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永春转型升级凸显自主创新能力

永春转型升级凸显自主创新能力

信息来源:[db:出处]    发布日期:2014-01-27    浏览量:4

  地理标志,又称原产地标志,是指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所决定的标志。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有地理标志产品11件,其中永春县有5件,分别是永春芦柑、永春老醋、永春佛手茶、永春蔑香和永春漆篮。在永春县科技局局长刘双标看来,地理标志产品的认定包含了对永春县有关产品在相关领域的认可,而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这些地理标志产品“老树焕新枝”,也折射出永春自主创新正大踏步向前。

  无毒苗木为芦柑“保驾护航”

  永春芦柑由于果形硕大端正、果肉汁多、风味独特,一直是永春县发展种植业的当家品种。近年来由于受到黄龙病的侵害,永春芦柑的产量一直上不去,为解决这一难题,永春县政府牵头,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就芦柑黄龙病防控技术进行研究,培育出无毒苗木以控制病虫害。

  张生才是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永春试验站站长,他介绍,柑橘黄龙病是通过嫁接传播,苗木带病或者接穗是远距离传播的主因,不仅会使原有区域染病,还会使无病的新区变成病区。在张生才看来,要将黄龙病的灾害控制到最低,必须从源头上保证苗木不带病毒,因此培育无毒苗木可谓是对症下药。

  张生才告诉记者,无毒苗木培育在我省尚属首次,第一步就是在保证母本园、采穗园处于无病毒状态下,经无病毒母本树移栽至育苗器或苗床;经过脱毒的柑橘苗木还需要经过无病毒培育和无病毒检测,直至出圃,这些苗木都需要在防虫网室内进行培育,以免病虫媒传病。

  据了解,经过3年多的探索、研究,第一批无毒苗木培育工作已于2011年完成,截至2011年底,全县已种植了无毒苗木6万多株。张生才表示,种植无毒苗木能够大大降低芦柑黄龙病的发病率,如果后期田间管理得当的话,可以将发病率控制在1%~2%。按照国内其他地区的经验,一般种植户经过3到5年的精心管理,基本上能够根除病害。

  创新让老醋焕发生机

  永春老醋是较早取得地理标志的产品,也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作为永春县的传统特色产业,永春老醋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年产量近万吨,产值达8000多万元。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做到的呢?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永春县为实现老醋产业化发展,先后组织了全县5家企业和省内3家高校组建了泉州市永春老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理事长林育民告诉记者,成立联盟能够实现联盟内各单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针对共性技术进行集体攻关,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永春老醋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据介绍,近年来永春老醋公司为应对市场需求,不仅注重品质保障,开发出精品食用醋,而且还瞄准高端礼品市场,开发出售价在1000元以上的精品陈酿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款精品陈酿醋是该公司利用1953年窖藏老醋通过沉淀、陈化、精酿等方式制作而成,由于产量稀少、品质优良,虽然售价高却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购买。

  为了开发出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精品醋,永春多家老醋生产企业先后与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校合作,根据醋的药理性和功能性进行开发。在永春老醋公司和顺德堂公司,记者先后看到醋豆、醋花生、芦柑醋等“新玩意儿”。在林育民看来,开发这些新产品将有助实现老醋转型。“传统的概念里,老醋是调味品,现在我们通过发掘它的保健功能开发出保健型的老醋产品,将会为老醋的销售范围打开新的局面。”

  为了更好地宣传老醋,永春多家老醋生产企业都打起了工业旅游牌。在永春老醋公司,不少前来观光的游客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老醋的生产流程,为了推介产品,工作人员还热情地为游客送上了醋饮料。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时江秋告诉记者,通过让游客参观老醋的生产流程、品尝醋饮料等,能够让顾客很好地了解老醋的文化,用这种方式带动销售,比传统的投放广告效果更好。

  佛手茶创新亮点多

  佛手茶是永春的传统产业之一,为了促进佛手茶升级,永春县近年来加大科技投入,鼓励茶农自主创新。传统的佛手茶是清香型乌龙茶,而如今不少茶农颇具匠心地开发出了佛手红茶、佛手岩茶等新品。

