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湖南省基金二十周年专题:湖南农业大学基金管理创新结硕果

湖南省基金二十周年专题:湖南农业大学基金管理创新结硕果

信息来源:湖南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3-10-17    浏览量:4

  一直以来,湖南农业大学积极参与国家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和研究,在基金管理工作上也摸索出了一条发展之路。学校大力提倡开展基础研究,鼓励科技源头创新;鼓励以基金项目研究为纽带,探索培养和打造一支精干的基础研究队伍的有效途径;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将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三农”发展的重大实践中。近年来,学校广大科研人员充分挖掘潜力,发挥学科优势,寻求学科交叉,探索新兴学科生长点和新兴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发展迅速,2010-2012连续三年到位科技经费均突破2亿元。

  一、基金项目成效显著

  1、基础研究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凝练学科方向,强化组织指导,承担国家基础研究项目、争取基础研究经费快速增长。2003—2013年期间,学校国家基金项目共获资助215项,资助总经费7555万元,资助项目数由2003年2项上升到2013年41项,资助经费数由2003年29万元上升到2013年1951万元。

  2、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成长迅速

  学校通过政策激励和机制引导,加强基础研究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基础研究队伍的人员不断壮大。2005年湖南农业大学国家基金项目申请数不足60项,2012年达到256项。近3年中,学校共申报国家基金项目682项,有800多人正在承担或参与有关基础研究项目任务,学科涉及到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数理科学、管理科学,相继在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园艺学、畜牧兽医、植物营养学、土壤学、环境工程、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农业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获得基金项目资助。2009—2013年,学校共承担了89项省基金项目,174项国家基金项目,有90%以上的国家基金项目负责人曾获得省基金项目资助,充分体现了省基金对国家基金预研和种子基金作用。

  (2)基础研究队伍的创新团队基本形成。学校通过项目牵引、方向凝练、平台聚集等方式,目前已在主要优势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了一大批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这些创新团队已成为学校承担基础研究任务的主力军。特别是在植物功能成分利用、作物种质创新、生物质能源等领域,一批高水平、强竞争力的基础研究创新团队正在形成,如由刘仲华教授领衔的“园艺植物功能成分高效利用”和王志龙教授领衔的“作物抗逆与种质创新”团队,分别入选2009年度、2012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3、基础研究成果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对基础研究方向的不断凝练,对基础研究工作的不断积累,研究成果水平不断提升,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取得了高档次基础研究成果和科学技术奖励的突破。

  (1)实现了三大检索论文和高水平论文的快速增长。2002年以前,学校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不足10篇,没有影响因子3.0以上的论文;2012年,学校发表的三大检索收录论文突破300篇,其中90%以上的论文得到国家和省基金项目资助。2011—2012年,学校发表SCI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超过70篇,其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均为基金项目负责人。另外,在基金项目的资助下,《猪4个新基因的分离、物理定位及MyoG基因SNP研究》荣获“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实现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突破。

  (2)取得了高档次基础研究科学技术奖励的突破。通过对基础研究方向的不断凝练,对基础研究工作的不断积累,研究成果水平不断提升。在基金项目的资助下,由陈立云教授主持完成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 选育及种子生产新技术”项目获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突破。任春梅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2个国家基金项目和2个省基金项目的资助下,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试验材料,为了探讨茉莉素生物功能的调控机理,对茉莉素信号传导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t cell、PLoS Genet、Plant J、Plant Physiol、J Exp Bot等刊物上,影响因子累计达76.5,其研究成果“茉莉素信号传导的分子机理研究”获得2012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3)催化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应用成果。如学校刘仲华教授领衔的团队依托基础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和代谢调控手段促使资源植物功能成分的富集,加速特色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与产业化开发,促进了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延伸,其应用成果“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新技术及产业化”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官春云院士领衔的团队通过多年基础研究,形成的油菜化学杀雄理论,推动了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和油菜产业的发展,其应用成果“油菜化学杀雄强优势杂种选育和推广”于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组织与管理创新

