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青海技术市场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071643]年产20000吨富硒联合固氮菌肥项目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动植物新品培育

类型: 发明专利

技术成熟度: 可以量产

专利所属地:中国

专利号:200710010871.1

交易方式: 完全转让

联系人: 崔澎

所在地:辽宁 鞍山市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技术投资分析: 转基因联合固氮生物菌肥是国家“七五”、“八五”重点攻关项目,也是国家高技术“863”发展计划课题,由中国农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承担,已完成了固氮菌基因的选育、优化、适应性培养,并进行了650万亩的试验,且已获得了可喜的成果。辽宁东方生物技术研究所于1996年将此项目引入到辽宁,是对本地区农业的一种推动,应用该生物菌肥,能使粮食作物增产 10--15%,节省氮肥20--25%;能使蔬菜增产20-30%,节省氮肥15-25%;能使水果增加糖度10%,并改善其品质。 生物菌肥是农业技术革命的重要举措,21世纪农作物肥料将由各种生物菌肥代替化肥,土地板结、有机质减少等现象将得到明显改善。富硒生物菌肥除向植物提供氮、磷、钾、硒和各种微量元素外,还有防治各种病虫害,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改善作物品质,改良盐碱地土壤等多种功能。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会显著降低机体免疫能力,缺硒地区易发生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及心脑血管病。适量补硒对癌症、白内障、儿童营养不良有着显著改善的作用,并可避免心脑血管壁发生纤维病变而导致的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肌梗塞、老年性神经功能不全、记忆和智力障碍等疾病的发生。 我国约有70%的地区缺硒,特别是从东北到西南的15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构成了“贫硒地带”,还有苏、皖、鲁、甘、宁等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也相对贫硒,在商品经济较不发达的状态下,人体内的缺硒更加严重,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各种舆论媒体应当向居民普及宣传有关硒与人体健康的知识,使居民提高对如何防止缺硒的认识;二是着手开发与生产富硒食品,人工加硒生产富硒生物菌肥,是解决缺硒问题的有效方法。 辽宁东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前身是创办于1987年的鞍山市食用菌技术研究所,从事生物工程技术和微生物制剂、药用真菌研究专业科研机构,前期开发的双歧杆菌制剂与固氮菌肥的生物学特性、发酵工艺、技术路径基本相同,并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人,初、中级技术员和管理人员10人,其产品优势明显。本着推广生物菌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结构,恢复生态平衡,减少化学污染等宗旨,辽宁东方生物技术研究所于1996年承担了此项目的小试和中试。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耕地面积约1.1亿公顷,其中主要农作物耕种面积为8500万亩,据《中国统计年鉴》记载我国每年施用化肥8000万吨,其中氮肥施用量为3300万吨,目前我国氮肥的年生产能力为2000万吨,到本世纪末农业生产所需的四分之一的氮肥仍需从国外进口。而施用联合固氮生物菌肥,每亩地仅需1.42公斤,可节省氮肥5.5至7.72公斤,可节约资金6.9至9.7元/亩;同时可增产近10--15%,每亩净增收益42.5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14以上。 水稻是世界特别是亚洲各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为整个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5--30%,水稻产量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0--45%。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面临人口急剧增长和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双重压力,为获得水稻的高产稳产,近年来广泛施用化学氮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氮肥施用量高达每公顷500公斤(33.33公斤/亩),这种以提高产量为唯一目标而无节制地大量施用化学氮肥所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如引起环境尤其是水质的污染,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能源和材料浪费等等。另一方面,迄今为止除豆科作物外,绝大多数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和高粱等目前尚不能自主固氮,即使能象豆科植物那样自己固氮,如果以降低产量为代价是不可取的;更何况禾本科植物自己固氮的前景仍是十分遥远的。由此可见,联合固氮作用是当前解决禾谷类作物部分氮素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效益可观。且已被初试所证明,因此该项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可行的。 技术的应用领域前景分析: 固氮是通过生化反应将空气中的氮分子变成氨的反应,也叫固氮反应。固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工业固氮——工业生产中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化氮为氨;另一种是生物固氮--由一些微生物和藻类借助本身的固氮酶系催化活动,将空气中分子态氮,在常温及土壤压迫下转变成氨,这在生物学上称为生物固氮。生物固氮是提供人类所需氨素的最主要来源,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生物固氮研究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其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它仍处于现代科学的前沿。是当今国际上最受重视和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美国的农业发展——基础生物科学规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前沿基础研究系统和“人类前沿研究领域科学计划”中都有生物固氮研究的内容。 固氮菌肥的开发,是二十一世纪农业的一场科技革命。它还将牵动生态农业、环保、绿色食品等领域的发展。化肥的出现曾给二十世纪的世界农业注入了生机,生物固氮菌肥的出现将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绿色食品来源,从而杜绝了化肥、农药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克服了化肥对土壤的板结和荒漠化。