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3-10-24 浏览量:6
李丽云 实习生 闫睿
他们以大地为课堂义务当起了老师,他们视农户为朋友甘愿扎在了田间,他们将科技做法宝无偿回施给大地……在老百姓眼中,他们是农业技术进步的“智多星”、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农村经济发展的“智囊团”。
他们是由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选派的六十余名科技特派员。春去秋来,他们在基层、在企业为龙江大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撑,一场科技智慧传递的接力赛由此开跑。
搭建平台,站稳出发点
2013年2月28日,绥化市庆安县,针对春耕气候不利现状,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刘华招、孔宇两位博士在农户家支招。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挤进了40多人。博士入户农家,发端于一种机制,一场会议。
2012年,黑龙江省科技工作会议指出:全面推广科技特派员创业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到农村去创新创业,依靠科技服务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很快行动起来:第一时间内上报了12个科技特派员法人单位、62位科技特派员,申报了3项省级科技特派员项目。一批批有成果、有团队、有基础、有经验、有热情的科技特派员就此“开工”,走在了服务垦区建设、帮扶农业发展的大路上。
其实,早在2010年,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就与牡丹江管理局签订了科技合作共建协议,尝试着探索“科技兴农、科技助农”的新路子。如今,科技特派员力量的注入,让这条路走的愈加顺畅。
2011年4月,黑龙江省连续降雨,造成水稻秧苗素质弱、返青慢,局部地区出现药害问题。了解这一情况后,水稻科技特派员放下手头的工作,从播种育苗到本田插秧全程跟踪,细心耐心的他们坚持不懈,帮助农户挽回经济损失。
数据显示,经专业测量稻田核心区产量,水稻平均每亩收获918.6公斤,玉米平均每亩收获955.6公斤,双双突破牡丹江管理局最高纪录,为“中华大粮仓”——黑龙江垦区当年粮食总产首次超过400亿斤做出贡献,成为美谈。
像水稻科技特派员团队创造传奇的故事,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科技特派工作实施中并不少见。透视其中,一纸方案的明确指向,加之科技先行的力量牵引,最终起到的是云涌的效果。
仅2012年,深入基层的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科技特派员,以各类科技项目实施为抓手,通过科技大集、技术答疑等形式集中培训30余次,编制发放技术手册一万余册;示范推广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新品种近10个,累计应用示范面积超过1000万亩,为农户创造新增效益超亿元,为黑龙江省农业经济跨越发展种下了强有力的“科技因子”。
倾心付出,开拓合作点
从2011年开始,以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穆娟微为核心的植保科技特派员团队在牡丹江管理局重点推广“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植保技术”。3年来,这一团队前前后后往基层跑了不下百趟,顺利帮助当地将水稻病虫草害发生率控制在最低水平。
经济作物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员们也不示弱,他们甚至还为八五六农场规划起了食用菌生产的蓝图。测试化验中心通过与管理局7个农场合作,2012年成功申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一项,目前已完成信息采集、录入和产品抽检等工作。由农场自筹自建的400平方米菌种菌袋生产厂也已改造完成,预计年可生产5万袋黑木耳,经作所提供的母种原种和栽培袋制作技术也将应用其中。
倾力的付出,看得见的成果,不仅让农户对科技特派员“情有独钟”,也为黑龙江农垦科学院赢得了更多的合作机会。2012年,在创新合作的驱动下,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科技创新步伐走的更加坚实,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变得更加迅速……
——与建三江管理局洪河农场签订场所科技共建合作协议,协助农场设计试验方案,负责田间改造与建设。
——与西部局农场对接2012年度马铃薯和燕麦项目,还分别与宝泉岭管理局、北安管理局对接开展项目合作。
——与甘南县兴十四村合作共建水稻生产基地,推广应用水稻“三化一管”技术体系。
日益增多的省内合作也加速了跨地域合作的步伐。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植保所与东北三省四院植保所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特意安排时间,专程前来参观调研、寻求合作项目。
2013年,水稻研究所科技特派员萧长亮还是那么忙,定期前往建三江管理局洪河农场解决水稻生产实际问题。去年双方首次开展合作,洪河农场稻田每亩增产达50公斤,这让他对当地今年的收成充满了期待。
成果落地,找准落脚点
2012年,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专家、设施农业专家、农机专家、兽医专家、农业信息化专家兵分五路,一项项科技成果落地生金,遍地开花。
甘南县兴十四村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拥有示范基地水田面积13000亩。2012年,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与该村共建现代化水稻生产基地,在这里推广应用“三化一管”技术体系,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
初春,正值水稻种植催芽育秧、防虫防害关键时期,水稻研究所科技特派员的到来给兴十四村70多水稻种植户吃了一颗“定心丸”。驻扎蹲点的90多天里,科技特派员成为“风向标”的代名词,从水稻盐水选种到壮秧剂使用再到虫害防治技术,无一不谈,成为当地政府、农户心中可信赖的人。
2012年5月,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到兴十四村指导水稻示范基地育秧工作,当看到苗齐、苗壮、叶色一致的好长势时,这位89岁的老人忍不住说:“见到了这样的秧苗,心里乐呵呵的。”
在兴十四示范基地,这支专业队伍以人员培训为主线,以点带面,通过自主研究与合作引进,不断提高基地水稻种植水平。据统计,2012年,该村大面积生产田平均亩产560公斤,农户高振远家水稻亩产还达到了667公斤。
长久以来,牡丹江管理局的奶农心存一个梦想:奶牛单产7吨奶,却难以实现。为了老百姓的期盼,畜牧科技特派员们下基层、赴农场,快速掌握当地奶牛业养殖现状。手把手传授技术、面对面交流经验……捷报终从这里传出:八五八吉祥奶牛场1200头奶牛实现了单产7吨奶目标,且产犊间隔缩短了29天,令人们眼前一亮。
工程所科技特派员团队不仅给牡丹江管理局农机具厂带去了详细的建设规划,还给当地15个农场带去了水稻摆栽机、四轮高速插秧机等农业机械600余台,保障生产的同时及时跟踪机械使用效果,下决心将科技设备的效用发挥至最大。
2012年,从春播到秋收,玉米栽培专家李艳杰走遍了垦区20多个农场,开办讲座30余场,为3000人带去了最及时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让玉米栽培、植物保护、品种选用、施肥管理等工作变得豁亮起来。
今年4月,水稻研究所所长解保胜带领7名特派员抢先抓早,在一周时间内跑了新华农场等30多个垦区农场指导春耕,开出了“一调、二看、三防、四带”的技术配方,为确保黑龙江粮食“十连增”吹响了科技特派的阵阵号角。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