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黄凌风
所在地:福建 厦门市
一、项目简介
浮床型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植物修复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以浮床为载体将 陆生植物移栽到水面上进行环境修复,不但在水污染治理效果上不逊于水生植物, 而且在可控性和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具有优越性。该技术在淡水系统修复上已 经应用广泛,但在海水系统修复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受制于耐海水修复 植物和耐海水浮床载体的研究滞后。因此,如果能够解决以上关键技术,并将二 者集成应用,将对我国广阔的高污染海洋浅水湿地的环境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 意义。 本课题将根据我国高污染海洋浅水湿地生态恢复对生物修复关键技术的需求,综合国内外耐海水植物和浮床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研发集成了耐海水植 物种植与浮床设施等技术的高污染海洋浅水湿地生物修复关键技术体系,并在典 型的高污染浅水湿地厦门市筼筜湖建立 500 亩的试验示范基地,研究并建立行业技术标准,为我国高污染海洋浅水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海洋滩涂耐盐植物的开发利 用提供崭新的有效途径。
二、前期研究基础
本课题主要研究应用于高污染浅水湿地环境与生态修复的浮床型植物修复技术体系,涉及的技术包括植物修复技术,浮床型植物修复技术和耐海水植物品系的选育技术等方面,它们既有各自独立的发展过程,又可相辅相成地统一在本课题研究的技术体系框架之中。
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类综合了多种修复作用原理,兼备微生物修复功能,可以广泛而有效应用于受到营养盐、生源有机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等各类污染物污染的土壤、水体环境和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的生物修复技术。在淡水环境修复中,浮床型植物修复技术已比较成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有向海水环境修复方面发展的苗头。但由于受到修复植物耐海水能力的限制,这项技术在海水环境和生态修复中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国外仅见个别研究和应用报道,国内尚属空白,这为本课题的研究带来机遇与挑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通过耐海水植物的种类开发和品系选育解决合适修复植物缺乏的难题。国内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已有一定的进展,本课题的合作单位中科院植物所在耐海水植物的选育与栽培方面已有突破,已获得耐盐基因作为植物遗传转化筛选标记基因的方法,并成功应用转基因技术提高耐盐滩涂经济植物的耐盐能力。以上研究为本课题的关键技术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应用技术成果
生态浮床技术是一项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但受制于修复植物的耐盐性和浮床载体的耐盐蚀与抗污损能力,该技术尚未应用于海(咸)水环境的治理。研究团队经过 3 年的努力,攻克了“耐盐修复植物选育”和“耐海水柔性浮床”两项关键技术,开发出多款高效能、低成本的耐海水生态浮床,不但对海水环境污染有良好的修复能力,而且对稳定水质、提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开发的生态浮床抗风浪、耐老化能力强, 生产成本仅为国内外同类产品的 50%左右。该技术在厦门筼筜湖的初步应用示范中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吸引了大量的海鸟驻足、栖息和觅食,在湖区形成了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该技术已获得四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发明专利:
1。一种红树植物的水上栽培方法。 专利号: ZL 200910111083。0。 发明人: 黄凌风, 陈清秀, 谢天宏, 林玉美, 郑新庆, 张志英。 授权时间: 2011 年 1 月 26 日。
2。一种耐海水的生态浮床。 专利号: ZL 200910111411。7。 发明人:黄凌风, 郑新庆, 洪清波, 张志英, 吴佳鑫, 谢天宏。 授权时间: 2011 年 9 月 7 日。
3。一种柔性生态浮床。 专利号: ZL 201010227829。7。 发明人: 黄凌风, 吴佳鑫,
姜丹, 郑新庆, 张志英, 洪清波, 林玉美, 谢天宏。 授权时间: 2011 年 9 月 28 日。
4。一种应用于生态浮床的植物定植装置。 专利号: ZL 201010141091。2。 发明人: 黄凌风, 吴佳鑫, 张博, 姜丹, 郑新庆。 授权时间: 2011 年 12 月 14 日。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