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68296]智能控制可变(阻尼)液压减振器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汽车
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中试
交易方式:
完全转让
联系人:
凌恺夫
所在地:广东 广州市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技术投资分析:
智能控制可变液压减振器是在现有的液压减振器旁设置一电液比例阀,节流阀内设有与计算机处理系统相连的位移传感器、强弱传感器和电荷放大器,且在车体与转向架上装有与计算机处理系统相连的线路工况识别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液压减振器内设有导向套,电液比例节流阀的底部设有与之紧密相连的安全阀,安全阀上开有两个孔与电液比例节流阀相通,导向套通过液压回流管与安全阀相连。
专利产品利用电液比例阀的可变调节性能,调整横向减振器的体内阻尼力,以增减减振器的横向衰减力。当转向架上横向减振器的力使车体振动增大时,则控制卸荷阀使该力卸荷,因而不使车体振动过大。这样,智能可变液压减振器可在车辆直线上运行时发挥强阻尼作用,而在曲线运行时可消除多余的阻尼力,不起作用,较好地解决了车辆曲线通过和蛇行运动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智能控制可变液压减振器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机动车辆,与目本专利产品的技术特点前国内外正在使用和研制的同类产品比较,主要技术特点体现在:
①将车辆减震器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在液压减振器旁设置一电液比例阀,利用电液比例阀的可变调节功能,调节减振器体内阻尼力。
②将国外控制减振器的高速电磁阀改进为电液比例阀,从而使减振器由开关量控制变为模拟量控制。
③将半主动控制变为主动控制,智能控制液压减振器控制系统是由线路识别器将检测到的线路状况输入计算机模块进行特征处理,再输入电液比例阀并通过比例阀的电荷放大器放大电压信号,根据信号的强弱来调节减振器体内的阻尼力的大小,达到主动控制列车运行中的整个振动过程,电液比例阀可随输入信号的改变而随时调整减振器体内阻尼力的大小使液压减振器随着车辆振动的大小来改变阻尼力。
④将现有减振器的双筒结构改变为单筒结构,从而简化了加工工于国内外现有的阻尼力。
艺,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结构更简单。
⑤增加了安全阀和导向阀,将传统的液压减振器液压油在体内循环改变为通过安全阀比例阀的体外循环。
⑥将现有液压减振器的节流孔改为节流阀,以适应控制。
⑦在产品的性能上,智能控制可变液压减振器所产生的阻尼力大。
技术的应用领域前景分析:
市场需求与竞争战略分析
3.1我国铁路设备行业状况及发展机遇
3.1.1铁路设备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运输需求,并直接导致铁路运力紧张和运力不足。据统计,我国每平方公里拥有的铁路线路还不到发达国家一半的水平,因此90%以上的线路都超负荷运转,且是发达国家运行负荷的1.5倍。
铁道部统计资料显示,全社会需要铁路装运的物资日均保持在28万-30万车左右,而每天实际只能装运10万车,满足率仅为35%左右;从客运方面看,全国铁路开行的旅客列车每天提供座席241万,而日均实际运送旅客达到305万,许多列车常年拥挤。
从1990-2006年的数据来看,由于投资不够,铁路运输在全国运输系统中的地位正在受到其他方式的威胁。货运比例从原来的46%下滑到目前的34%,客运比例从原来的40%下滑到目前只有25%。为打破铁路运输瓶颈,国家制定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及铁路建设的“十一五”规划,铁路网建设将加快步伐,并将带动新增车辆配件的需求。
3.1.2铁路设备行业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铁路设备行业在铁路建设的带动下整体趋势良好,当前,主要面临以下发展机遇:
①修建新线路与现有线路提速支撑铁路装备业快速发展
为了解决铁路运输供不应求的难题,中国政府一直在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资。根据铁道部“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建设铁路新线100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5000公里,其中时速在300公里以上的有4464公里。预计建设总投资将达到12500亿元。
目前中国铁路运输供不应求的难题可通过两种途径来解决:一方面通过外延增长方式,加快铁路新网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在现有线路的基础上提速,充分挖掘现有线路的潜力。如果采取建设新网的方式,新增铁路必然需要更多的机车、客车与货车来满足运量增加的需求,如果采取现有线路提速的方式,需要采购大批动车组以及对现有铁道车辆进行改造。
根据铁道部“十一五”规划来看,中国政府采取的解决办法是建设新线路与现有线路提速并举,在建设新线路的基础上对已有线路进行提速,从而扩大铁路运输的供给能力,解决需求的不足。无论是建设新线路或是现有线路提速都能促进中国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从而带来投资机会。
②铁路装备产品的国产化要求带动行业的发展
根据国务院《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铁道部制定了《加快铁路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实施纲要》,明确了通过以市场换技术和自主创新的方式,切实提高我国机车车辆制造业研发、设计和制造水平,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快速提升铁路装备水平,早日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并要把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作为“十一五”和今后铁路建设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因此在高速铁路的建设中,铁道部有非常明确的国产化比率的要求,高速铁路的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30%的进口技术和产品将主要集中在动力系统和电控系统上,我们认为基础配件如弹性元件、桥梁支座、车轴、紧扣件和轴承将首选优质国产企业生产。
