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青海技术市场 发布日期:2024-04-29 浏览量:121
青海省格尔木市那陵郭勒河地区水文地质详查
01
成果简介:基本查明了勘查区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重点地段拟建水源地开采技术条件,为今后水源地勘探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抽水试验取得了勘查区地下水资源计算的相关参数,分别采用断面径流量法和补给量总和法计算出了勘查区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155.12万m3/d和166.64万m3/d,二者比较接近。报告采用数值法计算评价了拟建水源地允许开采量,并从开采经济技术条件、水量均衡、对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开采潜力等方面,比较充分地论证了水资源保证程度。从而得出,勘查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66.64万m3/d,且有丰富的储存量可在不同年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报告满足详查阶段的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要求,新增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52×104m3/d,满足(C级)精度要求,可为将来的水源地设计和勘探提供依据。详查区各水源地的地下水水质经评价,作为生活饮用水,各项指标符合标准要求,属适于饮用的淡水;也可作为盐湖开发等各种用途的工业用水。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
青海省东昆仑成矿理论创新与勘查开发突破 02 成果简介:“东昆仑地区多金属成矿系列与找矿突破”项目充分利用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阶段性成果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及综合研究,可研究解决与成矿有关的重大地质问题;总结东昆仑地区找矿的有效方法组合、复杂难选铁多金属矿的选矿关键技术,可提高勘查效率,降低勘查风险,实现找矿突破,解决了一些制约该区找矿评价的关键性科技问题,深化了对该区成矿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及成矿潜力的认识,促进和提高了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总体水平。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榴辉岩型金红石矿综合利用试验研究 03 成果简介:为了获得国内急需的高品质钛精矿,对含钛的榴辉岩型金红石矿进行矿产综合利用研究,对主要矿物石榴石、辉石与金红石进行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各矿物的赋存状态,为选择合理的选矿工艺条件提供充分的依据。研究实现石榴石、辉石与金红石的分离的联合选矿方法,降低产品中的有害杂质含量,获得高品质的金红石精矿、石榴石精矿和辉石精矿,金红石精矿:产率0.77%, TiO2品位92.46 %,TiO2回收率42.97%,金红石回收率55.09%;石榴子石精矿:产率54.84%,矿物含量92.87%,矿物回收率90.16%;绿辉石精矿:产率26.49%,矿物量85%,矿物回收率93.04%。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增加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无尾矿排放。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省地质矿产测试应用中心 青藏高原北缘生态地球化学成果及经济效益示范 04 成果简介:该项目在大地质理念下,以探索生态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而设置的。项目以地球化学景观和汇水域理论为基础,首次提出了青藏高原北缘特殊景观区生态地球化学工作方法技术体系。在青藏高原北缘圈定富硒土壤5000平方千米、富锗土壤1500平方千米;提出了土壤有机质、铜镍硫化物矿化和盐水湖相沉积地层3种富硒成因,而富锗土壤的形成与富锗地层、断层、热水泉关系密切。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 青海省沟里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突破 05 成果简介:项目以沟里地区断裂构造控制的脉型金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典型矿床研究、专项填图以及系列专题图件编制等工作,总结区内金矿床的成矿规律,构建成矿模式以及找矿预测模型,开展找矿预测研究,圈定典型矿床内及区域范围内找矿靶区,及时为勘查工程布置提供合理化建议。通过生产单位与科研单位的协同合作与联合攻关,项目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认识:一是在系统研究典型矿床成矿时代、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的基础上,建立了各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构建了区内的金成矿系统,提出晚三叠纪造山转换与大规模金成矿的新认识;二是对区内金矿床含矿构造进行解剖,总结出一级昆中深大断裂控制金矿田、二级北西向边界断裂控制矿床、三级断裂控制矿体的系统认识,首次提出在华力西期-印支期的中酸性岩体内寻找金矿的新认识,并进一步指出,南部地层中金矿床主要受东西向逆冲断裂控矿,北部岩体中金矿床主要受北东-北西向脆性共轭剪切断裂控矿,两者为统一应力场作用产物,差别在于围岩能干性迥异;三是总结优化了沟里地区找金的物化探方法组合,确立1:2.5万沟系测量为首选方法,并结合有效的地物化找矿标志,开展了区域和典型矿床深边部两个尺度的找矿部署和靶区优选工作。项目建议区域上新立勘查项目靶区14处,重点续作勘查项目9个,圈定重点矿床深边部靶区12处,实现了靶区空间位置精确定位,直接服务于生产实践。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 沱沱河地区多才玛铅锌矿勘查方法示范与找矿突破 06 成果简介:通过11年的工作,项目取得突破性成果,主要成果如下:1、查明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分布特征及控矿因素。早二叠世九十道班组的碎屑灰岩是主要的含矿地层,矿体受碳酸盐地层和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双重控制,成矿时代为喜山期,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脉型。2、圈出1条激电土壤异常带(SbⅠ)和1条矿化蚀变带(SbⅡ)。在SbⅡ矿化蚀变带中圈出孔莫陇、茶曲怕查、多才玛3个矿段,圈定铅锌矿体28条。估算333+334铅锌银资源总量620.82万吨,地质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3、对矿区矿石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矿区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及少量石英。矿石的结构主要有包含结构、胶状结构、海绵陨铁结构、自形半自形结构、他形粒状结构,矿石的结构发育有块状构造、脉状构造、团窝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4、总结了区内找矿标志:(1)地球化学异常标志;(2)地球物理异常标志;(3)构造指示标志;(4)地表氧化标志。5、通过实验室流程试验,获得低铅矿精矿品位55.21%,产率3.66%,回收率96.39%;高铅矿精矿品位67.97%,产率6.01%,回收率96.72%。锌精矿品位42.60%,产率1.45%,回收率74.95%。铅入选品位2%即可选出合格产品,锌属于难选矿物,入选品位在0.60%以上才能达到品级要求。6、通过本次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该地区地质研究程度,成为沱沱河国家级整装勘查的重要支撑矿区和典型矿床,为研究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等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充分带动了周边其他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7、总结出"地表填图+土壤测量+相位激电测量+工程验证"的有效方法组合,对同类矿床的勘查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8、通过对矿区铅锌同位素地球化学及矿源研究,揭示了成矿热液在成矿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多源混染影响,具有多阶段、多来源富集形成特征。9、通过对矿区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因类型研究,多才玛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低温、和成矿深度浅等特点。10、该项目2010年获省地矿局颁发的2008-2010年度地质找矿成果三等奖,2012年获省地矿局颁发的地质找矿成果一等奖。11、该项目在国内核心及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3篇。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 成果来源:青海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联系人:孔佩瑶0971-6121697(18509712296) 备注: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