它对作物的增产、改善品质、抗病虫害等效果,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固氮菌肥完全可以替代化肥,从而缓解了我国化肥供应不足的矛盾,可以减少化肥的进口量。由于生物菌肥的成本低,使用方便,极易推广,市场潜力巨大。对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农副产品价格起到积极的作用。生产菌肥所用的原材料肥为淀粉、糖、淀粉或黄原胶、亚硒酸钠等均为食品及药品添加剂,可以带动这部分产业的发展。由于施用菌肥可以采用机械化作业,因此,可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吃饭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以生物菌肥替代化肥,可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开辟了一条新路。 2、国内发展状况 生物固氮研究从时间和研究水平上大致分为:研究早期(1960年前),有称细胞水平阶段,是以整体细胞为实验材料。19世纪法国学者布森高丁,根据温室、田间实验和农业化学分析指出:苜蓿、三叶草、豌豆等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不同,从空气中取氮,用氮素肥沃土壤。二十世纪初将根瘤菌应用于农业,使一些农作物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我国有关大豆根瘤菌株的研究。建国后,1951年开始根瘤菌人工接种技术得以开展应用。 研究中期(60—80年代初),有称无细胞水平阶段。60年代初,第一次人工打破细胞屏障,在体外进行非细胞水平的固氮研究;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操作条件的不断完善,研究开始集中围绕在固氮生物资源开拓利用,固氮酶的分离、纯化.结晶及酶分子结构与功能、特性以及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固氮基因遗传工程及光合固氮与氢代谢等研究,其中固氮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这一课题难度更大。70年代后期,生物固氮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方面研究比重剧增。开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改良根际微生物对联合共生固氮菌进行基因转移。 研究现状(80年代中期至今),进入8O年代,通过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生物固氮研究在固氮酶学、固氮化学模拟、固氮分子遗传学及非豆科植物联合固氮的可行性和固氮根瘤工程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当前生物固氮研究的“热点”是深入研究固氮酶的作用机理、固氮酶结构的化学模拟、固氮酶蛋白工程、共生固氮基因表达和调控、扩大根瘤菌共生范围、固氮细菌的转基因菌株。 研究的目的是要以生物固氮为氮肥生产开辟新途径,如采用化学模拟法实现常温常压下合成氨,建立生物氨肥工厂,或给非豆科作物建立氮肥厂,以遗传工程探讨实现根瘤转移。固氮基因转移。主要工作是发掘利用新固氮资源,将固氮基因和其他有关基因或固氮生物氮引入非豆科植物实行自我固氮;研究化学模拟固氮酶的作用机理,实现温和条件下的合成氨生产。 固氮的战略总目标是:扩大生物固氮范围和在减少能耗基础上,增加有效的生物固氮量。 3、国外发展状况 固氮酶能分离蛋白晶体的分子三维结构业已完成。在此基础上对固氮酶的催化氮还原的原理,特别是固氮活性中心部位中原子铁和氮气的结合,N三键的断裂,ATP的结合与能量转换等问题。对nif基因簇和氮代谢的吸取调节过程和固氮酶的后修饰作用及与它们相关的基因调控作用等进行全面研究。应用基因工程改造现有菌株使其成为高效的、多能的菌株。 我国从七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就开始了固氮酶学和固氮分子遗传研究,曾为我国的生物固氮研究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组建了跨学科的协作组,形成了一支多层次的固氮研究队伍,并经过了很好的培训。 目前虽然在固氮新资源、固氮细菌工程化菌株和固氮及共生基因调控等个别研究上有一定的特色,在国际上还有些地位,但是就整体而言,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仍较大。细菌发酵过程中添加亚硒酸钠,可以充分富集有机硒的转化,使作物直接吸收有机硒为人体直接利用,而起到人体补硒的作用。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是:在统一规划下,恢复和继续氮酶学和共生与非共生固氮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全面研究,争取在15年内使我国特色领域如共生固氮基因产物的调控、内根际固氮作用等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上述的其它研究也达到了国际水平。同时填补固氮蛋白质工程这一空白,为扩大固氮宿主范围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固氮资源丰富,继续开掘新资源对促进生物固氮战略总目标的实现将有较大的帮助。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业是第一大产业,面对人口迅猛增长,耕地逐年减少的客观现实,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通过开发固氮生物菌肥,减少施用化学氮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效益分析: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9080万元,新增投资7380万元,新增投资中包括:固定资产投资638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000万元。资金来源:申请外商投资9080万元,中方以现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股合资企业。本项目达产后,可年生产液态联合固氮生物菌肥1万吨,固态生物菌肥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720万元,利润2507.6万元,年可上缴税金1992.4万元,本项目属高新技术产业,可免缴项目投资调节税。投资回收期4.1年(包括项目建设期1年)。 投资价值分析结论 该项目通过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农业正在蓬勃发展,而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富硒联合固氮菌肥生产开发项目”必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在投资价值方面,我们得出关于本项目的财务数据: ●财务净现值为12948.73万元; ●内部收益率为41.36%; ●投资回收期为3.72年; ●盈亏平衡点为29.70% ●投资利税率为86.11%; ●投资利润率为72.58%;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本项目的投资风险还是较低的,投资回报率也是较好的。当然,市场经济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偶然性,潜在风险必定存在,因此我们提醒投资者应当保持谨慎的乐观。 厂房条件建议: 土建工 程:占地:30000平方米 标准厂房 :20000平方米 备注: 《富硒联合固氮菌及其冷冻干粉、液体和固体肥料的制法》专利申请号:200710010871.1(独家转让费1700万美元,省级特许费1100万美元)。

推荐服务: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