  1、创新基金管理体制,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为了加强基础研究,湖南农业大学设立引进人才科学基金,重视奖励基础研究成果,引导科研人员注重将科研成果申请专利,2002—2012年共申请专利890多件,获专利授权470多件。学校修改完善了《科技奖励条例》,对SCI收录论文按影响因子每上升1个点奖励1万元,发明专利授权每项奖励1万元,并对国家基金资助项目给予专门奖励1万元/项,加大基金项目和基础研究成果在教师科研工作量中的权重。

  2、突出优势特色领域,凝练基础研究方向

  重点结合学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的重点创新领域和重大研究方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做大做强传统的作物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等优势领域的基础研究创新的同时,注重在植物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土壤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科学凝练、合理布局,逐步强化特色研究方向,打造特色研究领域。

  3、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培养基础研究人才

  积极整合相关领域的研究人才,注重培养新进青年教师,吸引和引进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或国外留学背景的科研人员来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为科研工作储备人才队伍。切实加强团队建设,在明确研究方向和前期研究基础是否与拟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相吻合的前提下,力争同相关单位加强信息交流与学术合作,组织联合申报,提高项目申报的竞争力和开展研究的综合实力,为申报基金重点重大项目、杰青项目、创新研究群体做好充分准备。

  4、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科技管理部门的服务导向作用

  第一、主动服务,做好项目申报组织工作。学校每年根据当年《项目申报指南》和《申报须知》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项目申报流程”,帮助申请者熟悉项目申报的规则和流程。邀请同行评议专家、基金管理专家、上级主管领导作专题讲座或研讨会,帮助申请者深层次理解《项目申报指南》,吃透各项规定和要求,并在项目选题、人员组合、研究方案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加强培训,提高申请者的撰写能力。学校每年都邀请项目评议人来校对申请者进行专场培训,从项目评议人的角度探讨如何写好申请书,就撰写过程常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剖析。另外,学校科技处每年都要到各二级学院召开申请书撰写座谈会,从科技管理人员角度帮助申请者写好申请书。通过这些工作,很多申请者特别是第一次申请的青年教师消除了申请书写作过程中的困惑,提高了申报成功率。

  第三、充分论证,实行项目开题报告与同行专家评议。学校要求,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者在申报项目之前,原则上要向本学科领域内的同行和有关专家介绍项目的立项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前期研究基础,申请者根据专家的修改建议完善后,再送校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同行“诊断”。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了学术交流,避免了一些低水平的跟踪研究或重复研究项目,帮助青年教师解决了在项目选题、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上的困惑或问题,显著提高了项目申报质量。

  第四、严格审查,避免因非学术因素导致的申请失败。学校根据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指南和有关规定,将申请者在撰写过程中易出现错误的环节进行总结归类,提炼出包含45条清单的“形式审查明细表”,请申请者逐项进行清单式核对,有效避免了申请书被初筛。

  第五、加强学术交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通过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互派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科研等形式,帮助科技人员开阔研究思路,完善知识结构,优化学术思维,提高凝练科学问题和科学合理选题的能力。

  5、加强项目的全程管理,提高项目的执行质量

  第一、做好项目的组织申报,提高项目申报质量。面对科研人员申报基金项目日益高涨的热情,学校每年在部署申报工作时,在项目审查、项目上报过程中,严格把关,要求科研人员牢固树立科研诚信意识,在组织申报过程中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同时,引导支持各课题组把有潜力有水平的青年教师放到科学研究的第一线,加快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分批次组织基金项目的申报培训与讨论交流。

  第二、抓好项目的中期管理,确保项目执行质量。学校科技处充分利用科研管理数据库系统,掌握项目执行进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提前干预式”管理,把好项目执行质量关。

  第三、重视项目成果的应用,提升项目的创新引领效应。在基金项目结题后,注重对结题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主要包括项目完成后产生的各种效益的跟踪,如:发表的论文,授权的专利,出版的专著,获得的奖励,加强产学研合作,使研究成果尽可能得以应用推广等,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争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成果产出。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