“十一五”期间铁道部将大力发展电力牵引机车,电力机车将承担运输工作量的比重达到80%以上,并且实现交流传动机车的国产化。配套发展适应时速200公里的电力机车,大力发展轴重25吨重载货运机车。2010年机车保有量将达到19,000台左右。在研制开发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少量动车组引进,尽快实现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的国产化,积极推进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关键技术的开发、研制,期末形成高速动车组制造、检修、运营国产化配套能力。2010年动车组配置达到1000列左右。
③铁路设备产业链普受益
从产业链来看,铁路设备制造的受益板块依次是铁路建设相关设备(支座、扣件等)、车辆配件、车辆;从建设周期来看,铁路基础建设一般为四年左右,目前第一批的铁路基础建设已接近尾声,车辆配件、车辆等铁路设备的需求明年起将步入高增长期,届时,目前行业收入增速明显小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现象会有所缓解,收入增长将加快。
3.2产品市场分析
3.2.1需求分析
1)客运需求:从客运方面来看,目前,我国人口近14亿,国土面积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中低收入者对高运价的旅行承受能力有限,大量的中长途旅客运输主要依赖铁路。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将达到60%,将有4亿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居民用于旅行消费的支出也将明显上升。这将带来客运需求的大量增长。
2)货运需求:
从货运方面来看,由于我国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不均衡,长距离、大运量、大宗货物运输主要依靠铁路。要达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GDP年均增长将在7%以上,势必带来货运需求的持续增长。
需求就是市场,客货运输需求的增长,将为铁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提供必要的发展资金,为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3)铁路设备市场需求
大规模铁路网的建设带动了铁路设备的需求,我国铁路设备制造业正处于行业的最佳发展时期。
我国利用仅占世界铁路6%的铁路营业里程完成了占世界铁路25%的周转量,其中货运密度27474千吨公里/公里居世界第一,而路网密度如果按照人口总数计算只有0.06公里/千人,远低于美国的0.96,与国外的差距明显,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铁路网的发展空间巨大。根据铁道部“十一五规划”,预计2007-2010年年均铁路建设投资将达到2500亿元,其中机车车辆购置投资约占20%的比例。铁路运输的跨越式发展,将为铁路车辆制造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2.2供应分析
1)国内竞争格局:产能集中于低端,高端供应不足
我国传统铁路工业产品供应商仅能生产时速200公里以下的低端普速铁路产品,产能明显过剩,铁路货车开工率仅为60%左右,并在铁道部主导招标竞价机制下产生了严重的价格竞争。为充分利用产能,货车企业每年约出口25亿元产值的整车。2003年铁道部批准了大量企业从事铁路车辆和车辆配件制造,导致单个企业销售规模明显下降。
2)行业集中度偏低
行业集中度偏低,尤其是车辆配件和专用设备及器材制造业的集中度过低,导致铁路配件制造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除极少数科研院所背景的公司外,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明显欠缺。为配合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采用了政府出资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整车先进制造技术,自主开发同时民间技术合作引进国外配件先进制造技术的方式进行技术升级。由于国际优势企业数目很少,受此政策荫护的国内企业家数亦有限,且引进吸收尚需一定时间,导致目前高端设备需求旺盛但产能滞后,低端产品产能充足,但需求减少。
3.3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3.3.1产品质量竞争力分析
为确保专利设备工艺设计的严谨性、性能的优越性及运行的可靠性,专利人已联合国内几家铁路机车及车辆制造企业进行了大量的产品试验,经质量检验完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受到了使用单位的高度评价。同时针对智能控制可变液压减振器制造技术及配套装置运行中存在的个别问题优化工艺流程。使其性能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3.3.2产品成本竞争力分析
本专利产品将现有减振器的双筒结构改变为单筒结构,简化了加工工艺,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用导向套和安全阀取代了原来的节流孔和油管,使液压油循环畅通,简化了液压减振器的结构。同时,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采取委托加工的方式,依托于合作企业现有的厂房、设备及其他配套设施,只需对既有的生产线进行局部的技术改造便可达到本项目产品的产业化要求,极大的节约了投资。
3.3.3产品技术竞争力分析
智能控制可变液压减振器由液压减振器、导向套、电液比例节流阀、线路工况识别探测器、电荷放大器、传感器、液压回流管、安全阀及计算机处理系统等部件构成,依托于专利人多年来对机车减振机械的研究成果,应用物理学原理,用电液比例切换阀代替高速电磁切换阀,由体内控制液压油循环改变为体外控制液压油循环,从而达到用电液比例阀按比例关系来改变减振器阻尼力的目的。
效益分析:
本专利正常生产期内(10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累计58200.00万元,累计总成本27232.59万元,累计实现税前利润总额28454.84万元,税后净利润23667.80万元,企业所得税累计为4787.04万元。
厂房条件建议:
500平方米。
备注: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