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69328]甘肃中医学院通过省级鉴定科研成果简介(18)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化学药物
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正在研发
交易方式:
完全转让
联系人:
李老师
所在地:甘肃 兰州市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技术投资分析:
(1)成果名称:颊针穴位命名、解剖定位、结构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
鉴定证号:甘科鉴字[2006]第082号
主要研究人员:方晓丽 王永洲 李啸红 炳宏海 赵学 王薇 高秉琴
研究起止时间:2000年11月~2005年9月
推荐部门:甘肃省科技厅
内容摘要:
本成果:
1.经过对100例内脏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验证,厘定出了颊针穴位:上焦、中焦、下焦的命名、定位及主治范围。
2.对颊针穴位共计18个,做了准确的定位、命名以及穴位层次结构的解剖描述。结合活体局部表面穴位定位观察及有关解剖图谱,最终制出了彩色颊针穴位层次解剖结构图谱。
3.应用计算机多维图像变形模拟处理技术,绘制出了彩色人体全息颊部投影图及颊针穴位体表定位图。将颊针的内涵清晰形象地表达到了图像上。该成果完善了的颊针诊疗体系,为全息医学针灸微针系统增添了新的内容,是对全息论在人体面颊部研究的丰富与发展。为针灸临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简便易学、效果显著的诊疗方法,也为开发相应的颊部诊疗、保健仪器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果水平:国内领先
(2)成果名称:益气活血中药对家兔心气虚症心功能及SOD、NO等影响的实验研究
鉴定证号:甘科鉴字[2006]第089号
主要研究人员:金戈 明海霞 李军 楚惠媛 李雪燕 胡春秀 鲍菁 邱桐
研究起止时间:2005年1月~2006年3月
推荐部门:甘肃省教育厅
内容摘要:
本课题应用中医理论,在传统中医益气活血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通脉行气药,以祛瘀行血,调整心肌的供血状态,改善心肌舒缩功能。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医中药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新理论。
结论:
1、益气活血中药可改善心气虚证家兔一般状况,改善其淡舌率和瘀舌率。
2、益气活血中药可升高心气虚证家兔心脏收缩性能的指标,降低其舒张性能的指标。其大剂量治疗组与天王补心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
3、益气活血中药可改善心气虚证家兔ECG中“缺血性T波”改变;且其对造模组家兔ST-T的改善优于天王补心丸。
4、益气活血中药可升高心气虚证家兔血浆中SOD的含量。大剂量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5、益气活血中药可降低其血浆中OFR的含量。大剂量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大剂量治疗组与小剂量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6、益气活血中药可降低其血浆中MDA的含量。大剂量治疗组与小剂量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小剂量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7、益气活血中药可升高心气虚证家兔血浆中NO的含量。大剂量治疗组与小剂量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剂量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8、益气活血中药可降低心气虚证家兔血浆中ET的含量。大剂量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小剂量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
成果水平:国内领先
(3)成果名称:痛泻二草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 IL-2活性、TNF-a含量及NO水平影响的研究
鉴定证号:甘科鉴字[2006]第102号
主要研究人员:程畅和 朱向东 李沛清 尹少兰 蒋鸿云
金 戈 李广远 郝 军 段永强
研究起止时间:2004年1月~2006年5月
推荐部门:甘肃省科技厅
内容摘要:
本课题组在分析了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脾虚肝郁,湿热蕴阻是其基本病机;虚实夹杂,久病入络是其病机演变特点。据此选取治疗痛泻的古代良方—痛泻要方,依据UC的病机本质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化裁而成痛泻二草方,该方组方精炼,药少力专,功能健脾疏肝,清热利湿,止血止泻。
研究结果表明:痛泻二草方可降低结肠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有效地减少代谢产物的堆积;增加SOD、GSH-Px酶活性,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并阻断自由基连锁反应,减轻因脂质过氧化的胶联所导致的结肠组织损伤;降低结肠组织NO含量和NOS活性,调节结肠粘膜血流、胃肠道分泌和规律运动,修复胃肠粘膜屏障,减少粘膜炎性细胞浸润,促进溃疡愈合;提高血清IL-2水平,提高T淋巴细胞免疫清除能力,调整结肠粘膜局部和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清TNF-α含量,减轻结肠组织因免疫介导作用而导致的肠粘膜损伤;痛泻二草方可减轻炎症、溃疡导致结肠组织细胞结构的损害,减轻粘膜充血水肿和中性炎细胞浸润,防止不同程度灶性糜烂形成,从而有效保护结肠,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
成果水平:国内领先
(4)成果名称:小儿咳喘贴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鉴定证号:甘科鉴字[2006]第146号
主要研究人员:张士卿 张红晓 张 弢 康 瑾 史正刚 魏清琳 吴丽萍 吕晓武 蔺兴遥 马喜风 杨锡仓 孟陆亮 史树勋 张振尊
研究起止时间:2003年1月~2005年12月
推荐部门:甘肃省中医管理局
内容摘要:
本课题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36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小儿咳喘贴研究组80例,三子养亲汤对照组56例,均以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结束6个月随访。总有效率分别为:91.3%、91.1%。两组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临床观察分析,小儿咳喘贴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与三子养亲汤内服治疗疗效相当,且用药的依从性好。
安全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儿咳喘贴对大鼠皮肤无明显毒性作用,无刺激性,无致敏性。
本课题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寻求了一条内病外治的新路子,疗效明显,无毒副作用,服药依从性好;穴位外敷、剂型新颖、使用方便,易为患儿及家长接受。对临床应用具有实用性,对临床治疗工作能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成果水平:国内领先
(5)成果名称:甘肃败酱属药用植物的初步研究
鉴定证号:甘科鉴字[2006]第187号
主要研究人员:晋玲 张丽春 李长天 李广远 吴迪 汪荣斌 赵汝能
研究起止时间:2002年 5月~2006年 3月
推荐部门:甘肃省教育厅
内容摘要:
本课题首次完成了甘肃省败酱属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在原有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并采集到3个甘肃省分布新纪录,使甘肃省败酱属的种类增加到7种2亚种1变种;首次完成了甘肃省败酱属10个分类群的根部根切面显微观察,为该属药用植物的生药学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首次发表了甘肃省分布的败酱属一新种:三叶败酱Patrinia trifoliata L. Jin et R. N. Zhao;首次完成了败酱属药用植物的本草学考证,为中药“败酱”及败酱属药用植物的正确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题经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技查新检索咨询中心查证,国内未见相同文献报道。
成果水平:国内领先
技术的应用领域前景分析:
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效用辐射面扩大,必定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可应用于医疗行业,市场前景良好。
效益分析:
该项目简介可应用于相关企业提升效率,具有较大经济效益。
厂房条件建议:
无
备注: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