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专家学者齐聚泉州把脉纺织产业

专家学者齐聚泉州把脉纺织产业

信息来源:[db:出处]    发布日期:2013-12-18    浏览量:5

  此次“全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在泉召开,中国纺织业的顶级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共商纺织业未来走向,可谓泉州纺织业近年来难得的盛事。在研讨会后,专家们深入企业,调查了解泉州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为泉州企业把脉问诊,并为制定今后“全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收集关键素材。

  让我们跟随专家的视线,细数泉州纺织业的发展脉络、问题所在……

  人 才

  对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难题,机器、技术都能用钱买来,只有“人”,要培养出企业真正适用的人才,这才真是伴随企业发展的终身难题。

  一线技工缺乏评定机制

  “过去国营企业的工人随着工龄、技能的不断提升,可以一级一级往上评职称,初级、中级、高级等等,但到了民营企业这块就完全弱化了。”据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启明介绍,这一状况给纺织产业的人才招聘、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工人来求职时拿不出证明自己水平的证书,招聘方只能根据工人的口头描述模糊判断他对岗位是否熟悉,而其实际水平也只能等到生产线上再检验了,这样难免会出现“看走眼”的情况。

  而另一方面,在一线工作的工人也缺乏盼头。过去在国营企业工作,工人还能一级一级往上评,职称高一级,待遇、社会地位也随之升高。现在没了技工职称评定,虽然技术如果确实过硬,待遇不会低,但对工人社会地位的认同感却消失了。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员工觉得缺乏上升空间,“工人”的名头始终有低人一等的感觉。长此以往,就造成目前一线工人的流动性极高,频繁跳槽甚至跨行,使得技工素质难以得到提升,甚至出现了高级技工比工程师还难招的现象。

  业界建议:在调研中,业界人士向调研组建议,要尽快向主管部门提出在民营企业全面恢复启动“职称”评定的工作,在全社会要确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评价标准。而且针对一线工人虽然“手头功夫”过硬,但一般文凭较低,且任务重,工作忙,根本没有时间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的现状,在其职称评定中,应尽量减少外语、计算机、论文之类的“文化硬件”,而代之以实际技能考核。尤其应当营造“能工巧匠与科技精英一样光荣”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尊重身怀绝技的技术精英的环境,为高级技工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综合性人才缺失

  “现在规模较大的纺织集团,很多都兼具化纤、印染、织布、成衣等多系列产业流程,因此,对集团‘总工’的知识全面性要求更高。但从目前的纺织院校人才培养来看,专业划分过细,却会让‘全才’失去了成长空间。”

  除了一线技工职称评定的难题外,纺织业者另一个关注要点则放在了综合性人才培养方面。据了解,目前纺织院校的专业划分十分细致,化纤、染整、纺织机械等等。固然,专业细化,将使学生对某一专业领域知识、技能的学习更为深入。但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不懂点纺织机械知识的学生很难驾驭好纱线、面料的生产,不懂得化纤、面料属性的机械人才也无法研发、调试出适用于生产所需的机器……

  据业者介绍,从纺织学院毕业的学生,往往需要在工厂一线经过一轮“回炉再造”,才能真正适应工厂的生产所需。而如果想升到集团总工一级,则一般需在这个行业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磨练,对各种业务流程基本熟悉,这样的“全才”极为稀少,往往是业界抢破头的高端人才。

  业界建议:“倒不是说人才就得什么都懂,什么都精,但最好能一专多能。”业界人士希望,今后纺织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适度调整,多培养一些“多学位”人才。对企业来说,一专多能的本科生,比单专业的博士生还抢手。

  高端设计人才“一网打尽”

  当前有个名词十分流行,叫“快时尚”,纺织服装业更是如此。潮流的风向变化极为迅速,要有效把握时尚走向,高级设计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就成为一家纺织企业能否不断壮大的重要因素。

  但人才始终是泉州纺织业界一道难迈的门槛,特别是对高端设计人才而言,泉州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如上海、北京、大连这样的大城市。在调研中,也有业者抱怨,在吸引人才方面他们是吃足了苦头。即使高薪请来了人才,待不久也会走。“没办法,泉州这个城市对时尚潮流的敏感度还是比那些大城市慢半拍。这样的环境不利于设计师的成长。”

