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71314]开发汽车用防眩光系统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汽车
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正在研发
交易方式:
完全转让
联系人:
黄精忠
所在地:北京 东城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技术投资分析:
一.建造“汽车用防眩光系统”问题的提出:
所谓“眩光”是指对驾车者的视觉有害的光线,有几种不同的眩光源,包括从透镜表面反射出的光,从水面、雪面、窗面或从湿的路面反射出的阳光(即部分偏振光)、刺眼的强光、和紫外线光,这些光线给驾车者造成麻烦,使视网膜受损,特别遇到太阳光从东方射入正在东向行驶的汽车时,驾车者受到强光线的刺眼,容易发生事故。眩光对驾车者来说十分讨厌,受全世界关注。它是一个老问题,但至今还未完全介决。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科学家、保丽来(Polaroid)公司的创始人兰德先生(Edwin.H.Land)曾提出用偏振光学技术实现汽车用防眩光系统;2001年12月美国汽车协会(AAA)的研究报告指出:为介决汽车的防眩光问题,比较了各种途径,确认采用偏振光技术是其最佳选择。
二.汽车用防眩光系统的组成:
汽车用防眩光系统由粘贴于汽车档风玻璃上的偏振膜和含有偏振膜的LED汽车前灯这二个部分组成。在汽车的档风玻璃上粘贴上K型偏振膜后,不仅泸除了因太阳光和其它各种人造光源所引起的各种部分偏振光,使之更加看清前方道路的障碍物,不需要另带偏光眼镜,在晚间会车时,即使对面来车未装防眩光灯,也能降低对面来车近一半的光强。如果采用了全套防眩光系统,驾车者不仅自由地看清前方道路的一切障碍物,而且对迎面来的汽车,只看到运动着的二个小光点,决不会产生刺眼。使高亮度远光灯和防眩光之间的矛盾迎刃而解。安装防眩光系统的第一部分成本较低。采用全套防眩光系统后,对汽车造型提供了革命性改进的条件。
技术的应用领域前景分析:
研制LED汽车前照灯,填补空白。我们正处在LED汽车车灯发展的时代,汽车车灯从十八世纪后期开始至今,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代汽车光源由燃料(蜡烛、煤油或乙炔)直接燃烧发光;
第二代光源是白炽灯;
第三代汽车光源是气体放电灯(即氙灯);
第四代汽车光源是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
即是我们所处的时代。LED因其单色性好、寿命长、响应时间快、高效率低能耗、体积小重量轻、不含有害物质汞、没有多余红外、紫外线、热辐射少等特点,被人称之谓节能、环保光源。
目前尚未看到已有商品化的LED汽车前照灯报导,而除前照灯外的汽车上应用的LED灯均已商品化。LED汽车前灯因需采用亮度高的LED、大功率驱动器、特殊光学系统、介决散热等等问题,研发工作难度大。
LED汽车前灯一旦开发成功,将有利于汽车的外形和内部控制系统的革命性的改进。汽车上的前灯包括照明和信号二类,它是每辆车重要部件.信号灯表明汽车的存在和状态,照明灯包括近光灯和远光灯,近光灯用于会车,远光灯用于照明道路远方的标志。
长期存在的汽车远光灯和近光灯之间的矛盾,即一方面因要求车速越来越快,从而要求远光灯的光强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从行车的安全要求出发,要求控制汽车前照灯对迎面来的驾驶员造成的眩光不能太高。也就是说要求它不仅满足灯具的一般功能,还必须符合汽车主动安全性能的要求,所谓汽车主动安全是指汽车防止事故发生的能力。如不采用防眩光系统,介决照得更远更亮和严格控制眩光之间的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之,介决此问题变得十分简单。
LED汽车前灯的推出,既是填补空白、为社会作出贡献,又能创造巨大财富。
效益分析:
汽车用防眩光系统的市场效益预测:汽车用防眩光系统是一种新技术、新产品,为广大用户商接受是一个过程,并非一朝就成。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指出:市场是可以培育的。如手机那样,一代一代的手机不断改进、推出,但照样有人购买新手机。
随着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内寻求高新技术的汽车制造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越来越多;随着购车者挑选能提供安全驾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随着公安交通部门关注、重视到本产品,产品的市场将被逐步启动。
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第三消费大国,汽车是中国社会最为朝阳性的行业。面临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的形势,汽车业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一个灯的原材料成本不足1000元。一平方米的偏振膜的原材料成本在10元之内。一旦,中国社会广泛应用了本产品就比较容易地推广到国际市场。中国汽车现有保有量约5000多万辆,向这类汽车拥有者推出防眩光系统中的第一部分是可能的,如选择其中的五分之一的客户约1000万作为推销对象,以每台赢利100元计(原材料成本在10元之内),将会赢利10亿元。
厂房条件建议:
无
备注:
建造“汽车用防眩光系统”的投入:
1.建造“汽车用防眩光系统”的技术包括建立K型偏振片生产线和LED车灯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二个部份,需支付技术转让费100万元;
2.建造K型偏振片生产线和汽车用防眩光系统的生产技术人员约5—10人(辅助工除外);
3.销售人员若干人;
4.建造偏振片生产线和“汽车用防眩光系统”生产车间所需的场地,约需500---1000平方米;
5.建造偏振片生产线和“汽车用防眩光系统”所需的设备投资约60万—70万元;
6.原材料及人工费约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