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35137]新靶点的筛选方法和模型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化学药物
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正在研发
交易方式:
完全转让
联系人:
李士杰
所在地:北京 北京市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成果简介:
本课题组目的是针对重大疾病建立新靶点的筛选方法和模型,适用于高通量筛选,并寻找具有开发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先导化合物和候选药物。扩大筛选方法和模型同时,还要提高完善筛选测试系统,使筛选平台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及国内领先地位,为我国新药研发单位于企业提供药物筛选的技术服务。
(一)、课题总体目标,考核指标
1.两年目标
用已有的方法和模型进行大规模的筛选, 根据发病的机制建立心血管系统、抗肿瘤方面、抗感染、抗糖尿病、免疫调节系统、抗炎镇痛等方面的筛选方法和模型。 筛选样次可达到 10 万次/年;筛选寻找新型先导化合物和侯选药物,二年后筛选出先导化合物约20 个;经过复筛选出约5个化合物进入体内系统评价;筛选平台建立扩大自动化高通量筛选系统和细胞水平的高内涵筛选系统,将从软硬件方面提高完善新药筛选平台水平,(1)使得筛选平台筛选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更加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与国际水平接轨,达到国内领先的地位;(2)达到每日筛选量 20 万样次以上的能力;(3)同时需要提高体外和体内筛选方法和模型的灵敏性、特异性,防止漏筛,提高成药的比率;(4)完整的筛选平台能够为全国研究药物的单位提供服务,推动了我国创制新药的研发。
2.考核指标
(1)建立新的作用靶点的高通量体外筛选方法 29 个,体内模型 8个。 抗肿瘤的筛选方法和模型:(体外方法 15 个,体内模型 5 个);心血管系统的筛选方法和模型:(体外方法 2 个);抗感染筛选方法和模型:(体外筛选方法5 个);抗炎镇痛药物的筛选方法和模型:(体外筛选方法 1 个);糖尿病的筛选方法和模型:(体外筛选方法 2 个,体内模型 2 个);寄生虫的筛选方法和模型:(体外筛选方法3 个,体内模型1 个);抗病毒的筛选方法和模型:(体外筛选方法1 个)
(2) 用已有的方法和模型进行大规模的筛选及建立新的筛选方法,筛选样次可达到10 万样次/年。
(3)二年后筛选出先导化合物约 20 个。
(4)经过复筛选出约 5 个候选化合物进入体内系统评价,进一步确定化合物的开发前景。
(5)发表文章 15~20篇。
(6)申报20 个专利。
(7)完善筛选系统能为全国医药研究单位提供筛选服务。
(二)、研究内容-筛选寻找先导化合物及候选药物
(1)利用已有的体外筛选方法(如采用各种肿瘤细胞、各种耐药菌株、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等;分子靶有蛋白酶体等)进行初筛,从化学合成物及天然产物中化合物发现活性化合物。
(2)利用高内涵技术进行初筛(如以凋亡、细胞周期、信号传递、细胞分化等过程的关键基因和蛋白)从化学合成物及天然产物中化合物发现活性化合物。
(3)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筛选(包括恶性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炎症和疼痛等疾病),从化学合成的新结构中发现活性化合物。
(4)利用以病毒进入为靶的药物筛选系统筛选中草药,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物,然后从中寻找抗病毒药物单体。
(5)利用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细菌感染、寄生虫、炎症等整体动物模型对体外筛选有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筛选,以确定先导化合物及候选化合物。
(6)进一步药效学和一般毒理学的研究,包括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细菌感染、寄生虫、炎症等。
工作基础:
在国家“八五,九五”期间已建立筛选方法与模型共 117 个,包括肿瘤、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在“十五”期间新药筛选平台又建立了新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和模型共 16 个,包括蛋白酶体、绿脓 322、大肠 440、 金黄葡萄球菌Sta22 等5 个耐药菌、凝血因子 X 等,这些方法和模型均为国内领先。另外,本筛选平台还具备样品库,包括 6 个天然产物样品库,5 个化学合成样品库,样品库总库和样品分库均采用计算管理;细胞库:现有人体肿瘤细胞系 45 种,动物肿瘤细胞系 15 种;筛选信息库:信息库中存有 1992 年到现在的筛选信息,筛选信息库可查询化合物的结构、筛选原始结果、发现活性化合物的数量、筛选报告等信息。筛选平台正在建立自动化高通量筛选系统和完善细胞水平的高内涵筛选系统,到 2020 年将从软硬件方面提高完善新药筛选平台水平,达到国际水平及国内领先的地位。
研究成果:
在国家“十五”项目期间,经大规模的筛选发现活性化合物为 75 个,得到的候选化合物 9 个;申请专利数:11 项;获得专利证书 2 项。十几年来,筛选平台面向社会开放为全国开展创新药物研究提供服务,以寻找更多先导化合物或候选药物,促进了我国的制药工业发展。为全国创新药物提供的服务共 40 多个单位,在十五期间,共测试样品 15163 个,筛选样次 158176 次。 进入体内筛选的化合物4 个,还有一些活性较强的化合物进入体内研究的数量无法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