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科技网 发布日期:2015-06-02 浏览量:5
刘剑
最近,德国进口中国高铁和中日高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等新闻引发大量讨论。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后世界闻名的制造业强国。 “老师”向“学生”购买高速动车组,着实让我们兴奋。
最近十年正是中国高铁快速发展的十年。2004年,国务院提出以“四横四纵”为重点的高速铁路建设框架。从此,中国高铁通过技术引进和自我创新,在一系列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博采众长之中形成自身优势,建立起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的技术体系,实现了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近两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每次出访都不忘推销中国高铁。李克强总理更被称为“高铁推销员”。他说:“每次出访推销中国高铁时心里都特别有底气。”这句话道出了高铁已成为中国重大科技创新的事实。
正是因为日本和德国等先进制造业大国对中国高铁可能导致的冲击和相关风险,中国高铁应该尽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应该重点塑造品牌形象,提高品牌价值。
第一,必须塑造中国高铁的高端品牌形象,提升中国高铁的品牌价值。中国并不是高铁技术的原创国,而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德国的西门子、法国的阿尔斯通、日本的川崎重工、加拿大的庞巴迪都是中国高铁潜在的竞争对手。最近在吉隆坡与新加坡之间的高铁规划项目中,日本的新干线就成为中国高铁的有力竞争对手。中国高铁必须设法摆脱“物美价廉”的传统中国制造形象,树立起高端先进创新的中国创造的品牌形象。
第二,让受众接触到中国高铁品牌,并通过真实体验提升中国高铁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首先,在“一带一路”沿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机会,“定点”宣传中国高铁品牌;其次,谋划举办“中国高铁展”,定期展出中国高铁新成就,打造“注意力经济”;再次,在国家主导之下,尽快在海外重点区域建成一条中国高铁示范线,通过示范工程建设,让受众感受中国高铁的高品质与卓越服务,起到“一生二、二生三”的示范效应。
第三,中国高铁“走出去”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是中国高铁的“国际名片”。中国高铁要在列车内部环境、购票渠道与站点设计、高铁沿线环境体现“中国元素”,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高铁环境设计与服务中。毕竟,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主旨是推动“和平外交”,助力重建“丝绸之路”,造福各国普通民众,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加强国际文化沟通与交流。
第四,中国高铁必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世界企业公民。高铁是一种高技术、高投入的基础设施项目,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公众关注度。意大利居民反对“都灵—里昂”高铁,认为修建隧道会破坏生态;英国居民甚至反对二号高速铁路(HS2)的专门网站,认为HS2消耗更多资源,带来噪音、破坏生态。中国高铁走出去不能不考虑环保、生态因素,在建设和运营方面未雨绸缪,以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
(作者系中山大学政治学博士,副教授)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