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56820]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中药、天然药物
类型:
发明专利
技术成熟度:
正在研发
专利所属地:中国
专利号:200510009989.3
交易方式:
完全转让
联系人:
李斌斌
所在地:黑龙江 哈尔滨市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婴幼儿腹泻为常所均可发生的常见病、多发病,以秋冬季多见。如不及时递转,影响婴幼儿的健康和发育。中医学认为:小儿脏府娇嫩,形气未充,脾胃消化功能低下,为稚阴稚阳之体,加之寒热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极易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致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诱发本病。如《幼幼集成》云:“泄泻之体,无不由于脾胃受损,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运化失常。”由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脾胃虚弱,或病后体虚,脾胃运化失常,或喂养不当,外感风、寒、暑、湿之邪气,致使脾胃困倦,消化乳食,腐熟水谷功能乏力,造成脾欲虚,致水谷不分,并走大肠而成泄泻。
本病以1岁以内小儿发病率最高,与该年龄消化系统功能尚未健全,消化酶缺乏或减少,从而对乳食耐受力差,是小儿脾气未健,其运不全为基本内容的、脾常不足在本病中的集中反映,脾为湿土之脏,喜燥恶湿。得阳始运。遇湿则困。湿邪是本病的致病因子和病理产物。而脾常不足则使脾之易受戕伤,导致水湿内渍,故脾虚湿渍是本病的迁延性病理特点和基本证型。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发病机理为轮状病毒感染,小儿免疫功能低下,病毒侵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造成隐窝和腺窝细胞功能障碍,引起分泌及水电解质吸收功能紊乱,导致感染性腹泻。此类感染性腹泻使用抗生素治疗基本无效。另外,细菌感染性腹泻,若选用抗生素不当;抗生素在临床中长期大量使用,致病菌不同程度产生抗药性,也很难收到预期效果。若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不但直接刺激肠道或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加快,并可使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甚至可抑制胃肠道内非致病菌,引起胃肠道菌群失调而发生腹泻,或使原有腹泻加重,使腹泻延延难愈,严重危害小儿的健康和成长。
还有些婴幼儿腹泻没有季节差异和明显感染性病因,出生后食入母乳或乳食制品(如牛奶、奶粉等)即发生腹泻,该类腹泻绝大多数为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性腹泻。其发病机理是由于小儿肠粘膜乳糖酶缺乏,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致使乳糖在肠腔中的正常肠道菌群分解成乳酸、二氧化碳和水,出现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其临床特点为食后即泻。
此外还有些小儿腹泻,未有明确的诱发病因,实验室微观检查无阳性发现,此类腹泻称为消化不良性腹泻。其机理为小儿脾消化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脾胃虚弱。如饮食失常,使脾胃功能受损,消化功能减弱,吸收障碍,导致腹泻。另外小儿形体未实,气血未充,神气祛弱,易虚易实,骤遇惊吓,肝胆气机逆乱,肝气横犯脾胃,脾失健运致肝脾同病,发生腹泻。为肝泄,亦称惊泻。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小儿形体未实,肾气不充,腰为肾之府。由于哺育不慎,扭闪腰躯,肾气受损,无力顾及后天,肾气伤不能正常通调水道,导致脾输布水液功能失常而导致腹泻。汪昂曾说:“久泻皆由命门久衰,不能专责于脾胃。”是对小儿伤肾泄泻的最好诠释。再有寒凉,暑湿侵淫,药物使用不当,克伐脾胃,也可引起小儿腹泻。
由此可见,婴幼儿腹泻可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如不及时逆转,迁延日久,可继发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造成慢性腹泻或难治性腹泻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停滞等严重症状。近二十年来逐渐引起国内外医者的重视,但多致力于流行病学,遗传学及临床诊断方面的研究,而有关治疗的报道,多为分型论治散见于各种医刊,一方统治在临床上还未见报道。
针对婴幼儿腹泻的多病因,多因素致病的复杂性,在临床上还没有一种药物能统而治之。加之小儿“其肉脆、血少、气弱”的生理特点,在治疗时难任药物偏性之害,其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若补益脾气易呆滞气机,仅渗化水湿则损脾伤正。笔者根据婴幼儿腹泻的多病因、多因素致病的复杂性,结合婴幼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通过十余年的临床研究、筛选、观察、比对。拟定纯中药制剂婴幼儿腹泻散。对各种病因所致的婴幼儿腹泻应用治疗,其治疗效果至目前为止,为98%。全部病例均未采用静脉输液,均在一周内治愈。
治疗体会;
根据中医脾主运化水湿的理论,抓住脾胃受损,湿邪为患的关键,在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立法、用药、组方,必须抓住调理脾胃这一重点,健脾化湿,益气生津,清热散寒,温阳和中,平肝益肾,涩肠止泻。方用太子参补气生津,为补气药中之清品,补而不腻。合白术益气健脾,茯苓、山药等健脾利湿,补脾肺肾,益气养阴,用于食少便溏,泄泻久痢;肉豆蔻等健脾化湿,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不止,对各类腹泻均有佳效,苍术芳香悦脾,醒脾助运,“脾不在补,而贵在运”。疏化水湿,正合脾之习惯,运脾以升清,祛湿以通阳。木香、乌梅等健脾行气,敛肺涩肠,生津止泻;肉桂等补火助阳,温中降逆,湿主阴,得阳则化,儿茶等健脾胃,清湿热,收敛生津止渴。
经现代药理研究:茯苓含有蛋白质、脂肪、甾醇、葡萄糖,组胺酸,B——茯苓聚糖分解酶,蛋白酶等多种营养物质和药物成份。经临床证明:有宁心安神增强免疫和抗菌作用。由是观之,茯苓是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理想药物。肉桂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缓解肠道痉挛性疼痛[1]。丁香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2];增强消化能力。乌梅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3]。儿茶有抑菌、抗病毒作用[4]。蜈蚣止痉熄风、抗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5]。张锡纯曰:“山药固大便,又能利小便;车前子利小便且滋阴,合用行滋阴补肾,利小便实大便之功。”二药相伍,治脾虚湿困泄泻。利水湿、存真阴,兼防利湿而损脾伤正。茯苓、丁香、肉桂温中健脾止泻,对脾胃虚寒泻有殊效。蜈蚣、肉桂、丁香宣通阳气,搜逐血络、改善肠粘膜血运,恢复肠粘膜正常功能。诸药合用,健脾化湿,清热散寒,益气生津,温阳和中,平肝益肾固脱,涩肠止泻。药物的炮制有增强疗效,减降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与峻烈之性。
治疗婴幼儿腹泻,经临床观察验证,散剂的疗效比汤剂为优。沈括曰:“欲留肠胃中者,莫如散。”散剂散着肠中,能对胃肠道产生直接作用,停留时间较长,更有利于吸收,提高药物利用率,约为汤剂的十五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喂食方便。
通过十余年的临床观察验证,该方药治疗各类型婴幼儿腹泻,无需辩证,疗效肯定,且有疗程短,价格低廉,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
参考资料:
[1] 《汉方临床》23(9)3.1976
[2] 《中华皮肤科》6(4)306.1958
[3] 《中华杂志》(6)21.1981
[4] 《中国药理通讯》9(3)56.1992
[5] 《中药药理临床》8.28.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