  业界建议:人才难题并非只有泉州一地有,甚至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也在喊缺人才。但人才非要“引进”本地才算是自家的吗?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地域这一概念早就被打破了,只要有网络,设计师即使满世界旅行办公都可以,设计在外,而打样、生产则放在泉州,产业运转依旧流畅。需要注意的只是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生产衔接问题。

  实际生产运作中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设计师要求的颜色或面料的质感,生产部门根本无法提供。这就给信息沟通渠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纺织服装企业希望相关信息化服务提供方能设计出更为简单快捷的无线互联信息传送模式,并能对设计师的理念、客户的需求、工厂的生产能力进行初步的自动分析、匹配。

  设 备

  接口标准化势在必行


  由于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目前纺织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管理正日益普及。各类纺织机械、信息化控制系统大量上市。据了解,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机械市场,纺织机械主机类别繁多,主要分为三大类,如纤维生产机械、纤维加工机械、印染和后整理机械。

  但机器买回来了,纺织业者马上就要面对一道难题,各种机械的控制系统都不一样,接口也各不相同,要想把它们融为一体,形成一条完整的流水线,先得改接口。这一过程耗时又耗力,钱也花了无数。关键是还没完没了,每买一台新机器,就得这么折腾一番。“就像手机充电器一样,换一台手机就要配一台新的充电器,实在太浪费了。为什么不能统一接口呢。”

  业界建议: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纺织机械生产、进口国,作为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我们应该在这一行业拥有话语权。应由相关部门或全国性行业协会向国际纺织机械业界发出要求,统一控制系统接口标准。

  经营模式

  从生产到服务 电子商务撑起纺织业未来


  据了解,目前我国纺织加工业的劳动力成本已超第三世界经济不发达国家的6倍,再加上“十二五”最低工资翻番的计划,这一差距可能扩大到10倍,“人口红利”已渐消失,目前国内中低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加工业向东南亚、南美等地不发达国家转移已成定势。

  据专家介绍,在未来,中国纺织产业发展将主要依托新材料、新技术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而泉州目前在纤维材料方面优势不明显,在高性能纤维的运用方面也比较不足。

  在这一局势下,泉州的纺织服装业如何转型引来各方关注。据了解,目前我市部分纺织服装企业正寻求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从大批量生产向小批量、多品种化生产转变,实现生产销售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管理。

  在调研中,调研组获悉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筹划建设“泉州海峡时尚电子商务产业园”,其针对的就是泉州体量巨大的鞋服箱包产业。以电商为台,定制为模式,时尚为主题,辅以完善的物流体系,直接沟通厂家与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通过电商平台迅速传递给厂商,而厂商则直接从仓库发货到消费者手中。“今后泉州的纺织业生产将逐步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服务,要朝着技术创新升级、增加产品服务、提升附加值的趋势不断前进,生产出融合科技、人文、时尚的产品。最终使泉州纺织产业变身为‘都市型产业’。”据王启明介绍,今后大批量生产将被小批量、多品种所取代,这一生产需求模式的转变,使得很多小型加工厂的优势得以凸显,特别是设计能力较强的服装企业,其今后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业界建议:据参与调研的姚穆院士介绍,从他调查的26个大型服装企业来看,过去一个款式,至少要生产500件,现在最多生产30件,最少的生产8件。单件产品生产越多,最后95%都只能打折清仓。在纺织服装产业,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是已经形成的发展原则。

  如今泉州纺织业界借助电子商务已成熟的公共网络服务平台,运用泉州本地企业数量多,结构灵活的特点,大幅度提升了效率,符合产业发展大势所趋,能够对泉州的产业升级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

  此外,专家还建议泉州应逐渐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其成为纺织企业抱团合作共赢的机构,从而有效地避免无序竞争;其次要从高性能、新功能、特殊用途等方面创新技术,努力做精做优,研发出更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产品。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