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青海技术市场 发布日期:2022-06-22 浏览量:117
乡村振兴系列科技成果推介(第一期)
成果1:高产抗旱抗病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选育与应用
成果简介:项目从资源引进与评价、新品种培育、高效低成本优质种薯繁育、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体成果如下:1.构建了高原独特的气候环境与现代生物技术耦合的筛选技术体系。2.创建了以青海高原特色生态条件下的温室杂交、高山繁种和多生态区选择育种技术。培育出抗旱、高抗晚疫病、丰产和优质的新品种青薯9号。3.集成了高密低肥种薯繁育技术,提出青薯9号高效低成本种薯生产技术,用种成本降低了30%。在全国建立了科企合作、核心种苗统一提供、新品种集中授权的推广应用模式,在应用区域集成了低密控高等4套配套栽培技术,在多个主产区创造亩产万斤高产纪录。4.项目期内,获得国家新品种保护权1项;制定省级地方技术标准3项;发表论文22篇。累计推广5820万亩,新增产值94.74亿元。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成果2 :唐古特大黄人工种植GAP基地建设及产业化
成果简介:项目应用现代中藏药材栽培理论,从唐古特大黄种子生产、种苗生产、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采收及产地加工技术等关键环节入手,确定了合理的种植密度、适宜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用量,解决了适合青海省道地中藏药材的栽培技术与方法,制定了相关技术规范。可为青海省优质唐古特大黄道的中藏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和种源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确定了唐古特大黄产地初加工方式、切片厚度和干燥方式,并制定了技术规范。建立了唐古特大黄中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等3种蒽醌苷类化合物的高效分离方法和唐古特大黄中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4-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等中极性化合物的分离制备工艺。
成果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成果3:柴达木白刺国家新食品原料准入研究及产品研发
成果简介:本项目进行了白刺总黄酮、白刺生物碱成分的提取工艺、白刺总黄酮、籽油的抗氧化活性、白刺籽油降血糖及白刺种子的降血脂活性作用等研究,为白刺资源的高值化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完成了柴达木白刺营养成分分析、白刺的毒理性实验及食用安全性评价,按照新食品原料申报程序和要求,编写了白刺果和籽油新食品原料的申报材料。项目开发了白刺2类4个产品,制定产品企业标准4项,项目实施期间新增产值5888万元,利税1200万元。发表了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6件,其中授权3件。
成果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成果4:抗氧化防粘结高标准枸杞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成果简介:项目通过开展柴达木枸杞农残降解技术、枸杞鲜果激光打孔-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和枸杞抗氧化防粘结技术研究,提高了柴达木枸杞的品质和产值,实现枸杞资源的高值化利用。项目中枸杞水系列护肤品产品的研发,变废为宝,实现了枸杞资源最大化利用,提升了枸杞本身的附加值。该项目对提高我省枸杞产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项目已建成新型枸杞干果生产线1条,制定产品企业标准1项,鉴定科研成果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篇,申请专利11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授权3件实用新型专利。形成了年处理枸杞鲜果11000吨,高品质干果2500吨的生产能力,新增产值8594万,实现利润1050万。 成果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成果简介:项目对我省不同区域的牛羊饲草料加工利用情况、青贮饲草质量及日粮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形成了本地青贮饲料基础营养参数;开展了两种牧草混贮试验,通过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分析筛选出了最佳比例;通过不同育肥阶段牦牛、藏羊青贮饲料的饲喂试验和效益分析,确定了最佳精粗比;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青海省玉米青贮饲料制作和使用技术规范》等4项技术规范。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大学 成果6:高原食用玫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成果简介:项目通过对玫瑰精油、玫瑰细胞液、玫瑰纯露提取加工技术试验,得出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玫瑰精油的最佳工艺、玫瑰细胞液提取方法及影响因素、玫瑰纯露提取技术工艺;通过对食用玫瑰鲜花处理工艺技术研究试验,确定了热风烘箱干燥最佳工艺。制定了食用玫瑰加工工艺路线图和《食用玫瑰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从甘肃、河北、山东、云南等地引进优良食用玫瑰品种6个,筛选出表现优良的品种3个。对试验示范基地的土壤和玫瑰花油、玫瑰花香气、玫瑰花化学成分进行了检测,得到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建立起了青海首家玫瑰资源开发研究室和首家食用玫瑰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面积达到了300亩。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三江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果5:青海牛羊饲草青贮技术研发与示范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