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江苏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4-02-20 浏览量:4
今年是高港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开启年”,是实现“争当全市转型升级综合改革排头兵”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在新起点上推动新跨越的起步之年,该区科技系统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总要求,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消除体制机制的障碍,该区研究提出“五项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一是积极争创区域创新优势品牌。把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贯穿于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过程,重点支持省级创新型乡镇建设,把落实科技创新工程与转型升级等工程协同推进,为高港争当全市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排头兵提供支撑。二是加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重点推进医药化工、新材料、通用动力、装备制造等一批创新集群建设,积极培育五十亿级、百亿级产业链。三是积极推动“农村科技超市”建设,把科技惠民富民、发展民生科技作为科技服务的主要内容,巩固和扩大的工作成果,积极组织开展“科技进社区”活动,力争在新型城镇化、人口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科技部门的独特作用。
二、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重在自主,贵在转化。一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要鼓励企业及早关注、提前介入项目研发,吸引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重大技术成果落户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企业成为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梯队。实施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工程,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力争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新增民营科技型企业24家以上。三是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围绕创新型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加强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市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等衔接,鼓励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努力获取一批一流水平的重大产业创新成果,从源头上增强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技术转化水平。
三、着力推进科技载体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通用动力、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特色食品资源开发等领域需求建立科技公共服务综合平台。以该区武汉理工高技术产业研究院为核心,积极构建政府介入引进创新人才团队、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的重大平台,探索在园区设立园中园,为今后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起好步,开好头。二是加强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支持高校院所来高港与企业共同实施成果转化,由企业提供生产条件,高校院所提供技术成果,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实体,让高校院所成为股东,校企联手开发产品、拓展市场。大力吸引高校院所直接到地方设立成果转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三是探索发挥中介组织和人员的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新形式,加快培育成果转化职业经纪人或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四是加快各类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逐渐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形成有利于企业快速成长的空间载体。鼓励各类孵化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的抚育体系。
四、深入推进政产学研金合作,集聚一流创新资源。在产学研方面,推动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建立以股权、期权为纽带的深度合作;改进企业院校行的方法,分行业、分地区、小股多批开展企业院校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设网上科技洽谈会平台,完善企业项目需求库和高校院所项目成果库,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促进合作接洽常态化。要充分借助中科院泰州中心的优势,进一步推动企业加强与中科院和国防科工系统各家院所的深度合作。在科技金融方面,一是建立区内企业金融扶持评估体系,对通过评估的企业由政府城投担保,以地公存款撬动银行贷款,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争取设立500-1000万的区级科技风险补偿资金池,给予10倍以上的贷款授信,予以该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支持,重点加大对新兴产业、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的信贷支持。三是继续用足用好省、市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政策带来的政策红利,进一步做好“苏科贷”、“金科通”等科技贷款申报的组织工作,探索推进科技保险、科技担保、股权融资等模式,努力扩大科技融资规模。力争来年科技贷款余额突破1亿元。
五、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深入推进“发明专利攻坚年”活动,落实考核激励措施,支持申报和引进优质发明专利,积极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和产业。全面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消“零”行动,年内争取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率达80%,其中大中型企业达到100%。引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增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该区,加强对本土服务机构的引导和培训,提升服务水平。组织实施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创建工程。全力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建立个性化专利数据库,加快专利转化实施。严厉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与市局联手组织实施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在汽车零部件、壁纸产业、船舶制造等产业加强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建设。
来源:高港区科技局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