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江苏南京市 入职年份: 资料待完善 学历: 资料待完善 毕业院校: 资料待完善
从事领域 资料待完善
擅长能力大气科学
个人简介
现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灾害性天气气候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成就:1981年进入南京大学气象系天气动力专业学习,1985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3年在南京大学获气象学博士学位。1995年赴日本气象研究所进行访问合作研究,1996-199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暨美国NOAA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作博士后研究。目前承担本科生必修课程"数值天气预报"和研究生学位课程"大气问题数值模拟"、"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海气相互作用"等教学任务. 已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10名, 博士研究生7名, 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生6名, 博士生6名.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形成机制及其与东亚气候变化的联系规律研究”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气耦合动力学研究”,也是国家“973”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的课题负责人。曾主持和主要承担完成包括国家攀登、“973”、科技攻关及基金等项目16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中国气象学会“涂长望”青年科技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以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动力学研究,在国际主要SCI和国内主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合作出版著作2部。成果被10种国际主要SCI刊物上的论文多次引用,被国内同行论著大量引用。主要科研成果如下:1)建立了评估气候可预报性的新方法,揭示了季节气候潜在可预报性的全球优势区域和优势季节;2)发展了克服海气耦合环流模式“气候漂移”的新途径,揭示了气候背景态与厄尔尼诺变率及其动力可预报性的关系;3)提出了关于热带不稳定海气相互作用发生、厄尔尼诺循环负反馈及其时间尺度选择机制的新的理论见解;4)系统地揭示了极地海冰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影响全球大气环流的事实,阐明了极冰变异引起短期气候异常的机理;5)揭示了南半球马斯克林高压在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过程;6)揭示了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年代际变化影响的事实。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