  王颖彬是永春苏坑茶叶研究所的负责人,除了制茶外,他平时还负责向茶农提供技术指导。采访时,王颖彬给记者冲了一泡红茶,它入口甘醇、茶汤金黄。王颖彬告诉记者,佛手茶叶片肥厚,适宜做红茶。这款红茶是用夏茶的茶芽制作成的,由于口感好,受到了广大女士的喜爱。据了解,由于茶叶品质的要求,永春佛手品质最好的是冬茶,而夏茶由于生长周期短,制作出的传统佛手茶口感较为青涩,因此茶农一般都选择将夏茶的茶芽剪掉当作肥料。据王颖彬介绍,把夏茶的茶芽制成红茶不仅提高了茶叶的产量,也提高了茶农种茶的积极性,一些原本管理不善几近荒芜的茶园现在也被充分利用起来。

  在福建悦水投资有限公司采访时,一款用永春佛手经岩茶的工艺制作而成的佛手乌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该公司负责人林松告诉记者,在武夷山一直有用永春佛手为原料并以岩茶的工艺加工的做法,用这种工艺制成的茶叶被称为“雪梨”,由于其口感甜润,既有佛手的香气,又不失岩茶的韵味,因而深受茶客的喜爱。

  陈永东是永春县得信茶叶研究所的负责人,以前最近他研制的九制蜜茶获得了发明专利。他告诉记者,传统的蜜茶是以永春佛手和蜂蜜制作而成,制成后的茶叶是湿的,不仅难以保存,而且长时间存放后蜂蜜的味道会掩盖佛手原本的香味,当茶叶与空气接触时,如果卫生条件不好还会发霉。“要便于储存,首先就要解决湿式茶的做法。”陈永东说,蜜制的工艺本身是无法实现干燥的,因此他最先想到的就是在制作过程中引进低温脱水的工艺。九制蜜茶在制作过程中要进行九次蜜制,每一次都要进行低温脱水处理,不仅制作流程繁琐,而且对制茶工艺的要求也很高。如果制作过程稍有不慎,则可能整批茶叶的品质都会受到影响。正是凭借着精益求精的做法,在经过多次试验后,陈永东所研制的九制蜜茶取得了成功。

  永春蔑香走向转型升级

  永春蔑香又名神香,是唐宋移居泉州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的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并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早,永春蔑香仅用于烧供用香,自2011年起,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永春蔑香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由传统烧供用香向养生用香、文化用香转变。

  曾建全是永春县达埔彬达制香厂的负责人,30年前他还是达埔制香厂的学徒,一次受伤后他用香粉合水涂在伤口上,没想到伤口很快就愈合了。这让他意识到香粉中的成分具有很好的消炎、杀菌作用,并萌生了做卫生香的念头。

  曾建全认为,卫生香能够消炎、杀菌、除异味、清新环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卫生香一定会被人们青睐。”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曾建全于2005年与福建医科大学合作,从配方着手,历经7年的研究,成功开发出了具有抗过敏反应的卫生香。

  在彬达制香厂采访时,工作人员的香道表演让人看花了眼。曾建全告诉记者,通过香品、香道具以及香席陈列等来展示香道,正是香文化的最好体现。“香文化在我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最早始于汉代,文人雅士通过闻香观烟来激发创作灵感,近年来香文化在我国发展迅猛,这也为我们的转型指引了方向。”曾建全告诉记者,从烧供用香到养生用香、再到文化用香,这样的转变一方面为香品的开发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为香品注入了文化血脉,更好地提高了香品的附加值。

  漆篮创新 瞄准食品包装行业

  永春漆篮是以黄金箔、细竹篾、生漆、桐油、夏布、冬粉为主要原料,经历3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由于它做工精细、盛水不漏、摔打不破,广受欢迎。因为它的制作工艺繁琐,而且全部依靠人工完成,由此制作周期也较长,售价因而也较高。即便如此,永春漆篮年产值也达到了3000万元,除了在闽南一带广泛盛行外,还远销到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地区。

  在永春县漆篮展示馆,记者看到各式各样的漆篮,最小的只有巴掌大,大的则高达近1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少人喜欢漆篮精美的做工,都选择买回家后当工艺品进行摆设。而为了迎合市场需要,永春漆篮在产品开发上也做起了新文章。

  “传统的漆篮是闽南人嫁妆里的一部分,有钱人家嫁女儿会用装饰有金箔的漆篮装上金银首饰,现在这方面的功能已经慢慢地消失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永春漆篮瞄准了食品包装行业,开发出价格相对低廉的用于精致食品包装的漆篮和竹篮。“这些产品都是手工制作而成,食物吃完后,外面的篮子还能够重复使用,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一举两得的。”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