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从蘑菇云到癌症诊断:穿越50年的科技之梦

从蘑菇云到癌症诊断:穿越50年的科技之梦

信息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14-10-17    浏览量:4

  16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令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四川省绵阳市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距离绵阳市区八九公里的春雷广场中央,有一个蘑菇云雕塑,记录着五十年前的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场景。

  五十年后的这一天,76岁的安阿姨站在细雨飘落的广场上,看着那里展示的参与原子弹研制专家们的黑白照片,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我认识他,还有他,那时候年轻,这照片照得多好啊。”她说。

  研制原子弹的人们

  或许是多年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中形成的谨慎习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不愿意让媒体报道自己的全名。她的丈夫也在被老百姓称为“九院”的研究院工作,而且参与了第一颗原子弹的试射。

  随着那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戈壁荒漠腾空而起,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使国人觉得扬眉吐气。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杜祥琬院士记得,他在前苏联首都莫斯科学习原子能专业,一位同学曾问他:“你学这个有啥可做?”

  然而,看到《真理报》对中国原子弹爆炸的报道后,那位同学跑过来说:“我知道你们回去做什么了。”“那时,一个国家有了原子弹,才有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杜祥琬说,“我们不要多,但要有,以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

  当时安阿姨身在成都。“我们领导得知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就告诉我。”她回忆说,“我心里那个高兴啊,但是我爱人在那里的事不能讲,我还得装着若无其事的。”

  后来,她也调到了“九院”工作。1969年,“九院”基地变迁,被分散到了四川的六个县市,安阿姨则到了一个距离绵阳几十公里的“山沟”里。

  “那里条件非常艰苦。”她说。平时买不到菜,只有周日去“赶场”。文化生活更是贫乏,除了一两周看一次电影外就没有别的娱乐活动了。

  然而就在那样的地方,工作人员坚持了21年。安阿姨的二儿子就在山沟里出生。

  1990年,“九院”再次搬迁,到了绵阳科技城。安阿姨记得,蘑菇云雕塑的地方当时是一棵大松树,一侧是河滩,另一侧是个菜市场。

  78岁的王文山当时是著名科学家朱光亚的秘书。“朱光亚提出,要建一个科技馆。”王文山说。于是就在那个菜市场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白色小楼,而王文山则负责当时的建造。

  科技馆1998年开放,到现在每年大概接待三万名参观者,其中很多是周边民众以及各高等院校的学生。

  从武器到救人

  参观者通过展览了解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历程的同时,“九院”也在尝试把这样的技术应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专家们把用于制造杀伤性武器的技术用来救人,研制成功了PET/CT回旋加速器,可以用于癌症早期诊断、癌症恶性程度分级、疗效观察等方面。“癌症的早期检测比较难,很多时候一旦查出就是中晚期了。”“九院”负责媒体宣传的工作人员蒋艳对记者说,“这个技术可以查出早期的癌症,而且比较精准,在发达国家已经大规模使用。”

  她介绍,中国上百家三甲医院已安装PET/CT系统,设备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给病人带来沉重的负担。“九院”近期研制成功国产PET/CT回旋加速器。其性能参数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已达到实用水平”。

  此外,“九院”与九洲集团联合组建的九九瑞迪公司建成了中国第一家数字成像仪器中心,其产品填补了工业CT生产的空白,并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除了“九院”之外,一些军工生产企业也在不断尝试把军事技术应用于生活中。

  在第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的展厅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员工们录制的一段《小苹果》吸引了很多参观者。公司新闻宣传中心的陈旭龙介绍,公司除了在核电以及新能源方面的不断探索外,还开发了尿素碳十三/碳十四呼吸实验药盒,用于诊断胃幽门螺旋菌感染,只要吹一口气就可以进行诊断。

  而民间的技术也被运用于军事方面。

  北京装备技术研究院就利用压缩机技术开发了单兵降温系统。展方负责人表示,这个系统通过降低人体温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延长人体极限工作时间。“比如在装甲车里,可能温度会比较高,就需要这样的系统。”她说。

  2014年1月到8月,科技城军民融合企业总数达到294家,产业覆盖300多个专业领域,产值910亿元。

  中国驻英国科技参赞陈富韬看到,军民融合是一种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和平与发展是现在的主题。”他说,“军工企业同民间加强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彼此的人才技术优势。”

  从神秘到科普

  有着460多万人口的绵阳是中国古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乡。当年“九院”迁到此处让这里蒙上了一块神秘的面纱。

  而今天,一年一度的科博会令这座城市热闹了起来,让人们大开眼界。

  在展厅里,一个两三岁大的小女孩饶有兴趣地摸着一个有大大眼睛、到处溜达的小东西。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的项目经理张璞阳说,那是一个巡逻机器人。

  “机器人可以根据需求定制。”张璞阳说,“比如变电站,可以让它去巡逻,一旦发现过热它就可以报警。在化工厂它可以监测有毒气体是否超标,在保密单位可以监测是否有人进入。”

  月球车“玉兔”的模型更是吸引了大批参观者。有的人穿上航天服过一把做宇航员的瘾,也有人站在绿色的背景前拍摄特效照片:图片上,他正站在月球上,旁边是五星红旗。

  “第一次亲眼看到玉兔,虽然只是模型,但归根结底,我们应该为这些国家自主研发的成果而感到骄傲,这是我们上一代人难以看到的,是我们这一辈和我的孩子,我孩子的孩子们的幸运。”一位刚刚拍完照的年轻参观者吕思琪说。

  中国科技的发展同样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驻外六年间,陈富韬看到了一个更加乐于同中国合作的世界。

  而这一切的背后,默默努力的人们“不应被忘记”。安阿姨的二儿子也在“九院”工作。在今年夏天,她的儿子在工作中摔伤了腿。安阿姨很心疼,却也表示理解。“我们那一代人生活得很苦,却感到骄傲。”她说,“现在的人也要有奉献精神,才能真正把科研搞好。”(采写:白旭、梁赛玉、呼涛、李华梁、胡旭)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