放全回收、全环保的大型商品混凝土工厂,第一台符合欧洲严格技术标准的全国产大型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当然,南方路机在人才引进与国际合作中的“财大气粗”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模仿,但其寻求“外脑”支持,为企业不断输送创新“血液”的尝试也为解决人才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丰泽区科技局积极引导企业主动对接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以产学研互动打通丰泽的人才通路。像中信卫星通信在研发北斗定位系统时,丰泽区科技局的负责人就多次与企业共赴国防科技大学,为双方项目对接牵线搭桥。近两年,丰泽产学研合作动作频频。南方路机与同济大学、先创电子与大唐电信研究院、科立讯和清华大学等不断进行深入合作,就关键技术共建研究院所,并有多项研发成果已在丰泽落地开花。
丰泽区企业不仅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屡牵“红线”,与境外研究机构的技术交流也传来捷报。先创、联拓、南方路机、海天染整等一批企业与以色列、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研究机构的技术交流引人侧目。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